马辉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长春 130021)
情感化室内设计及其空间特质表述
马辉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长春 130021)
建筑是人类的创造,它的规律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建筑的现实性质,而且还取决于完成这些的人类本性。尤其是现代人的无根可依、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实质上也就是与时俱进而不断变化的“安居”理想。情感化室内设计以存在主义为哲学依据,追求让人感悟在这特定物化生活空间中的质量和品质。空间在情感介入下具体地表现出其独特的性状:形式多样性、体验的恒常性、文化的差异性、语言的开放性、评价的整体性,构成情感化室内空间的五个特质。其中,形式多样性是其本质属性。情感化设计概念的提出和空间特质分析,讨论了物质与心灵之间的交互关系,追求诗意的栖居设计理想,探索未来室内设计方向。
情感;室内设计;空间特质
提到“情感”,有些人会将“直觉的”、“主观的”、“唯心的”、“特例的”、“小女人气的”,甚至“狭隘的”联系在一起,但情感却带给人们对环境最直接、最敏锐的感受,这是理智的思维难以企及的。工业文明带来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它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价值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数字化信息时代的生活方式使人类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让人有失控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工业化和现代主义的信仰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制造一个更好的社会,它在给整个人类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建造生存空间的思想观念给予有力的撞击。设计师对待设计的观点和态度,直接决定了设计作品的价值取向,正如路易斯·巴拉干所说,“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1]。
建筑是人类的创造,而不是与人无关的事物,对建筑的把握必然包括人的因素。它的规律、结构以及表达,不仅取决于建筑的现实性质,而且还取决于人类本性。室内设计对于人们的意义不单纯是非此即彼的物件,它还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回忆和梦想的一部分。汉语中的“家”,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宀”是大屋顶之象形,是远古宫室在汉字中的表现;“豕”,小猪也。由此推测,原始初民本无居室,只能如野兽般野处,后来有了居室建筑,便将野猪之类的动物在居所圈养起来,这便成了“家”。可见,“家”是原始初民定居生活、饲养动物以使成为家畜的一种文化现象[2]。海德格尔认为,人类,尤其是现代人的无根可依、无家可归的漂泊感实质上也就是与时俱进而不断变化的“安居”理想[2]。
存在主义哲学在对于人类生存意义的探索中,提到了人类与建筑最根本的关系——“人,诗意地安居”,这里的安居并不是特指人的居住行为,而是在人类存在意义的高度上探讨居住的意义。海德格尔曾多次引用荷尔多林的诗句来阐发其关于人类存在本质的思想:“人诗意地安居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认为:“这并非意味着诗意仅仅是附加于居住的装饰品和附属品”,“只有当诗发生和到场,安居才发生”,“有诗人,才有本真的安居”[3]。这一观念印证了情感设计中人与现代建筑的本质关系,提示了情感设计具有生命力的哲学原因。
如果说那些可以被感受的特定情调及其外显表情是情感的根本特征,那么,对于建筑而言,空间形态就是情感的外显表情,情境的体验则是情感的心理实体。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具有某种能被感知和体验的特定情境,且能引起情感反映的空间称作情感化空间,具有这样特点的建筑称作情感化建筑,据此展开的设计就是情感化设计。
越是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是迫切地需要情感的慰藉,高技术要有高情感与之相适应,这种思想转变是社会结构大变革的产物。这一转变体现在设计上的核心就是由原来的以理性诉求为主的思想观念转向以感性诉求为主,对理性的强调开始被对感性的诉求所替代。作为“工具理性”的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一反常态,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4]。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物质的丰富和表层信息变化的享有,人们追求更深层的来自心灵的慰藉:心理需要的满足、美和美感的获得、情感体验的享受,追求设计的抒情特点和诗意情感的表达。受这种观念的支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意识到设计空间是拓展的,它在听觉、视觉、嗅觉、感觉等人的临界状态下,于现实的空间同人们的条件关系中营建出来的新的场域,亲和地承载着人情的寄托,追求的是让人感悟在这特定物化生活空间中的质量和品质。个性的设计空间表现能让人体验到阳光的灿烂、空气的清新、功能的合理、色彩的温馨、家具的实用、空间的丰富、尺度的宜人、生活的安逸等等。
1.形式的多样性
形式多样性是情感空间的本质特征。根据哲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的观点,意象受到人类内心创造力局限性的束缚而产生差异。这就是说,对世间任何事物的认识,尽管大家的出发点相同,但最后的结论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感觉与判断,人类的本性中就有与众不同的一面,因而,每个人做出的结论一定不尽相同。人的感情各异,反涂于建筑的感情自然也各不相同。
情感是一种多成分、多维量、多层面整合的复合过程,情绪的每一次发生,都融合着生理和心理、本能和习得、自然和社会诸因素的交叠。在发生学和分类学上,情感的每种构成因素本身的变化以及各变量之间的交织,或互相加强、或互相抵消、或互相排斥、或互相渗透。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赋予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追求,情感的多样和个性色彩,也让空间承载的同时具有了各不相同的空间形态。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空间是为所有人准备的。在追求个性、张扬自由的时代,个性化的设计和消费已经成为环境和室内设计的重要目标。“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形”客观存在,“态”则依附于形,寓于形中,所谓“心意之动而形状于外”。实体的“形”的生成包括来自功能、结构、审美的要求,同时它还是情感依附的载体,蕴涵丰富的表情,传达复杂的视觉效果和心理感应;“态”是内在的、抽象的心理现象。有什么样的形便会有什么样的态,在空间中不同的形表达不同的态[5]。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空间也需要有个性的品质为其服务,多样的情感空间正是遵循情感的召唤和需求,为人们提供色彩斑斓的空间世界。
迄今为止,人们难以将情感量化,难以在不同情感之间划分出明确的界限。它可以以任何一种形式出现——形状、体量、材质、色彩、光影、气氛……它还可以利用任何一种渠道出现——物质的或非物质的。这里,尝试利用图表的形式在情感和室内空间之间搭建起一种相对妥帖的关系,使空间附着在某种情感的属性上面,并借用语义学的两大途径:释义(Signification)即人看待事物产生意义的问题;传达(Communication)即事物如何形成及运输意义的问题,完成情感空间的多样化描述。
2.体验的恒常性
我们对空间的认识是全球性的,因为它根源于人类最根本的特征之中。这也是情感本能的成分所决定的。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有人聚居,就能发现使用空间的支配原则。情感体验也具有一种特质,即每种具体的情感体验在主观上可感受的情调是不变的,也就是情感体验具有恒常性。正是这样,我们能够在空间的情感体验上很容易获得一致的理解和认识,就像音乐无国界一样。虽然每个人的生活、学习或工作过的地方各不相同,即情感的目标指向不同,但它们却能引起相似的体验和感受,如乡愁、眷恋等等。事实上,孤立的情感并不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经验无不维系着社会及历史,社会生活使人产生共通的情感。
情感是一种带有独特情调的觉知和意识。情感体验就是达到意识知觉水平的脑的感受状态(feeling state)。它可以发生在感觉水平,也可以发生在知觉水平;可以发生在意识上水平,也可以发生在意识下水平;可以发生在词语意识水平,也可以发生在非词语意识水平。情感体验的意义和特有情调不是从认知加工系统中获得的,而是从有机体与环境进化的长期相适应的过程中,在生存和需要的满足与否之中发展而来的[6]。情感的空间体验是以空间为载体,表达人的需要,是在情感活动与客观存在的空间之间进行的情感的互动与同构。就体验所形成的对空间的感知(Perception)而言,许多影响可以追溯到感官的本质(图)。
图1 空间的情感体验
无论空间和时间意味着什么,特定的场所和场合都会有更多的含义。在人们的意象中,空间就是特定的场所,而时间在人的意识中则是某些事情发生的特定场合[7]。空间作为三维造型中的重要元素,是和形体互为表现的。我们获取的环境信息中有78%以上来自于视觉,这决定了视觉感知的重要性。空间的美感自然也是空间体验的重要内容。资料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东西能让人更好地工作,并引发和谐的结果[8]。美的空间会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反过来又使人更好地思考。
第一个指出了时间和空间不是无关的现象的人是爱因斯坦。空间环境的体验并不只是静态的三维空间本身,时间对空间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不同的时间赋予空间不同的场合形式。有时这种场合的转换是刻意的,有时则是不经意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空间的光线不断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空间展现的方式就潜藏了美妙的愉悦。其二,时间的流逝也在改变和影响空间的价值。经过岁月洗礼而依然动人心弦的设计被冠名以“经典”,并成为优秀的例证和审美的标准。和多数动物不同,人类可以慢慢等待情感的回报,人们不只是活在当下,还制定长期和复杂的计划,延后满足感。
从玩耍到运动,寻找舒服的事情是一切生活的原动力。有很多感受是人们在空间使用的时候引发的,在这里,行为讲究的是效用。一个空间必须通过的第一项行为测试就是它是否满足功能需要。如果一张床不能带来良好的睡眠,或者卧室无法提供身心的休息,那么还有什么是重要的呢。精巧的行为设计充分满足生理的需求,生理的满足进而可以上升为心理的感动。如设置儿童椅除了可以带给家长安心以外,还可以用来放置手提物品,同时还是对消费品巧妙收纳的周到设计,是从功能性和舒适性角度出发的优秀案例(图2)。另外,场所的洁净、尺度适宜以及对弱势群体使用的关怀,都需要精心思考行为过程完善设计。不仅要关注简单的独立功能本身,还要关注行为的引导及持续。
图2 行为体验[9]
3.文化的差异性
情感空间的社会属性,是其具有文化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文化是人类文明在进步尺度上的外化。建筑是一种文化,它强烈地外化着人和社会的种种历史和现实。在世界上不同民族从远古至今的文化传统中,丰富多彩的情感语汇浩如烟海,它们在不同文化传统中传达的含义或寓意却往往大相径庭。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到不同的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人工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造就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地域差别、宗教信仰、政治派别等。因此,我们会看到人类在生活习惯、服饰、宗教仪式、建筑风格等方面存在的很多差异。以颜色为例:北欧人认为,黄色代表欺骗与胆怯,多为贬义的象征;但中国人则视为帝王之色,是高贵的象征;而在佛教文化中,黄色既有谦逊、谦让之褒义,又有放弃、废弃之贬义。中美洲玛雅文化对颜色的认识与西方人大致相同[10]。社会约束的规则和法令影响着情感空间的方式表达,在特定的空间和场合,需要考虑性别、特权、经济阶层、社会地位等诸多复杂的因素。各种文化的差异造就了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建筑是文化的纪念碑。
4.语言的开放性
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它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对情感化空间的理解也是建立在这种主观态度的基础上。同一环境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情感结果,是因为它对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这些不同的意义通过不同人的认知评价来解释。评价的背景包括个体的生物成分、文化成分、个体的生活史和心理个性结构、个体的身份、角度等诸多制约因素。即使是面对同一个人,也会因时间的变化和外因的变故得出不一样的评价结论。评价是不断进行着的,有初评价和再评价之分,再评价是初评价的继续(拉扎勒斯 Lazarus,1984 年)[11]。
“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伊塞尔和姚斯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读者中心说”,他们认为作品和读者是互渗互动的关系,作品一旦与读者发生关系,便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因此,他们导出了一个公式:S=A+K,其中S:作品的意义;A:作者赋予的意义;K:接受者领会并赋予的意义。在这个公式中,A的内容基本是恒定的,K的内容则因为读者的差异而有种种,甚至有时这种理解会与作者的意图大相径庭或干脆南辕北辙。在他们看来,阅读是一个审美再造的过程,每一个真正的阅读者都不是被动地接受作品的观念,而是借助作品提供的具体的审美意象,由联想而想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他们又将上述公式简化为:S≈K,这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一个作品的意义主要是读者赋予的含义。伊塞尔还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几个著名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概念,即“隐含的读者”(impliedreader)、“期待视野”、“未定点”(indeterminacy)、“空白”(gaps)等。他认为这些决定了作品的“召唤结构”[12]。同样,空间中的“未定点”和“空白”也需要读者和阅读活动来加以添补。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添补原来的留白,还赋予了空间以新的意义。
在“系统”理论看来,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系统,“混沌是它的灵魂”。建筑或空间作为一个系统,也具有“混沌性”,即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甚至“不可以知解求”。空间由于“人”的介入无一例外地具有开放性,也正是由于其开放性的特征,建筑空间才可以承载种种丰富的内涵及意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并不是说任何读者都能对空间主题进行任意的曲解,而是读者透过空间语言,在理解其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背景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有说服力的、可能的阐释。这类评价之和就是空间的多元主题,是开放的系统[13]。
另一方面,在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空间是温和的,情绪表达不需要那么强烈,也不是明确的、直接的和强硬的,空间的情绪在一种微妙的状态上进行,这也是产生感知多义的原因之一。加之设计师表现能力的局限,也会影响感知的力度。景和情交互作用,让人难以琢磨。正是由于空间语言的开放性,才更让空间魅力无穷,回味不尽,印象深刻,从而产生持久的依恋。
5.评价的整体性
对“环境的评估,与其说是关于一些特定事物的细节分析,不如说是从整体上的感觉反映问题”(Rapoport,1977年:60)“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4]。建筑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将其分成很多局部或体块,建筑不是简单地把平面及剖面、立面的叠加,它是某种另外的东西,某种更富内涵的东西。人的知觉体系具有把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综合成整体的能力。对环境整体的知觉总是先于细节。将空间的组成要素分解,并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感知的过程是不可分的,它是整和在一起的一个整体。生活中,没有人在空间里到处转悠是为了专门去看、听、闻和触摸,而是去体验,真实的感知并不是一个可以分解的过程,而是一个综合的工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
情感化设计的理由不是由一场运动或一个设计团体提出的,它是人类在设计这个世界时一直追求的目标。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值得的原因,是精神世界具体化的最直接而有效的手段情境不是抽象的意念,空间在情感介入下总是具体地表现出其独特的性状。建筑虽然是物质的,但它不仅反映技术、科学水平、时代精神、审美观念,还忠实地记录了人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情感化空间概念的提出和特质的分析,让空间情感不再模糊,它可以被传达、被感知、被体会、被应用、甚至被看见、被触摸。亦为情感化设计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路易斯·巴拉干的作品与思想[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1.
[2]秦红岭.建筑的伦理意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
[3][德]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M].郜元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总序3,5.
[5]隋洋编.室内设计原理上[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119.
[6][美]帕迪利亚.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M].徐建春,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0.
[7][英]布来恩·劳森.空间的语言[M].杨青娟,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41.
[8][美]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付秋芳,程进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序言.
[9][日]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陶新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3.
[10][英]戴维·方坦纳.象征世界的语言[M].何盼盼,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17.
[11]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9.
[12]王科奇.专题性博物馆建筑表达中的诗性思维[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2):47-48.
[13][丹麦]S.E.拉斯姆森.建筑体验[M].刘亚芬,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2.
[责任编辑 袁晓霞]
Emotional Interior Design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 Expression
MA Hui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Jilin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 Civil Engineering,Changchun 130021,China)
Architecture is one of man's creations and its law of development,its structure and its expressions are based not only on the realistic characters of the building projects,but also on the complex feelings of the builders.The space always shows its unique shapes:form diversity,lasting experience,cultural differences,and linguistic openness and gives an integral appraisal.Form diversity is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otional space.Emotional interior design and its spatial characteristic expression pinpoint the goal of emotional design by demonstrating with examples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 the interplay between substance and mind,which seeks poetic residence design concepts and aims at interior design development toward the future.
emotion;interior design;spatial characteristics
G115
A
1009-1971(2010)02-0025-05
2009-12-21
马辉(1974-),女,吉林农安人,讲师,从事室内设计及其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