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婉青
(贵州省都匀市规划局,贵州 都匀 558000)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其产生和发展已有千年的历史。城市自从其形成以来,一直是承担着组织一个区域或者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多种功能,表现着人类文明的集中发展特征。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是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1987)提出的。1987 年,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ky正式提出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依照Yanitsky的理论,生态城市是一种“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即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
而现代生态城市的思想直接起源于英国霍华德的田园城市。针对当时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人口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弊病,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把城市与乡村自然谐调的田园景观相结合,从而产生田园城市一说。“生态城市”已经成为不少城市追求的目标和公认的城市发展的方向,我国已有很大一部分城市都提出要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工作部署。但是什么是生态城市,其真正内涵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生态城市,在很多地区还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在实际的工作中也难免会出现偏差。
生态城市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概念表达,许多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分别从本学科的观念出发,对生态城市做了概念表述。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概括:从生态哲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实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城市价值取向所在,只有人的社会关系和文化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实现;从城市生态学角度看,生态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功能稳定,达到动态平衡状态;从系统学角度看,生态城市是一个与周围市郊及有关区域紧密联系的开放系统,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
总的来说,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经济高效、社会兴旺、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使城市各系统之间得到协调平衡,使其相互之间的作用达到最佳,这实际上也是生态城市的目标。根据生态城市发展目标和生态城市的概念、特点、内涵,一般的,生态规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编制规划大纲,研究局势,分析背景,提出问题或提出规划总体目标;资料的调查与收集;系统分析与评估,主要是分析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状况,辨识生态位势,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可持续度等;生态环境和功能区划,对区域空间在结构功能上的类聚和划分,是空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的基础;规划设计与规划方案的建立。
一是从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需求。二是从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三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四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要引进天人合一的系统观,道法天然的自然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和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实现城市建设的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和人性化。
如何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是当前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同时在规划和设计实施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就是要建立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要素构成的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城市规划要做好以下几点: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地,也是各类污染集中的地区。建设规划工作必须围绕人居环境质量的改善,研究气象环境与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努力控制城乡建设活动可能造成的污染。在污水资源化、建筑节能、化学建材、建筑用钢、智能交通、住宅产业现代化等影响和制约人居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的几个关键领域,加强科研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加大技术推广应用力度。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
要加快旧城有机更新,重点解决城市建成区特别是中心区开发强度过大、人口密度过高、公共设施短缺、交通拥挤、环境脏乱等问题,坚决关停或迁移城区内污染严重的项目,清除违法违章建筑。要促进建筑节能技术的普及推广,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结构,减少和控制城市大气污染。以通达、低污染、低能耗为目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交通政策,推进现代通信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调度管理中的应用,积极促进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的现代化。
要用足用好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设计要坚持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河湖、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内必须设置集中公共绿地,增加居住区文体设施。
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天际线、脚下的地平线和水平线,都快成为抽象的名词了。如同自然过程在传统设计中从大众眼中消失一样,城市生活中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及变电站等都市生活支持系统被作为丑陋的对象而有意识地加以掩藏,使人们无从关心环境的现状和未来,也就谈不上对于环境生态的关心而节制日常的行为。
传统设计强调设计师的个人创造,认为设计是一个纯粹的、高雅的艺术过程。而现代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则强调人人皆为设计师,因为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对其生活和未来作决策,而这些都将直接影响自己及其他人共同的未来。从交通方式到选择家具、装修材料、水的使用、食物的选购、垃圾的处理甚至于包装袋的使用,都是一个生态的问题。因为它们都对整个社区和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每个人的决策选择都应成为生态规划设计的内容。所以,从本质上讲,城市生态规划设计包含在每个人的一切日常行为之中。对专业设计人员来说,这意味着自己的设计必须走向大众,走向社会,融大众的知识于设计之中。同时,使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和目标为大众所接受,从而成为人人的设计和人人的行为。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城市规划,1997,(6):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