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立华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舰船翻沉而淹亡的士兵数以万计。其中在448艘沉船遇难的4万多人中,幸存者2.7万人,生存率为67%。29只救生船上的997人中有 387人因喝海水死亡,死亡率为38.3%。1982年,在历时74天的马岛海战中,英阿双方被击沉的舰船共26艘,阿根廷“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被英军击沉时,舰员落水,由于阿军没有编配卫生船只,缺乏先进的营救器材,弃船落水人员得不到及时救援,致使失踪人员 达320人之多,占舰员总数的33%。 1980年10月26日7时,我海军506舰航行于巴林塘海峡西海域,10名舰员落水,当时海面风力9级,浪高超过5米,T154船在营救时,注意了寻找、捞救、救护的协作方法,使救护落水人员的行动获得了成功。
医院船是随各国海军的建立和发展而出现的,是战争的产物。世界上第一艘比较符合医学要求的医院船,是1856年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使用的“美女岛”号。18世纪前的医院船,都是临时指定各种大小不同类型舰船,配上医务人员和医疗器材,用于完成海上伤病员的救治和护送任务。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海上军事行动的扩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造船业的进步,各国海军对医院船的布局、装备、医疗技术人员及救治工作的展开程序等,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医用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先后改装了约100艘医院船,法国、俄国各16艘,德国17艘,意大利7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海军改装了11艘,美海军改装了12艘,德海军改装了14艘。在后来的朝鲜、越南战争中,美军开始在医院船上加装直升机平台,开创了用直升机将伤员直接送往医院船的先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上局部战争延绵不断,为给快速远征部队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前苏联和美国相继开始建造和改装医院船。前苏联海军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专门设计建造了两艘“河”级医院船,于1980年相继下水,目前俄罗斯海军已有“河”级医院船4艘,分别在各舰队服役。该型船排水量11 000吨,续航力10 000海里以上,船上配有医技人员200名,设有病床500张、7个手术室,甲板上还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 1982年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将排水量16 910吨的“乌干达”号游船,仅用65个小时就改装成拥有1 300张病床的医院船,设有内、外、眼、口腔、X线、检验、病理、药房、手术室、烧伤和加强护理等病房,增添了直升机平台、伤员输送斜滑道、升降机、海上补给及海水淡化装置和卫星通讯设备,该医院船在这场战争中为伤病员医疗救护发挥了巨大作用。
根据1949年《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规定,医院船壳体的水线以上涂白色,两舷和甲板标有红十字图案,悬挂本国国旗和白底红十字旗,在任何情况下不受攻击和捕拿。全船工作人员持有国际上规定的身份证并佩戴特制的臂章。医院船不配备进攻性武器,只有少量的轻武器用来实施内部警戒和击退强行登船之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有12艘医院船,其中最后两艘直到越南战争结束时才被其海军淘汰。但是,此后所发生的事件,如1983年美国驻贝鲁特的大使馆被炸与美国入侵格林纳达,表明需要发展新一代医院船。为提高远洋救护能力,1983年美国海军相继购置了“价值”号、“玫瑰红”号油轮,并于1984年和1985年将两艘超级油轮改装为医院船,命名为“仁慈”号和“舒适”号。医院船上设有直升机平台、补给接收装置、氧供应站、海水淡化装置等设备,各种现代化医疗设施一应俱全,堪称当今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海上救治机构。整个改装工程耗资约5亿多美元。“仁慈”号医院船于1987年服役,母港是美国圣地亚哥港。该舰长272.6米,宽32.2米,吃水10米,满载排水量69 360吨,航速16.5节,续航力13 420海里。动力装置为2台蒸汽轮机,功率24 500马力。舰上搭载了12艘救生艇。“仁慈”号医院船上的医疗设施先进而齐全,设有接收分类区、手术区、观察室、病房、放射科、化验室、药房、医务保障等区域,并有血库、牙医室、理疗中心等。船上总共有病床1 000张。船上配备医务人员1 207名,其中高级医官9名;此外还有船务人员68名。平时,船上只留少数人员值勤,一旦接到命令,5天内就可完成医疗设备的配置和检修,并装载所需物资和15天的给养,同时配齐各级医护人员。“仁慈”号医院船上的生活设施齐全,设有洗衣房、健身房、理发室、图书馆和酒吧等。按日内瓦公约规定,船上没有装备任何进攻性武器。去年1月6日,美国海军医院船“舒适”号离开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基地,启航驶向印度洋,这是“舒适”号自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首次部署在这一地区。船上共有1 000张病床,其中紧急护理和简单护理床位各500张,还有和地面医院尺寸大小一样的电梯、楼梯和通道,俨然是一所大型海上浮动医院。“舒适”号医院船三分之二的医务人员来自马里兰州贝色达的全国海军医疗中心,其余的来自东海岸的一些海军医疗机构。每天24小时内,“舒适”号上至少要有250名海军医务人员,其余人员可以留在诺福克,那里是“舒适”号装载补给品的地方。接到通知5天后,“舒适”号被认为即可出航。“舒适”号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为期5天的不离开码头的训练。船员检查船上的每件装备,进行消防演练,操演损坏控制、人员落水以及弃船。在海湾战争中,许多船员都担心“舒适”号能否经受得住伊拉克的攻击。海军官员们努力消除船员的担心,他们指出医院船只有在航母战斗群的严密保护下才会部署到作战海域,而战斗群中不仅有航母与飞机,还有驱逐舰和潜艇。如果“舒适”号受到严重损坏,它有足够的救生艇与橡皮筏可以让所有人员撤离。船上还装备有洗消喷头供受到生化武器袭击时使用。船本身没有多少武器装备,只有少量的轻武器,如M-14步枪、手枪、滑膛枪与轻机枪,用来实施内部警戒和击退强行登船之敌。如果有更大的威胁,医院船就要寻求外援。最后如果威胁实在太大,就只能“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除依靠军用飞机外,还大量使用了民用飞机。一架波音767飞机能运输80~100位病人。为了方便伤员上下,美军创造了一种“伤员支持平台”,即在运输伤员的飞机上安装一种滚轴,平时卷着,需要的时候可以展开,几分钟内就可以把机舱内的伤员平缓接到救护车上,没有颠簸,十分平稳。这项改进主要在C-9运输机上使用,将来还要在其他各类运输机上改装。这不仅节约了货舱面积,更重要的是它拯救的是生命,特别是对那些危重病人来说尤为重要。据美军统计,在2002年阿富汗战争中,曾有1 352位病人被后送,而其中有128名是伤情极其严重的,因此这种改进是十分重要的。在伊位克战争前,美海军出动两艘医疗船“舒适”号和“仁慈”号,每艘医院船都拥有1 000张床位,紧急护理和简单护理床位各500张;美陆军野战医院准备了5万张床位;空运医院可为4 000人的战斗机联队提供医疗服务。此外,军事空运司令部还建立了一个多战区联合的航空医疗后送系统,装备了具有一定医疗功能的C-130、C-141飞机,专门负责把伤病员送到战区以外的医院或美国本土。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曾后送1.2632万人次。目前,美海军两艘“仁慈”号和“舒适”号,统一由美国军事海运司令部管辖。平时,它们一般停靠在巴尔的摩和加利福尼亚的圣迭哥,船上的人员保持在一个较小的水平,主要由地方船员和海军的医护人员组成。但每艘医院船都可以在5天之内迅速配齐人员和设备开赴前线。“仁慈”号曾在1987到菲律宾参加人道主义救援任务。在1991年“沙漠盾牌”和“沙漠风暴”期间,两艘轮船均被使用。1994年,“舒适”号参与了加勒比海的海地军事行动。1998年,“舒适”号参加了波罗的海“挑战98”演习,包括美国在内的11个欧洲国家参加了这次演习,旨在提高联合军事行动能力。在美国“9·11”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二天,“舒适”号就驶向纽约,为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的世贸中心伤员提供住房、洗衣店、食物、医药,并且对其他志愿者和营救职员提供其他必需服务。
我军第一支海上医院船医疗队在海军总医院成立。这标志着我军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岸海空立体医疗救护体系,具备了对海难遇险人员、海上重症伤病员实行适时救护和跨海区远程运送救治的能力,使我国海上生命救护和医疗保障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支医疗队主要承担国家海难搜救中心、总后勤部、海军下达的应急机动海上生命救护支援保障任务,依托新建、在建或改建的医院船,对海上伤员实施专科治疗。医院船医疗队是在海军总医院原有的两支海上医疗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年来,海军总医院每年定期组织综合卫勤演练和以腹部受伤、战伤麻醉、复苏、抗休克等为主要内容的战救技能训练,医疗队员针对海战重伤多、感染多、手术多等课题进行综合演练,对救治程序和救治技术进行多项创新。这支医院船医疗队将配备海上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全球卫星定位搜索系统、医疗器材组合箱组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可以通过远程通信系统,在后方专家的指导下,在海上对重症伤病员进行高难度的战伤外科手术救治。目前,我军组建后的“南康”号海上医院船多次组织夜间、大风大浪恶劣气候条件下的救护演练。该医院船海上医疗队根据现代战争的特点,新增加了适应现代战场的医院船手术室、特检室、中心供养室、海水化验室和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硬件,使该医院船具有紧急初级手术、早期外科处置、彩色B超、临床和生化检查以及海上前方中心医院救治和后送能力。针对以往伤员换乘方法简单,难以完成海上救护任务的状况,我军采取革新的舷吊换乘法和索道传递恒张力换乘法等8种方法,弥补了舰与船较远距离的伤员换乘和后送。“和平方舟—岱山岛”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量身定做”的万吨级医院船,2008年底正式列装东海舰队。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英国等少数国家拥有具有远海医疗救护能力的医院船,但这些医院船均由民船改装而成。国产首艘万吨级医院船的诞生,标志着我军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平方舟—岱山岛”号技术含量高,功能全面,各项硬件设施相当于三级甲等医院的水平,是专门用来海上收容、医治并运送伤病员和遇难人员的非武装勤务舰船,战时可作为“海上野战医院”为伤病员提供早期治疗及部分专科治疗;平时则作为中远海域永久性的卫生机构,可到各个海域的军港进行医术交流,参加国际医疗合作,担负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任务。 该医院船共有8个手术室,总面积达520平方米,配有远程医疗会诊系统、新型CT机等高科技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