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控股公司,全资控股127家大型企业集团。 2009年,其总资产达12.3万亿元,净资产5.4万亿元,年营业收入12.6万亿元,占中国GDP的三成,这些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核心。
这家“控股公司”就是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根据中国法律,国务院授权国资委这个部级单位代行中央企业(以下简称“央企”)出资人职责,以使央企创造更多的利润。央企们不断扩大规模,展开投资并购。为了追逐利润,它们不断跻身利润丰厚的金融和地产领域,与民夺利,遭到舆论的质疑。
现在,国资委决定换一个指挥棒了。2010年开始,国资委决定用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指标来测量央企的领导人们是在创造价值还是毁灭价值,为股东创造了多少价值?而过去,考核他们的只是不考虑出资人资本成本的利润指标。
EVA作为自上而下的考核指标和一体化的管理文化,至少影响到央企1000万员工。还有2万家地方国有企业也将开始讨论EVA考核。考核标准将导致企业管理决策的变化,从而影响关联企业。比如,央企为减少主业以外的资本投入,可能外包更多的非核心业务,从而给中小企业带来机会。
经济学有句老话“要想得到一个东西,就得先测量它”。基于数据的合法性和完整性要求,《中欧商业评论》和北京正略钧策咨询公司合作,测算了127家央企中,业务主体在A股或者H股上市的26家,在过去4年来的EVA值,若以国资委给定资本成本率则4成不及格,以市场化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则不及格扩大到7成,并探讨这场考核变革将给央企以及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影响
曾参与国资委关于EVA考核论证试点的尹凌青博士,回顾了过去7年来EVA考核在中国的发展新加坡开锐咨询公司的咨询师刘文桂为读者分享了一家央企下属重点企业实施EVA考核的数据和经验,提出将平衡计分卡和EVA考核结合起来,可以避免只重单纯的结果考核而忽视企业管理运营过程。
波士顿大学两位管理学院教授伊斯雷尔·萨科特和艾伦·迈克尔,以及迪尔公司全球工业设备部总裁皮埃尔·乐罗伊讨论了EVA的适用性质问题,著名会计学教授郎成平先生也对EVA的局限性作了专门论述。
EVA如同一个指挥棒,它驱动着央企高管们开始思考:哪些经营决策能够提升EVA,而哪些决策会降低EVA?这些要素对EVA值的影响多大?管理者们应该如何行动?EVA的推广,对民营企业有何意义?想必,这样的思考会带来一些看得见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