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00:00:00
中欧商业评论 2010年4期


  利润与效率,矛盾吗?
  有利润,说明产品有市场,投资有回报,经营是有效率的,这两者应该是一个方向,都是企业应该追求的东西。但是企业如果只盯着利润,问题就出来了,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制造”这几年来被广为诟病的一个问题:以低价,也即以微薄的利润血拼市场,却失去了品牌和市场形象,路子也越走越窄。
  有没有想过,只要利润,而不要利润率,有时甚至是在毁灭价值?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就直指那些回报少于资源消耗的企业不是在创造财富,而是在损害财富。在一项业务的所使用资源之中,至少就有一个资金成本问题。如果该业务所产生的利润低于其所使用资金的成本,就谈不上是真正的利润,因为这个收益还不如直接把资金拿去放贷。产生了利润,却毁灭了价值,这个现象在我们的央企领域同样严重。
  今年初,中央国资委厉行央企考核制度变革,引入美国思腾思特(stern Stewa rt)公司设计并被西方企业广泛使用的EVA(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这被一些学者称为是结束了“免费使用股东资本”的时代。
  当我刊与正略钧策咨询公司联合对26家上市央企以及21 O家央企控股的上市公司进行模拟EVA考核后,这一变革的意义就被更加突显了出来。模拟考核发现,虽然从账面看,央企群体也产生了绝对值可观的利润额,但即使以国资委考核办法中的固定资金成本5.5%来计算,26家上市央企中就有4成的EVA值为负,也即不及格;如果以更加市场化的加权资本成本率考核,不及格率则上升到了7成。而更为严重的是,在过去四年里,那些EVA值为正的央企的EVA相对值的趋势是不断下降并趋近于零,这表明央企群体的创造价值能力正在不断下降,效率正变得越来越低。
  在引入EVA背景下再来看央企的“地王”现象,就不难理解应该如何处理了。如果央企纯粹是EVA指挥棒下的营利性组织,这里市场的调节机制就已经建立;如果以高额的成本拿地,却不能产生正向的经济增加值,那么央企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利润到利润率,到效率,这将是中国企业的一大进步。在我看来,效率型企业的真正建立,不啻于中国企业群体的成年礼,这值得央企和各类企业深入思考,并积极实践。
  与这个话题有关的,还有张瑞敏。本期杂志,我们独家刊登了张瑞敏与北大教授胡泳的对话。这几年来,张瑞敏不惜以大量订单流失甚至亏损为代价,力促海尔从制造型企业转向服务型企业,实现“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这彰显了张瑞敏的坚定与魄力。那么,张瑞敏是怎么想的,现在效果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