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就是公允价值计量的大量应用。公允价值应用将加剧财务报表的波动,固有波动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财务报表应予以客观反映;估计误差波动、混合计量波动则属于不利波动,准则制定者应该通过提供公允价值计量指引及加大公允价值计量运用范围加以规避。
[关键调]公允价值;历史成本;估计误差波动性;混合计量波动性;固有波动性
从信息经济学的观点来看,以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的会计数据向现有及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更为决策有用的信息,改变了投资者的预期,进而影响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市场估信与市场定价。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在提升会计信息有用性的基础上,造成了财务报表的波动,这种波动主要是估计误差波动、混合计量波动和固有波动。而其经济后果有利有弊,这要求我们在认识这种影响的情况下寻求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概述
公允价值(Fair Value)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计量属性。世界各国经济体越来越多的会计准则要求上市公司按着公允价值确认、计量和(或)披露公司某些经济事项的公允价值信息。据王伟(2010)统计,截至目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现有的41个国际会计准则(IAS)中有23个涉及公允价值的运用,约占发布准则总数的56%。我国于1998年至2001年初次尝试包括债务重组在内的5项(旧)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的概念,但由于不具备活跃市场条件,导致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案例频繁发生,财政部最终于2001年对包括债务重组在内的3项(旧)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极力回避了公允价值的运用。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指数的提升,为了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财政部于2006年发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新会计准则的38项具体准则中,有17项准则明确要求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二、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估计误差波动性影响
估计误差波动性源自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大量的估计和判断,这是由于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方法所决定的。FASB在SFAS157《公允价值计量》中将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直接采用市场报价;其次是采用类似市场报价;最后是采用估值模型计算确定。一般来说,现实经济交易中第一层次的应用比例并不大,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计量技术在公允价值计量中运用得比较广泛。但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计量都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允价值计量将涉及较多的主观估计,主观估计成分的增大必然导致财务报表估计误差的增大。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混合计量波动性影响
混合计量波动性源自现行会计准则要求对一些资产和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对其他资产和负债则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虽然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是历史成本作为会计事项计量基本属性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在不是所有会计事项都能准确获取其公允价值的情况下,采取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混合计量模式是一个次优的选择。但是这种次优的选择,必然会造成财务报表提供的是一个掺杂历史成本信息与公允价值信息的混合信息,从而加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最终也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在估值模型中的有用性。
(三)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的固有波动性影响
固有波动性源自内外部经营环境对报告主体业务活动产生的影响,新准则在引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后,原先一些表外项目进入了表内,这些表外项目的价值大小不但受金融资产标的本身价值影响,还取决于金融资产标的背后的企业基本面及宏观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若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所持有资产的价值将反映这些内外部经营环境过去、现在以至将来的预期影响,这将加大财务报表利润的波动性。
三、上市公司公允价值计量对财务报表影响的应对策略
公允价值计量将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以上的波动性,但这种波动性影响的经济后果不一。固有波动影响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财务报表应予以客观反映。估计误差波动影响及混合计量波动影响是属于上市公司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利影响。应该给出应对策略进行规避。
(一)估计误差波动影响的应对
对于估计误差波动的不利影响,准则制定机构需要做的是及时提供专业的计量指引。因此,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加大公允价值计量技术的研究力度,在做到更能准确地计量交易事项的公允价值时,还需要使公允价值计量技术更能为使用者所理解和操作。同时,准则制定机构需要随时跟踪现实经济环境的变化。在当今金融工具日新月异的时代,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应该能够及时给出可操作的估值技术,从而降低使用者对于新的交易事项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时的茫然。
(二)混合计量波动影响的应对
对于混合计量波动的不利影响,准则制定机构应该寻求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从而尽可能降低财务报表的波动。虽然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可能会降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但是相比历史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为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准则制定者应该尝试在更多领域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并进行必要的监管,从而逐步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范围。随着公允价值运用范围的增大及历史成本计量的逐步退出,混合计量波动的影响也将随之消失。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J].上海会计,2001(1)
[2]邢精平.公允价值会计:美国的经验与教训[J].证券市场导报,2009(1).
[3]王伟.公允价值运用对上市公司监管的影响[D].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研究计划,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