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2010-12-29 00:00:00郭彦璋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9期


  语言是构成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们用语音按照一定的规则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讲课通过有声语言、无声语言以及文字来传授知识,而有声语言是衔接教与学的一个桥梁,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言简意赅、逻辑性强的语言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用言简意赅、逻辑性强的语言表达基本知识、重要观点。例如: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比宏观调控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时,笔者把宏观调控的作用比作“有形的手”,把市场比作“无形的手”,同时,结合目前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应对措施,形象地说明“只有手拉手,经济才能又好又快地向前走”。精练的语言运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用词准确、吐字清晰、思路缜密、逻辑性强的授课语言,能够完整地传达课堂教学的精神内涵。相反,语言啰嗦,拖泥带水,华而不实,都会影响课时的有效性。当然,有些政治教师主观上也想抓住重点、循循善诱、条分缕析,可是,驾驭语言是一种能力,需要坚持不懈地总结提高。
  
  二、富于节奏、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语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富于节奏,就是合理地控制语速。教学语言节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所以,语言的节奏要以感情变化为基础,更和教学内容本身相一致,快慢得当。语速反映了教师在一定时间里吐字的多少、疏密间隔。如果一节课中教师只用一种语速,课堂就会显得平淡、无趣。该快时不快、拖泥带水,使人感到拖沓;该慢时不慢、像放连珠炮,学生无暇思考,妨碍有效接收信息。灵活地掌握语速,既能使讲课清楚生动,又符合在有限的时间里传播最大信息量的要求。语速的变化,要服从内容的需要。一般情况下,一堂课的开始,有的学生因课间休息而精神松弛,有的学生因害怕老师提问而精神紧张,此时,教师无论是复习旧课,还是导入新课,课堂语速都宜慢,就像汽车、轮船刚刚启动,有一个逐渐进入轨道的过程。当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思维进入正常轨道时,语速可逐渐加快。当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的语速又宜慢不宜快。当教师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有限时间里组织语言的能力或强记能力时,又可以适当加快语言节奏。
  
  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课堂教学语言富于感染力
  
  生动形象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趣味性的语言是使教学生动有趣的重要元素之一,其作用就像菜肴里的盐。幽默是教师的智慧、学识、机敏、灵感在语言运用中的结晶,是一瞬间闪现的光彩夺目的火花,是性情豁达、思想乐观的自然流露,是~种健康而完备的精神状态,也是优秀教师的一种重要品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缓和紧张气氛,缓解对立情绪,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
  教师还可以通过巧妙运用夸张来达到幽默的效果。如在讲授有关“理想”的知识时,会讲到理想是高于现实的,理想是有可能实现的,高于现实、忽略现实可能性的是幻想。此时,教师可以夸张地比喻幻想就是要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用铁丝串起来,挂到脖子上做项链。
  语言的幽默风趣,不是海阔天空,一定要恰如其分。如果只是为了追求笑声而牵强附会胡乱联系,那就是把幽默庸俗化,其结果只能是哗众取宠。只有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合适得体的语言,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四、音量适中的语言可缓解听觉疲劳
  
  课堂上教师的音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音量过大,超过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会让他们觉得老师的声音刺耳,继而产生烦躁情绪,甚至是厌烦心理。音量过小,学生听起来吃力,也同样会导致其学习兴趣下降。一般来说,教师讲课的音量以使教室里任何一个座位上的学生都能听清为准。但在一堂课中教师不能古板地始终保持一个音量,因为人的听觉系统对于来自外界的单调乏味的刺激有一种本能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功能在一定条件下,会使刺激减弱、消失。要防止学生产生厌烦情绪,音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及时作出调整。当需要强调某一概念或原理中的关键字词时,当学生疲劳、注意力不够集中时,可适当增大音量,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当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全部被调动起来时,可适当降低音量。总之,政治教师要科学地掌握音量,一切着眼于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如果没有爱憎分明,哪有义正辞严;没有渊博见闻,哪能谈古论今;没有真才实学,哪会出口成章;没有对社会实际的深刻洞察,哪来的风趣幽默!因此。掌握语言艺术,不是磨练嘴皮,而是增长学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靠教师自我修养得来的德、才、学、识四种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