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所介绍的内容主要是地球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它是对学生进行爱护环境和热爱家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从人类发展来看,地理是学生必学的科目,但由于它不是中考科目,因而未能引起学生或学校的重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学校或学生都将逐渐改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更加投入,不断摸索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下面,笔者将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悟。
一、初中地理各册的知识特点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是重点。如果用因果观来统观初中地理各册教材,七年级上册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是“因”,其他几册则在运用七年级上册中的知识,即用“因”解释“果”。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应将七年级地理知识作为重中之重与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如,判断地图上某点的方向。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就不难判定方位,这个问题太简单没有必要探讨。但这只是平面上某一点方位的判断方法,如果深入挖掘,会发现问题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①东西、南北方向各有什么特点?(方向相反:只要知道一个方向,就可知道另一个方向。)②东、南、西、北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顺时针排列:只要知道其中一个方向,按其规律,很快就能知道其他三个方向了,是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补充。)
二、要具有一定的绘图能力
绘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讲解“经线和经度”内容时,教师在黑板上绘图的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乒乓球等尝试绘图。学生通过教师讲解、自己绘图、互相探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经线的特点(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经线上标出一些度数,由此加深学生对一些标志性经度的认识并进一步掌握有关东经西经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例1 看图一解答问题
(1)观察东经和西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一个经线圈其经度有什么规律?
(3)东西半球界线是哪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为什么选择这两条经线作为东西半球界线?
(4)观察东西半球的经度范围有什么特点?
例2 看图二解答问题。
(1)在图上填出w或E,N或S。
(2)在东半球的点是_____,在西半球的点是_____。
(3)东经在180°经线的_____(东或西)方,西经在180°经线的_____(东或西)方。
(4)填出A、B、c三点的经度、纬度。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三、在教学要注意体验的效果
下面,笔者将以大小比例尺与绘图效果的关系为例来具体说明体验对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例3 某人身高2米,①用1厘米表示身高1米来画一幅图a;③用1厘米表示身高0.2米画一幅图b。
对比a、b两图思考:
(1)比较a、b两幅图比例尺大小?(知道图幅的大小)
(2)比较a、b两幅图,所画的人的身高各是多少?哪幅画更为详细?(解决比例尺与绘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3)在同样大小的两张纸上重复把这个人画满,哪张纸上画的人更多?(解决比例尺与面积的关系)
通过在动脑基础上的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深刻了解了比例尺的相关知识。由此可见,体验式教学能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从而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突出体验的作用,往往能事半功倍。
四、通过地图挖掘地理知识
围绕地图展开教学,让学生知道地图是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如,结合图形来解释“地球南北极地区产生极昼和极夜现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我们知道受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为黑夜。通过图三可以看到,在北极地区,由于B处没有遮挡A的阳光,因此在北极及其周围地区会出现极昼现象;而在南极周围地区,由于D处的遮挡,c处不能接收太阳光线,因而在南极及其周围地区会出现与北极及其周围地区相反的极夜现象。
五、地理教学中的困惑
人教版在“地球与地图”中有这样一句话:“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理由如下:①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在人们对“地球是球体”的猜想下进行的一次探险经历。麦哲伦环球航行并不排除地球的形状是圆柱、倒扣的盘子(半球形)等形状的可能。②从麦哲伦航行线路看,它没有经过南北极地区。③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从“起点到起点”的过程,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几何体上都能寻找到这样的路线。
在地理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探索的东西,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地理知识生动有趣,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