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材料?材料=史料?

2010-12-29 00:00:00陈小荣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0年9期


  不久前同事开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中同事采用了大量的史料,以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我将该同事运用的史料进行了分类概括,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然而,经过分析后我发现,他所运用的“史料”并不能称之为完全意义上的史料,应该说他混淆了“史料”和“资料”这样两个概念。那么什么是史料,什么是资料呢?
  史料、资料是对已经发生事件的记载或是推测、研究成果。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真正的历史是什么?是当时事情的确确实实发生,还是人为的设计和杜撰?是当事人的诉说,还是学者根据证据的推测?我们是根据对过去历史的记载来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那些对过去历史的记载就是先人留给我们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用的。对此,我们应有如下几点认识:第一,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语言和图像,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等。这种历史的记载,除了有目的的以历史为对象的记述外,还应当包括当时人们并非以传述历史为目的而是应现实生活需要而记录的东西,如档案、账册、公文、契约,书信、日记,乃至书籍、文章、文学艺术作品等。它们有的以原来的实物形式留存下来,有的以传抄、印刷、复制的形式传留下来,这些东西是当时人作的,而不是后人写的,也没有经过后人意识的加工,与专记历史的书不一样。所以它们在反映历史的真实程度上,往往超过后来对历史的撰述,即属于所谓的第一手材料。第二,除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这些东西上有些有文字又有图像。那就兼具记述和实物两种作用了。第三,我们对历史的认识还可以通过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现实生活中历史的东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知识、认识能力、认识方法和认识技术,这些知识、能力、方法和技术是历史地积累形成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历史的东西,它们是现实的一部分而不是历史的一部分,但它们又确是历史在现实中的存留、延续和变形,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这样,过去我们所讲的,历史的“载体”或认识过去的“中介”,就从“写的历史”或“历史记述”扩大到包括过去遗留的实物和现实生活中的历史的东西,即把记载的“载”,不仅理解为文字的记述,而且还理解为含有“载体”的意思。它们都是认识历史的凭借资料,可以说它们都是“史料”。
  在同事的课堂中,采用了“邓世昌和致远号”、“刘永福”、“丘逢甲”、“宁死不屈的义和团团民”、“林则徐”、“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汉阳铁厂”、“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变法通义》和《新青年》封面”、“洪秀全纪念馆壁画”等图片资料和“19世纪美国钢铁业统计表”、“马克思对鸦片战争的评论”、“《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有关工业革命影响”等文字资料。下面我们再来分别看看什么是图片资料、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事件真实的一面,特别是出土文物和没有经过加工合成的照片资料。影片和海报宣传画在一定程度上就没有上述资料能够真实反映事件了,影片和海报宣传画基本上都进行了艺术加工,成为第二手、第三手甚至第五手、第六手资料,因此我们在采用影片资料的时候要学会甄别。文字资料又可以分为好几种,有文献资料、专家学者的推测研究资料、口述资料等,在这些资料中口述资料和文献资料相对客观地反映事件真实。但是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受益者和利益受损者。事件的受益者往往会利用事件美化自己,受损者就会把事件神秘化,把事件用争议写进历史。即使事件如受益者写的那样属实,但经过受损者的宣传,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怀疑事件的真实性。历史总归是人的历史,是人写的历史。人的带有主观意识的局限性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历史的长河中。事件的亲历者对事件的发言权最大,但事件的亲历者是否能够清晰地了解事件,又能否真实地把事件说出来,谁也不能保证。更何况还有这样那样的学者的推测,有的专家根据对事件周围老百姓的采访,就妄下结论。更有甚者有些人根据别人的描述,或者自己的臆测就大放厥词。因此说,宣传是一把双刃剑。面对资料我们必须学会对材料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和已学知识来说明或论证提出的问题。
  由此可知,同事在课堂中所采用的并不全是史料,其中夹杂了史料和资料或是材料。史料可以说是材料,但是材料就不一定是史料了。
  其中“邓世昌和致远号”、“刘永福”、“丘逢甲”、“宁死不屈的义和团团民”、“林则徐”、“人民英雄纪念碑虎门销烟浮雕”、“汉阳铁厂”、“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变法通义》和《新青年》封面”、“洪秀全纪念馆壁画”等图片资料和“19世纪美国钢铁业统计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等文字资料,可以称为是史料;而“马克思对鸦片战争的评论”、“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有关工业革命影响”这些只能称之为资料或是材料,因为在其中夹杂了马克思、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思想观点。阅读这些材料时,不能只是一般浏览,而是要认真读懂和读通;理解不是一知半解,而是要真正领会材料的真正内涵。历史就是个工具,真正读懂了的人,会明白工具的用途。读不懂的就会被牵着鼻子走。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它,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