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预设”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对话与沟通,教学过程是“精心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升华“预设”的问题。
二、课堂再现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第二课第二框“文明与野蛮相交织”时,我们预设的问题是:整体世界的形成给印度社会带来了什么?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得出:19世纪中期,印度从英国“引进”了近代工业文明——铁路、统一邮政、电报等,印度所付出的代价是: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主权的丧失,经济的被掠夺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紧接着授课老师又问:整体世界的形成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什么?学生通过看书讨论得出:19世纪的日本也“引进”了欧洲的近代工业文明,他们积极向西方学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举办工业企业,建立学校教育体系等,这使得日本不仅摆脱了民族危机,而且成为了亚洲强国。
授课老师不失时机地请问同学们:为什么同样是引进文明,结果却不同呢?学生们通过自由热烈的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地回答:“印度是被动的,是被英国压迫下的学习,没有自己的主动权。而日本是独立的,是主动向西方学习,不仅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工业,而且还在日常生活领域吸收工业文明的成果,所以最后的结果也不同。”
授课老师又轻松愉快地请同学们来了个脑筋急转弯:这两种引进文明的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甲说:“我们应积极主动学习别人的长处,而不能被动地学习。”老师说:“对,那么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与过去的八国联军进到中国相比,你觉得我们哪一次是主动的呢?”学生甲说:“这还不简单?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是主动的。”老师说:“何以见得?能否举个例子说明?”学生甲接着说:“比如八国联军过去我们不让他们进来,他们是强行进来的,抢占我们土地,掠夺我们资源,我们是被动的。今天我们改革开放,主动邀请西方国家进来,但他们首先要遵守我国的法律,双方是平等的,并且我们是主动的。”老师说:“对,因此我们经过改革开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里是指国家要积极主动地改革开放,主动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那么对我们个人来说是不是同样需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呢?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一些同学就是被动地、被老师或父母推着、拉着、压着去学习的?大家说有没有?”学生丙说:“有,”我说:“举个实例。”学生丙不好意思地说:“比如在学校我们上课时喜欢吵闹,不想学习,总是被老师批评;在家里我们做事总是慢悠悠,心不在焉,即使吃饭也是这样,父母总是催我们快吃,吃完了去学习。”授课老师问:“那你们被催促时的心情怎么样?”丙说:“不爽。”“为什么不爽?”我问。丙说:“被别人催着、压着学还能爽吗?”老师又问:“那学习效果呢?”丙说:“人虽然坐在那儿在学,但根本没有学进去。”老师说:“原来如此,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是不是也要如同我们今天上的历史课《文明与野蛮相交织》一样,要自己主动地去学,而不要让老师和父母推着、拉着、压着去学?”同学们齐声说:“是。”
三、几点感悟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课堂上师生参与互动,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点拨,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增长智慧、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体验学习的乐趣、发现的惊喜、成功的快乐。
1 预设要精心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生成”的起点,对教学的展开和推进有促进作用。我们鼓励教学过程中生成,并不是反对预设、追求随意生成,而是追求有效生成,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我们教师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将我们崭新的理念预设在我们的教学预案中。同时这种预设应该是有弹性、有留白的。教学的提前预设体现教师的匠心,即通过预设去促生成,通过生成完成升华目标。
2 生成需引导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师“预设”不一定能有效地生成。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景色,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不能拘泥予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引导,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观点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也让其他学生对其所说的有一个理解与评价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的有效生成,摈弃无效生成,把握好方向,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有经验的教师虽然不能预知课堂在何时、何处会有生成,但他们能在生长点出现时,敏锐地把生长点催生为生成,做到引导促生成。
3 重在预设,责在生成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知识、思考、见解和价值取向上多向交流和碰撞的过程。“预设”和“生成”便是这次交流和碰撞过程中的一对辩证对立的统一体,两者相依相存。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我们应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自主建构,既要有课前的巧于“预设”,也要有课堂的妙于“生成”,不遗余力智慧地去演绎这精彩的教学篇章,去关注这共同的生命历程,去焕发这激情的生命活力。
四、反思
通过这两堂课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新课程教学实现三维目标的重要性: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只有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如果我课前没有注重情景的预设,备课不充分,或是只注重课前的备课,情景的预设,没有把课堂中现成的生成资源用好,只是匆匆落实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那也就没有今天课堂上的闪光点。实践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除了要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只有充分地把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在动力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也才能完成我们今天的新课程教学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