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时代,新闻摄影造假频频出现,公众在感到被骗和愤慨之余,也开始质疑新闻的真实性,使新闻存在的根本受到极大的挑战。因而,探寻新闻摄影造假的原因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尚未深入,只是简单把原因归结为摄影师受名利驱动,因而要加强自律和媒体监管。但是,笔者认为假照片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而以提高摄影师和媒介自律为解决方式是不现实的,必须从其他途径探寻实际可行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数字时代 新闻摄影 假照片 深层原因
曾获得《影响2006·CCTV图片新闻年度评选》铜奖的摄影作品《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以其积极的政治、生态意义而被国内外各大媒体采用,但是,2008年2月12日,在全球最大的中文摄影网“色影无忌”上出现的一则“刘为强获奖藏羚羊照片疑似造假”的帖子迅速引发了对该照片真实性的质疑。
质疑造假照片的网友da-iala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照片的下方有明显的拼接痕迹。生物专家随后表示,从藏羚羊的习性来说,如果火车经过,藏羚羊应四散奔逃,而不会镇静、有序地排成一队向前奔跑。
面对被拆穿的谎言,已经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高级会员头衔的作者随即承认并表示当初他获得的只有一张奖状和一个奖杯,取消这个奖,对他无所谓。此等轻松言词一出,立刻引起了公众的更大愤慨,也让人们开始反思新闻摄影造假为何频频出现,在数字时代,到底还有多少照片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一、假照片来袭
新闻照片曾经被看作是对现场的原始记录拥有绝对的公信力,因而照片也被大量用于法庭的庭证。但如今,在一连串的新闻摄影假照片之后,生活被分不清真假的照片侵蚀,眼见不一定为实,还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新闻成了一种真实的谎言,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抛弃一切道德和社会底线,新闻被公众评价为:很假,很矫情!外国媒体更是抓住中国假照片问题大做文章。据《人民日报》2008年4月23日报道称,少数境外新闻媒体借大庆晚报记者刘为强“藏羚羊”照片造假一事,发表《Photoshop是如何帮助中国进行宣传的——藏羚羊、火车及国家新闻机构》和《当自然界不与中国合作,只有Photoshop!》等不负责任的失实报道。
可以看出,新闻摄影造假问题已经不可忽视,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公众对新闻真实性的信任,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因而,必须对假照片现象进行深入反思并探寻其原因和解决之道。
二、假照片层出不穷的深层因素
1 数字技术:发展带来变革
数字时代的到来,给摄影师带来了诸多便利:拍照简单了、存贮简单了、编辑、处理、保存资料简单了。以前繁琐的暗房冲洗胶片过程已经不需要了,只要有一台电脑、有一个Photoshop软件,就可以轻松地完成一切IT作。摄影师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照片的补光、拼贴等,让很多在现实中很难出现的画面,在电脑上实实在在的出现。这使得新闻图片造假变得非常简单。
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给摄影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数码相机的出现,使摄影走入寻常百姓家。任何人只要手里有相机,或者有带有摄像头的手机,就可以拍照。在这种全面皆可拍照的局势下,无疑对摄影师在照片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摄影师更加依赖于数字技术处理照片。
2 摄影师:我为什么造假
假照片的频繁出现,使摄影师的职业道德成为被质疑的焦点,这无可厚非,但是,笔者认为假照片的出现不完全是因为职业道德低造成的,其动机是多方面的,不能以偏概全。
假照片的出现与摄影师对完美影像的“执念”不无关系。摄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苦苦守候而不得或无奈错过的美好瞬间的过分留恋,也会驱动摄影师借助现代数字技术对照片进行重新组合以达到最完美的瞬间。如《广场鸽接种禽流感疫苗》的照片,摄影师为了画面更好看居然“P出”一只一模一样的鸽子。这完全是不必要的,但摄影师就是偏执地追求画面的完美。
新闻专业知识的缺失,也推动了假照片的出现。不少摄影师并非新闻专业出身,对新闻真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混淆新闻摄影与艺术摄影,使得新闻图片失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希贵就指出,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摄影记者的新闻专业素养并不高,他们过于强调画面的美感,而不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与信息量。
3 媒体竞争:愈演愈烈
数字化时代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信息爆炸,这使得现代媒体的竞争愈发激烈。为吸引读者,部分媒体便不惜损毁新闻真实性而主动对新闻照片进行造假。以求得更为“真实”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冲击力和震撼力代替了其他的新闻评判标准。为了利益和生存,
“媒体利用一切手段迎合‘读图时代’的要求,使得虚假新闻照片屡禁不止。”
另外,对速度的过分追求,为假照片的存在提供了空间。效率的要求,使摄影师在提供照片之后基本就由编辑自行决定如何使用,二者之间很少有时间沟通,这使得编辑在并不了解拍摄情况下仓促地对照片真伪进行判断。
4 约束机制:严重缺位
对于假照片的约束查处力度弱也是其频繁m现的一大原因。至今,我国《新闻法》尚未制定,对假新闻制造者的处罚规定仅见于1999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报刊刊登虚假、失实报道处理办法》,200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行业法规,约束力不强,并且存在执行力度不够的问题。
而在法律法规之外的约束力就更弱了,记协和摄影协会的职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很难对造假者做出在全行业内的处罚,难以形成威慑力。
三、如何与假照片说再见
1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摄影虽然已经平民化,不再是摄影师的专利,但是数字处理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还属于小范围专有品,因而,对于不懂技术的人,要发现照片的数字技术造假是很困难的,这就使新闻摄影造假有了其生存空间。
在各种获奖作品中频繁出现假照片,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专家不懂技术,而只关注画面的构成和新闻要素的凸显。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并不是放弃技术,拒绝Photoshop,而是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照片处理技术,当大多数人都能够对照片处理技术略知一二的时候,就很容易看出哪些照片是处理过的,哪些是合成的,因为如果是合成的,技术的破绽是不可避免的。到那时,假照片的存在空间将大大缩小。
2 增大造假成本
假照片的大量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造假成本太低。在国内,如果被发现造假,通常的结局就是造假者死不认账,主管方无所作为,结果不了了之。即使有处罚,也不会对造假者带来实际的危害。造假成本低而获益大,有多少人能不“心向往之”?
相比,外国对新闻摄影造假的处罚要严厉的多。国外的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一旦被发现有意造假,一个人,一个媒介就玩完了。造假者在被揭露后个人诚信将列入“黑名单”,不可能再从事新闻报道的工作,这是比金融诈骗还严重的错误。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受很大的影响,常常反应在发行量下降,甚至倒闭。
所以,适当而有效地惩罚措施是必需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要落到实处,决不能“雷声大雨点小”。朝令夕改。只有使造假代价大于得到的好处才能形成威慑力,使想要造假者望而却步。
3 他律代自律,发挥公众力量
既然摄影师不能克制自己对照片进行合成的欲望,克服不了对照片完美的执念,这就意味着靠自律是不行了,那就只好靠他律了,让公众对照片进行审核和评判,以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迫使摄影师不敢造假。
当今借助互联网平台,公众的力量极大地爆发出来,往往成为“打假”的核心力量。藏羚羊事件和广场鸽事件,它/Hr4l+wJ9slvGUmfv7b5sC0fluT1Fkt0MuqekOK/ff0=们都是作品在互联网上公示、接受大众的评判时被识破的。周老虎事件更是在网民的推动下才逐渐真相大白的。所以,不妨将这一方法继续推广下去,让其发挥更大的效力。
对于参赛作品,可以先放在网上,让公众作一个基本的评判,剔除造假照片之后再进行评选,并且应在评选中尊重公众的意见。而对于平时在各种媒体上刊发的照片的监督,可以采取设立举报网站的方式,公众一旦发现假照片,可以直接到网上举报,属实的可给予一定奖励。
4 增设“合成新闻照片”奖
假照片的防范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在数字时代,如果我们采取只“堵”
(惩戒)不疏导的方法,是不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的,只能是在假照片出现之后采取被动的后发措施。堵住一边,还会有其他的假照片冒出来,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一直打击,但是假照片还是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所以,要根本防治假照片,必须有疏导之策,犹如大禹治水,疏导是关键。
因而,既然在数字时代图片的合成变得如此易如反掌。并且不少摄影师也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来处理照片,弥补新闻完美瞬间缺失的遗憾,那么为什么不能设置“合成新闻照片”奖呢?或许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是如果我们充分考虑数字时代的特色,并尊重技术的发展,那么合成照片又何尝不是一种图片的展示方式?当然,合成新闻照片也应该更多的包括一些对新闻事件发展情况进行说明的示意图、模拟图、图表图等,其范围并不局限于后期加工的新闻图片。有了这样一个平台,既给了合成的优秀照片“转正”的机会,也是对美好瞬间流逝的一种弥补。不过,同时需要规定,参加此项评选的照片在任何情况下使用都必须标出合成照片的字样,否则不予参评。
这只是笔者对如何疏导假照片的一个设想,可能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这是否会进一步鼓励了合成照片的出现。但是,在目前“假照片”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说明合成照片在未来的大量出现已经是一种趋势。那么,如果能够提前加以控制,未尝不是一种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