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雨燕是北京的标志性动物(Apus apus pekinensis Swinhoe),俗称楼燕,中文名叫北京雨燕,是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近年来其种群数量锐减。
人工救助是恢复北京雨燕种群数量的有效手段,调查发现每年约有50~60北京雨燕雏鸟从巢中掉下来而丧生。2009年7月9日~2009年8月8日,我们首次尝试人工喂养了5只北京雨燕雏鸟,成活率为60%。此次人工喂养北京雨燕的结果表明,人工喂养的幼鸟各项生理特征发育迟缓,育雏时间远远超过自然的42天,特别是具备飞行能力较晚,存在个体差异。
【关键词】北京雨燕 雏鸟 人工喂养 奥林匹克公园 雨燕塔
一、项目背景
1 问题的提出
2008年暑假,课外活动小组在正阳门观察北京雨燕,活动中得知正阳门二楼一位工作人员捡到从巢中掉下来的北京雨燕雏鸟,经调查发现,每年这里约有五六十只北京雨燕雏鸟掉下来,但是由于不能将其放回原巢中,又不能人工喂养,最后全部死亡。经过几天研究决定:救助北京雨燕雏鸟。这一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北京雨燕是北京的标志性动物,俗称楼燕,中文名叫北京雨燕(Apus apus pekinensis Swin-hoe),根据前期《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张正旺,2003)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城区中北京雨燕的数量越来越少,初步统计约3000多只。因此,人工招引北京雨燕,增加北京城区北京雨燕种群数量,对维护北京城区的生物多样性,特别是对一些有蚊虫传播的疾病及城区植被的病虫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法
通过查阅大量北京雨燕相关文献,更多地了解了北京雨燕的生活习性。
2 对照法
测量北京雨燕雏鸟各项生理指标,和文献记录相关数据对照,确定北京雨燕雏鸟日龄。
3 直接观察法
观察北京雨燕行为,每天测量北京雨燕雏鸟相关生理指标。
三、研究过程
1 实验器材
望远镜3台,北京雨燕专用巢箱2个(北京爱鸟协会提供),电子秤(梅特勒一托利多称重设备公司生产,称重范围0.1g~600g),环志钳1把,鸟环3只,游标卡尺1把(0~300mm,精度0.02mm),托盘天平1台(精度0.1g),镊子1把。
2 北京雨燕雏鸟的获得
这次尝试人工喂养北京雨燕,共喂养过5只雨燕(见图2、图3),最多喂养31天,详见表1,其中成活3只,死亡2只,成活率为60%。2009年7月9日,正阳门工作人员李树森先生捡到2只北京雨燕雏鸟,取名大白、小黑,双翅尚未交叉。7月21日又取回1只更小的雏鸟,取名小灰。7月23日于前门取回2只雨燕,比小灰大,翅长略超过尾长。分别取名小白、小蔫。
3 雏鸟日龄的判定
根据获得雏鸟时的翅长和尾长,参照《呼和浩特地区北京雨燕生物学研究》的记录和捕述(段文瑞,1990),5只雏鸟,3雌2雄,日龄见表1。
4 人工喂养雨燕的食物及喂食方法
(1)人工喂养雨燕雏鸟的食物
雨燕无法自己啄食。幼鸟由亲鸟捕捉昆虫喂食,混有亲鸟唾液,助吸收消化(曹玉萍,1997)。在喂养过程中,尝试喂过蚂蚁,但由于蚂蚁来源困难,雏鸟食量相对较大,仅对小黑试验过一次。也尝试过给雨燕喂牛奶和面食,但考虑到北京雨燕食性觉得不妥还是放弃。因为北京雨燕食物主要以高蛋白的昆虫为主,因此我们最终选择市场容易购买的面包虫(黄粉虫喜食面包,因而又叫面包虫)为主要食物。
(2)喂养的条件
北京雨燕跗趾较短,趾属于前趾型,因此不能站立,在地面不能起飞,成鸟必须借助巢的高度滑翔后起飞。雏鸟在室内喂养时,通常不会飞翔,将北京雨燕雏鸟放人人工巢箱中即可。北京雨燕巢箱(北京爱鸟协会提供)长400mm、平均高200mm、宽180mm,放2只雨燕恰好合适,再多略显拥挤。
(3)喂食方法
喂食雏鸟时,用镊子人工撬开的喙,可以一只手握住雏鸟,用食指、中指和拇指控制头部,防止其挣扎乱动,另一只手用镊子夹住面包虫的头,从雏鸟喙的侧面将面包虫放人(见图1)。雏鸟一般不会主动啄食,但也有特例,大自在喂养5天之后,能主动啄食镊子上的面包虫,但无法啄食地上的虫子(见图2)。这种行为非常难得,或许是对镊子的条件反射,遗憾的是这种行为只持续了6天,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主动啄食的情况。
(4)北京雨燕雏鸟食量和体重等其他生理指标增长
从市场购买的面包虫大小相差不多,分5次共称重20只面包虫,取平均值约为0.2克,每次喂食时以面包虫条数计量。雨燕成长过程中食量不断变化。以大白、小黑为例,开始时每顿3~5只面包虫,每天4~5次,食量一天天加上去,变为每日6顿,每顿最多时达到25只,约合5克,每天清晨6:30开始,分别用电子秤和游标卡尺测量雏鸟体重等生理指标,食量和雏鸟体重增长关系见图3,其他生理指标见图4。
四、北京雨燕雏鸟的行为
1 北京雨燕雏鸟的习性
雏鸟总是爬行或趴在巢中不动,日常最常见的行为便是振翅。振翅时全身绷紧,双翅展到最大,尾高高翘起,有时双翅能将自己身体支撑起来,双翅上下扇动,频率很高,有时只振一两下,最长可达二十几秒。从大自来家第2天到放飞前几乎每天都振翅,时间不定,通常在清晨,听到窗外有清脆的鸟鸣声时。表现异常兴奋。雏鸟多在下午或晚上振翅,同时与天气等因素有关,总体随着日龄增长,振翅频率持续时间越来越长。但小黑直至放飞前十几天才开始振翅,放飞前几天振翅最频繁。雏鸟粪便少且量小,羽毛干净。长大后,体型变大,粪便增多,腹部、尾部的羽毛经常沾到粪便,但排泄仍很通畅。
北京雨燕雏鸟也会从箱中爬出。早上六点左右雏鸟会在天气好、听到鸟鸣声时爬出箱子,然后向沙发底、箱子与墙夹缝等阴暗缝隙处钻。
北京雨燕雏鸟性格不同,雌鸟与雄鸟间也有较大差别。小灰、小自刚来时非常活泼在箱中乱跑乱跳,经常爬出箱子,大白、小黑刚开始也爬出过几回。但后来随着野性的磨灭几乎不再出来,大多时间只是趴在窝中,或一动不动,或用嘴清理羽毛。
2 北京雨燕雏鸟的环志和放飞
随着北京雨燕雏鸟的生长,我们开始为放飞做准备,北京雨燕是候鸟,我们于2009年7月28日向鸟类环志中心,申请了E08-4001、E-4002、E-4003三个北京雨燕专用鸟环,由于小白意外飞走,仅环志了大白和小黑(见图6)。
北京雨燕巢的位置较一般高,起飞时借助巢的高度,自由落体一段后开始飞行。2009年8月8日,在天安门广场,放飞大白和小黑。放飞后先低空盘旋,然后范围变大,高度变高。后来与箭楼上空的北京雨燕群体会合(由于正阳门国庆维修,北京雨燕群体已不存在, “箭楼群体”也仅见6只,此时大部分北京雨燕已经去南方越冬),最后消失在视野中。至此人工饲养北京雨燕放飞成功。
五、结论分析与展望
人工喂养北京雨燕雏鸟的成功,取得了很多雏鸟生长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及经验。所获得数据和相关文献数据对照,发现人工喂养的雨燕与野外雨燕存在很多差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人工喂养的雏鸟体重小于自然雏鸟平均体重
以大白为例,喂养了31天,放飞成功,大白最重时也就32.9克,而野生雨燕雏鸟平均体重可达46克左右(段文瑞,1989),这可能与食物结构、喂养条件等有很大关系,人工喂养食物种类单一,而亲鸟唾液中含有助消化的酶,有助于消化,食物种类丰富,有利于雏鸟的生长。
2 雏鸟各项生理指标达到育雏时间后趋于稳定
大自在喂养第11天,小黑在喂养第15天各项生理指标趋于稳定。根据推测的日龄判断,此时两只雏鸟已经完成了育雏(42天)。
3 飞行能力的差别
人工喂养的北京雨燕,飞行能力弱于野生北京雨燕,开始飞行的时间较晚,且飞行能力弱。按日龄推断,大白、小黑分别在7月22日、29日,但在飞行训练中发现两者还都不能完成,特别是小黑,到放飞时,飞行能力还是很弱。但也有例外。小白7月31日突然飞走时约为31日龄,也很少见它振翅和飞行,分析发现小白为雄性,翅长相对较长,性格也相对活跃。雏鸟飞行可能与性别有关,因此,北京雨燕幼雏在飞行能力上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4 疾病与死亡
虽然人工饲养雨燕放飞成功,仍有失败案例。小灰、小蔫的死亡原因不明,特别是小灰,死亡前一天还很活泼,第二天就突然蔫了,由于死前一天收养了小白和小蔫,当时怀疑小白和小蔫之中有传染病,于是试着用半条虫子沾阿莫西林药面水溶液喂养所有的雨燕,小灰吃药后情况好转,下午病情反复,又吃了两次药虫,但还是在夜间死去。死因至今不明,待日后请专家惊醒尸检或许能找到些答案。由于幼雏来自不同巢,所以人工喂养北京雨燕幼鸟时,一方面要预防传染病,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体质不同的幼鸟间互相争斗受伤。
专家点评
雨燕是北京市标志性和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动物,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资源量有明显减少,已被列为北京市的重点保护鸟类。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兴趣,发现身边有一定科学意义的问题,以雨燕种群的保护和恢复为目的,就其雏鸟的人工喂养进行了较深入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人工喂养雨燕雏鸟的经验。为雨燕的保护和种群恢复提供了一定的依据,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