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木桥上的舞蹈

2010-12-29 00:00:00
中国科技教育 2010年6期


  【摘要】学生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也只能走在“高考”独木桥上。教育者要兼顾现实,营造良好、有效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独木桥”上舞蹈。
  【关键词】应试教育 科技创新 环境 营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句话告诉了我们教育应该干什么。
  反观我们现在的高中学校教育大有背道而驰之嫌。学生进高一就开始灌输离高考不到三年,高二继续灌输明年就高考了,高三更是黑色六月,搞得学生不得不紧张,这其中也有社会的导向问题。学校里学生做的题是标准化试题,做的实验是演示实验,穿的衣服是校服,剃得头是学生头,学习和生活规整得像钟摆一样准确;学生课余时间热衷于音乐考级、舞蹈考级,展所谓的“特长”;网络成为聊天游戏的场所,丧失了应有的信息平台的作用,反而成为家长深恶痛绝的东西……在这样的学校和社会教育环境下,很少有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创新教育的路在何方?
  为克服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学校现行的教材多为总结型、经验型,力争用最短的时间、在最有限的空间内将知识灌输给学生,流水线似的“生产”学生。学生基本上为了考试而学习,除了课本就是练习题,知识只与试题关联,严重脱离现实。未来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的能力基本没有得到开发和锻炼。
  那么,学生面对社会、家庭、学校的压力也只能走在这座独木桥上,作为教育前线的学校,我们要兼顾现实,营造良好、有效的科技创新教育环境,让青少年学生在“独木桥”上舞蹈。
  
  一、春雨润物细无声。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创新是人们大脑中的一种属性或机能,人人都有,与生俱来。实践证明,这种机能可以被开发而变成现实存在的创新能力。但这个开发的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和锻炼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强化和提高:这个过程也不是靠几次讲座或是喊几声口号就能完成的。它是在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校园文化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开发创新能力,校园文化能促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推动下,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感受创新的力量。
  物质是意识的基础,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规划和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它能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作为现代学校的校园文化,科技色彩必须浓厚,走人校园要能给学生现代的科技感,能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比如:现代化的数字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图书馆、天文天象馆、电子黑板等,这些都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让他们感受科技对生活的改变就在身边,形成学生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试想,一进校门映人眼帘的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知识改变命运”的宣传标语;教学楼楼道挂的是催人奋进的科技传奇人物、科技创新史、科技资讯的宣传画……这种氛围的创设,将无声地影响每一个学生。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校园网站、阅报栏、橱窗、黑板报、墙报等开展科普和科技创新宣传,用科学的思想抢占宣传阵地,引起广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抓住各阶段社会热点组织讨论,不定期推出专题展板,形成学校科普宣传点。比如:全国反邪教,学校制作《拒绝邪教,崇尚文明》专题展板;我国探月工程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可以实时举行《宇宙探秘》、《走近月球》的图片、文字展,普及太空知识,振奋民族精神,推动学校科学精神的形成。
  总之,力争做到让校园内每个角落都会说话,处处体现出浓厚的创新精神文化氛围,无处不给学生美和创新的感悟。
  
  二、转变教育观,放飞学生梦想的翅膀
  
  教学活动是学校的核心,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必须有所转变,需要从以往重教授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研究的方法转变,向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信息转变,还需要教会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到实践中去验证,到实验室中去求证的思维模式。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从过去灌输式的教法向引导探求式的教法转化,以此让学生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学会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这是树立创新意识的起点。
  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是狭窄的,考虑问题的时候或多或少会给学生很多框框套套,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视野其实是开阔的,他们关注的问题不会拘泥于学科的限制,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的教师跟随学生的问题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要让我们扼杀了学生刚刚起飞的梦想。
  
  三、因地制宜发掘教材中科技创新元素。应试、素质两不误
  
  现行的教材是经过多年总结和实践后浓缩出来的精华,而且近年来国家非常看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通过课程改革的形式在逐步改变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特别是理科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很适合科学探究,比如:化学中的“酸雨模拟实验”、生物中的“树林生态系统”、物理中的“太阳能利用研究”以及理科的各种实验操作等。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将日常教学和科技创新有机整合在一起,改变学生的学习模式。创造性地进行现有教材的学习,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两不误。将创新融人到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是要告诉学生:科技创新其实并不难,它就在我们身边,一次对书本的质问,一个简单的实验。一处小小的改进都是创新,创新习惯的养成、创新思维的开发就是在这些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来的。
  
  四、开放教学设施设备。开辟科技园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学校拥有比较全面的教育教学资源,比如:一般的学校都会拥有理化生实验室、网络机房、图书馆,好一点的学校会拥有数字化实验室、天文台、天象馆、机器人实验室等先进的实验场所但这些场所多数都只是保障教学的需要,平时很少对学生开放,学生也很少有机会用这些场所来开展自己的研究、实现自己的想法,根本还没有意识到科技创新就在其中。
  对于求知若渴的高中学生,学校不应该让实验室的大门紧锁,让先进的设施设备放坏在库房里,而应该敞开学校的胸怀,为学生创造科技创新的条件。搭建科技创新的平台。另外。充分利用学校和城市周边的工矿、企业、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也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利用的优良资源。比如水厂、电厂、污水处理厂、环监站、农科所等。有了这些资源的支撑,学校科技创新的基础才更扎实。
  
  五、依托科技创新活动。搭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说一千道一万,所有的梦想都必须建立在一个一个的行动中才有可能成真。科技活动是营造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环境的重要手段。活动的形式和组织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大可以全校总动员,小可以一两个同学开展,目的是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培养他们不畏艰难、敢于冲击新领域的勇气,培养他们尊重知识、尊重实际的科学实战精神,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学校可以根据国内外科技时事安排和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科技创新活动。比如:我国“嫦娥”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学校可及时组织“高空落蛋”比赛,冠以“我为嫦娥设计登陆器活动”;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造成很大影响,可以组织进行福寿螺分布调查或有害生物入侵调查活动; “三鹿奶粉”事件,可以组织学生对食品安全进行调查等。结合各种热点问题实时举行科技讲座,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发明制作和科技论文交流。
  通过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意识到,从事科学学习和研究并不一定要求绝对聪明,但却要求你对科学全身心的投入和奉献,需要你勤奋的工作、万分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为了完成一两件发明创造,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发展学生创造能力。
  
  六、师生共成长,树“科技创新成才”典型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典型是营造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环境中重要的一环,利用有专长的科技辅导员,带出一批科技创新苗子,帮助这些苗子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竞赛脱颖而出,升入高校深造,以此树立“科技创新成才”的典型,激励更多的学生投身科技创新锻炼中来。科技辅导员在辅导学生的同时,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得到非常大的锻炼,业务水平会大大提升。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己多项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由此晋升职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七、加强培训。明确方向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科技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学生们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很多同学虽然有多项发明创造。但对什么是创新还是说不清道不明,就更不用说刚接触到科技创新的同学了。所以,必须通过讲座、专题展板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概念、方法、形式等的培训。通过培训让同学们懂得创新的意义和应该怎样做,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哪里,有了这些前期的工作,后面科技创新辅导工作才能事半功倍,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持久深入地开展科普活动,营造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环境,把科学的种子洒向莘莘学子的心田;天长地久、着眼千秋成绩可能并不惊人,但却能唤起科学素养深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