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请看两个例子。
例1:(2006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2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联邦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的历史事件是
( )
A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B 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
C 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不少师生认为,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不应当是主干知识,因为这个知识点太细小,而且在教科书的小字部分。据此,他们认为这是一道偏题。命题专家却说,这种看法源于把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视为一个知识点,而没有认识到这一事件的深远意义。实际上,这是法德消除数百年历史积怨、真正走向和解、欧洲消除战争危险的重要一步,是区域集团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步。冷战结束后,世界面临的领土、种族、民族、贸易……冲突此起彼伏。这么多难题该如何解决?通过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方式妥善解决这些难题,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对当今国际社会有着非常重要和深刻的启示。如果将这一事件放在文明史和全球史中加以考查,它毫无疑问应当是主干知识。
例2:(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37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繒”,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 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土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王说》
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题所给的三个材料在知识上实际是前后贯通的一个问题。(1)明清时期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依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的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必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说明在商品生产上有了比较细密的社会分工,这本身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②海外市场拓展。③同时,尽管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对自然经济的侵蚀作用有限。所以在正常的对外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2)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就是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明清时期在中国江南一些市镇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因为受到外国侵略而夭折。几乎与中国同时,西方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得以迅速成长。资本主义生产的本性决定了其与生俱来的扩张性,而它对尚未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亚非拉地区的扩张必然带来两种后果,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建设性”和“灾难性”的后果。西方资产阶级用物美价廉的工业品将整个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即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3)西方资本主义对尚未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亚非拉地区的扩张和侵略必然引起这一类地区的两种反应:一是自然萌发向更高的文明即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思想。材料二所提供的薛福成的观点正说明了这一问题。薛福成作为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主张以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等实际上都是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具体措施。(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按照逻辑顺序将薛福成的材料作为材料三)。二是像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一样,不能够正确区分西方文明与西方侵略,将西方文明与西方侵略统统加以排斥。简而言之,这道题实际上包含着这样的主题:资本主义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发展起来,由于资本主义经济与生俱来的扩张性,必定给尚未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亚非拉地区(即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带来双重后果,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必然会产生两种反应,其中一种就是向资本主义的西方学习。毫无疑问,这些都属于历史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什么样的知识是主干知识呢?问题的关键在于评判标准,即符合什么样的条件才是主干知识。笔者以为有三个基本原则可供参考。
1 看这一知识点在学科申的地位。
即看其是否属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不要管教材版本,也不要管大小字,凡是作为一个合格的高中生、作为一个共和国公民必须知道的基本历史常识都是历史知识体系中的主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中的基本制度(政治和经济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科技文化的基本史实,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外国侵略与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资产阶级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世界近代现代史中的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都是历史主干知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再来看一下2010年高考全国卷I第19小题:
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 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本题旨在通过考查工业革命对推动英国社会发展及其影响来考查考生概括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吋要抓住"1830年……比1790年”、“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等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从时间范围来看,当时英国正好处在工业革命期间,而“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也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由此可得出正确答案为C,而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和限定。关于工业革命这一知识点,无论在传统的革命唯物史观下还是在文明史观或整体史观下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在文明史观下,工业革命意味着资本主义文明最终以巨大的优势战胜非资本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成为人类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择。从整体史观来看,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终于有能力以经济的方式将整个世界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工业革命都是主干知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在高考中总是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考查。
2 看这一知识点在文明史和现代化史中的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学会用文明史观对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新审视。例如在此前的革命战争史观下,我们对革命的评价高于改革。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革命固然对旧的、保守的、反动的东西扫荡得比较彻底,但是在摧枯拉朽的革命中会对人类原先创造的文明造成较大的破坏,推动社会进步的成本比之改革要大得多。而改革的过程中要面,临比革命复杂得多的问题。从这些角度出发,我们要重新认识改革的作用,尤其是要充分认识改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作用。再例如“洋务运动”这一知识点,从现代化角度看,它第一次为中国引进了近代化的生产方式,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还有中共八大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一次重要而有成效的探索,而“文化大革命”则严重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等。用新的历史观重新审视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同一个历史事件也许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聂幼犁教授说,新课程应该“以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为主线,注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明特征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突出人类的实践与创造活动”。这一论断对我们认识什么样的知识是主干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3 看这一知识点在当今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中学师生要适当关注学术界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史学界重要的、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成果,再以此审视中学历史教材、把握主干知识。世俗的社会生活、西方传教士与宗教、人口的迁移、城市的兴起、家族、村落等在新课程改革前都是非常边缘化的知识,但现在却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这些知识点已经或即将成为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关于这一点,杨宁一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10年高考全国卷命题组组长)说:“新课标与学科发展趋势是一致的;高考肯定要与学术趋势和高校的研究动态相一致。”再例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原因的分析:常态下的分析一般为: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造成了它们之间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②具体原因: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加剧了国际局势的紧张与动荡。③直接原因: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现在学者们认为,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诸多因素中,还有两大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①科技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包括新式武器、新的交通工具和新的通讯手段)被应用于军事领域,导致世界大战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形成世界性的大战。②社会因素: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在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纷纷扩军备战;而面对世界大战的危险,各国统治阶级纷纷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使得许多人陷人民族主义的狂热之中。所以在复习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关注学术界的研究进展,尤其要关注那些已经形成共识的研究成果,从而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那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知识,开阔视野,启发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