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这是因为地理不仅要背,更要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很有理科的思维,很多知识涉及数学计算的问题,如时区、时间的运算,地球表面两点间的距离计算等;一些知识如大气的垂直分层、地壳的物质组成、风的形成等会涉及理科的知识和原理。对于高三文科班学生来说,地理学科知识内容广泛,空间思维要求高,无疑是一门难度较大的学科。“文综成败看地理”、“地理胜则文综胜”的说法虽然有些偏颇,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多数学生学习地理难度大的现象。其实地理学习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高三地理复习中第一轮复习最关键。进入高三,及早确定好复习计划,及早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早准备好复习资料,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我们完全有能力突破地理高分难关。下面结合本人所教班级一些地理高分考生的成功经验,谈谈对高三第一轮复习的认识。
一、高度认识“整体建构知识网络”的重要性
“高度决定广度”,站得高才能看得广,这个理论用在地理学习中非常贴切。我们在平时的练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地理问题,不知道运用哪个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来解决,感觉到无从下手,这是因为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地理学科的知识框架、思维广度不够的原因。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首先要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把孤立的知识点科学地构建成合理的知识网络系统,这有利于知识的组合、交融、迁移、运用,也有利于找出知识网络的交汇点。这样我们解答地理试题时就能综观全局,全面考虑问题,正确把握题意,快速解题。高中地理试题的解答,有些要借助已学的地理知识来进行,有些要凭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如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高中和初中阶段所学的地理知识,建构起地理知识网络,在解题中就能熟练地判断这道题考查的究竟是“理”在课内(书本中明确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还是“理”在课外(已有的知识经验、题干提供的材料及数据),从而运用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如2009年全国文综卷I第36题第(1)问: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及原因。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首先要明确其考查的方向,前半问“分析尼罗河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如果对书本中的主干知识熟悉的话,则很容易分析得㈩,初中教材中有明确的知识“尼罗河每年6至10月定期泛滥”,因而可知其季节变化特点为洪水期出现在北半球夏半年。后半问“分析尼罗河季节变化的原因”,教材中没有明确的相关知识,其解答则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表格数据来分析,从表中尼罗河三个源流的径流量构成中可以看出,流域降水量最丰富、径流量最大的地区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可根据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特点分析得出北半球雨季出现在夏半年、干季出现在冬半年。对教材主干知识熟悉了,建立了自己的地理知识框架,解答问题时才会有明确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要走两条路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地理复习也如此。高三地理复习要明确两条路线,即“自主复习”和“跟随老师复习”。自主复习就是完全由自己制订复习计划,按自己的进度进行的复习,一般要求快于老师带领的全班复习;跟随老师复习就是在课堂亡听老师上复习课,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两条路线应该是乎行的,缺一不可。事实上,很多同学在高三复习中,一味地依赖老师,老师讲到的东西就认真去学去记,亦步亦趋,这种单一的复习效果并不显著。因为老师讲课要照顾到全班同学的接受能力,速度不会很快,一节课讲到的知识点不会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还得走另一条路线——自主复习。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订计划、自创方法、自己梳理、自行检测,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适合自己的复习计划,有利于自己全面地把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网络。制订一份适合自身的复习计划,让复习因人而异,会更有针对性。在此基础上抓住一些典型的例题,针对教材需重点掌握的地理技能和方法加以归纳提炼,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练习,学以致用,进一步掌握解题的方法,这样就能逐渐提升自己的地理应试能力。
三、选一本好的教辅资料很重要
自主复习光看教材是行不通的,教材上缺乏对高考典型例题的分析,不利于在复习中提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选取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做参谋。当前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其中很多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印刷不清、题量少价格高、参考答案错误多等,所以建议购买一本名优品牌的教辅资料。手中只要有一本复习资料就可以了,太多也没时间看。这些优秀的教辅资料,会对高、初中所有内容进行专题分类和系统讲解,既对教材进行精辟的分析,对高考考点知识进行梳理点拨,又通过设计一些典例突破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很多教辅资料还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和重组,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中,自己选择一本好的教辅资料作为引导自己自主复习的线索,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材、把握高考动向、提高驾驭知识的能力。
四、循序渐进,避虚就实
高三地理自主复习,对于高三地理复习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一本较好的复习资料后,接下来就是要制订计划,扎扎实实地按进度进行复习。第一轮复习以基础知识为主,包括每册教材目录、章节题目、内容等,做到所有内容均一一过目,理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地理框架,才能将零碎、非有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复习时要每天将当天复习过的主干知识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复习进度要把握好,一般要求在第一个学期的期中之后一段时间,将第一轮复习进行完。速度太快,则蜻蜒点水,对主干知识掌握不牢,太慢则没有时间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综合训练和系统消化,所以复习吋务必把握好时间。做到循序渐进,按时按量完成复习内容。任何一本地理复习教辅资料都会设计一些难点,引导同学们进行思考,以提高解题的能力,但有些资料设计的一些例题难度很大,复习时花很多时间还是理解不了,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其实在第一轮复习中大可不必为那些高难度题费神,而应该以掌握书本中的主干知识为主。太难的题看一看,了解一下即可,因为等复习完了之后,形成了知识网络,很多难题解答起来就会容易得多,在高三的第二个学期,老师也会进行专门的难度较大的试题训练。所以第一轮复习要做到避虚就实,以整体掌握知识为主。
五、做好自主复习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第一轮复习中,也要勤于动笔,将资料中一些好的解题方法、别人总结出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记下来,隔一段时间之后,再拿出来看看,以消化巩固。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要把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记录下来,建立自己的错题集。在高三地理教学中,我发现一些成绩好的同学都会有一本厚厚的地理复习笔记,每次大考前,拿出地理复习笔记看一遍,对主干知识会更加深一些理解,心中有知识,考试就能轻装上阵,没有思想压力。因此做笔记是第一轮复习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
六、整体把握区域地理
在将书本中的主干知识复习完了之后。我们就要对区域地理进行整体把握。区域地理复习主要是帮助我们进行区域的空间定位,因为很多的地理试题都是以区域地图的形式来构建的,可以说区域地理的复习是高考地理的“入场券”。区域地理复习好了,则为地理学习铺设了一条“快车道”。区域地理复习应“点面结合,整体构建,枝节强化”,具体来说应做到“四把握”:①把握全球海陆分布大势。要从宏观上把握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绝对位置,掌握洲与洲之间、洲与洋之间、洋与洋之间的详细分界线,记住大洲大洋范围的重要控制点,记住全球重要的岛屿、半岛、海峡、海湾的轮廓及位置。地理试题的构建通常以这些重要的区域为载体,在复习中要整体把握好。②把握全球经纬网络。判断区域地图的常用方法是利用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这就要求考生在脑海中首先要能构建洋细的经纬网络,熟悉重要的经线纬线穿过的地区,如0°经线、180°经线、20°W、160°E、30°E、90°E、70°W、赤道、南北回归线、30°N等穿过的地形区。③把握区域地理的特征及其差异。区域的地理特征及差异性是常见的命题范畴,试题多侧重分析区域内和区域间自然和人文要素的地理特征,这要求我们熟悉全球重要的地形区,详细把握区域地理的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特征及其差异。④把握地理区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一定的地理区域由诸多地理要素组成,如地形、气候、河流等,这些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于重要的地理区域,我们要把握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总之,要使地理复习行之有效,就应该早计划、早准备,理清复习思路,整体把握教材,注重自主复习,运用科学的复习方法,实现地理成绩的大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