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用电改革两弊端

2010-12-29 00:00:00孟昭莉
人力资源 2010年11期


  2010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阶梯制电价即将实施。阶梯电价将城乡居民每月用电量按照满足基本用电需求、正常合理用电需求和较高生活质量用电需求,划分三个档次,电价实行分档累进递增,用电越多,电价越贵。
  
  居民用电改革的动因
  
  煤炭价格不断刷新,电力发电成本不断上涨,是本次电价改革的基本动因。秦皇岛港历年煤炭报价数据显示,从2006年1月到2010年1月四年间,煤炭价格几乎翻了一番。中国现有能源消耗中,近80%为火力发电,煤炭价格的翻番上涨直接导致发电成本上升(如图1)。
  “煤电联动机制”的缓慢执行,使得煤价上涨引起的电价上涨一直由电力企业承担。中国煤炭市场化运作较为成熟,供需决定市场煤炭价格;而电力市场的价格决定因素中,中央的政策调控占据主导因素。迄今为止,中国“煤电联动”机制从2005年开始总共执行了两轮。2005年5月,第一轮“煤电联动”将电价上调了0.0252元。第二轮煤电价格联动在2006年5月1日实施,全国销售电价平均每度提高0.0252元。2006年5月1日之后,煤炭价格上涨了将近一倍,但由于全社会的通胀压力较大,电力等基本生活供给的上涨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因而,第三轮煤电联动一直未启动。
  
  
  用电改革的两大弊端
  
  首先,新的阶梯定价对于城市居民用电的基本需求量估计偏低。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两种阶梯定价方案分档计算过程中,由于包含了城镇及农村的用电统计,对于城市居民的基本用电量估计偏低。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09年北京市城乡居民用电量为128.8亿千瓦时,常住人口1775万人,每人每月平均用电量为60.5度电。以此计算,北京市三口之家的月平均用电量达到181.5度电,远远高于110度电的基本用电保障标准。
  其次,城乡居民用电量仅占全社会总体用电量的12%,第二产业的电价调整将成为解决电价成本上涨压力的关键。发改委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为36430亿千瓦时。其中,中国第一产业用电量947亿千瓦时,占3%。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6993亿千瓦时,占74%。第三产业用电量为3921亿千瓦时,占11%。城乡居民生活4571亿千瓦时,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因此,居民电价的上涨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发电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如图2)。
  
  居民用电改革建议
  
  对于居民用电,应当考虑用电高峰时段和波谷时段适当进行分时定价诱导,最优化保证电网及发电企业的平稳运作。电力供给中,电网应当尽量避免峰谷之间的巨大波动,发电企业也希望能够连续发电,尽量减少停机、启机的次数。因此,如果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电力需求,将大大降低电网及电力企业的运营成本。电力供给74%是第二产业的工业用电,下班之后的时段是工业用电的波谷期间,也是整体电网负荷较低的时段,而下班及周末恰为居民用电的高峰时段。由于电力输送具有不可储备的特点,发电公司一旦开始发电,发电机组的起停操作将对机器和电网带来不小的冲击。最优化的供给方式,就是鼓励居民尽量将用电的时段分配到下班之后,实现电网的平稳运营。
  
  
  对于夜间用电的低价鼓励,将更为符合我国绿色能源的发展方向。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在我国汽车行业中占领重要的一席之地,而目前电动自行车已经成为城市中最为广泛运用的交通工具。可以考虑分时定价方案,引导消费者在夜间电网用电量最低的时候,对电动车及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新型绿色家电,如淋浴器、洗衣机、空调多有定时工作的功能,夜间工作对于整体用电消耗的分配更为合理。美国已经实行波峰、波谷分时段电价诱导机制,其成果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分季节对居民用电进行引导,有助于电力行业的良性发展,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价上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冬季取暖用电、夏季消暑用电对于居民生活质量保证至关重要。现阶段的阶梯电价模式,很可能导致居民在最需要用电的冬季和夏季,为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准而付出过多的成本。可以考虑在冬季和夏季的用电高峰时段给予一定的优惠,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智能电网的发展对于缓解电力供应中的各方矛盾,持续良性增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时定价及分季节定价对于我国现有的电网建设提出较高的要求。智能电网的建设能够帮助政府更好地对电价进行实时监控,并且根据用电的实际数据及时调整电价。未来,在智能电网的帮助下,根据供需决定的实时电价,能够更好地引导电力市场达到效率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