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扼杀了非标准答案

2010-12-29 00:00:00
人力资源 2010年11期


  假如你的孩子在学校考试时标新立异,提出了与标准答案迥然不同的答案,你该如何对待?
  诺贝尔奖得主卢瑟福对“一个捣蛋学生”的处理值得我们深思。一天,卢瑟福接到了一个同事的电话,说他准备给一个学生的考试零分,但这个学生却要求得到满分。师生俩决定找一个不偏不倚的裁判,于是选中了卢瑟福。考试的问题是:如何使用一个气压计测量一个高楼的高度?这个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带上楼顶,给它拴上一根绳子,把气压计顺下楼再提上来,测量绳子的长度,绳子的长度就是楼高。这个学生的答案逻辑严密,有充分的理由得满分,但这个答案并不是运用物理课要求的专业知识来证明的,如果给满分,显然与出题的宗旨不符。因此,卢瑟福建议给这个学生一次机会,限定他必须用物理学知识来解答,结果这个学生给出了多项令人满意的答案。事后卢瑟福问他,刚开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该题的标准答案,他说他知道,但他对于老师们总是试图教他怎样思考感到腻烦,所以给出了非标准答案。这个聪明的学生后来在微观物理学研究上做出了一系列伟大发现,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就是丹麦物理学家玻尔。
  试想一下,如果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标准答案”备受推崇的中国,像玻尔这样标新立异的“捣蛋学生”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只能有两种可能:一是被老师毫不犹豫地判了零分,即使心里不认同标准答案,也不得不向“标准答案”屈服,并向老师认错或者写检查,保证以后不再异想天开;二是不接受“标准答案”,继续特立独行,将会因考试不及格(判卷的依据当然是“标准答案”)而成为劣等生,甚至无法继续上学,只能另谋出路。
  显然,一般学生都不敢选择第二条路,因为这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也有个别有个性的学生毅然走上了这条路,因在自己一篇《草见人命》的作文中抨击教育弊端等,而在网络上迅速走红的李红豪就是一例。他最终因此缀学在家,但并没有陷入对现实的消极逃避,而是以学校生活为素材,针对现实社会和现行教育,创作出版了15万字的小说《逃花园记》。
  事实上,对非标准答案的追求是学生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体现,一味地强调“标准答案”,恰恰会扼杀掉学生的创造性,扼杀掉他们提出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临终时,曾提出了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大师级人才的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也都深有感慨,但实际上,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很多未来的“大师”早已被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在摇篮中了!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十分注重鼓励学生思想的自由,重视从小就开始培养人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主要起到指引者的作用,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地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内容主要是说明你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其重点关注的不是研究什么问题,而是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它最大可能地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
  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来说,其科技人员的发明和专利总数居全美第一,近十年的经济增长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其他各州,然而该州学生考试平均成绩却屡屡倒数,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加州教育部门更加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强迫学生为了考高分而去死记硬背“标准答案”。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而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重视创新、不断创新的民族。那么,如何拯救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呢?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已有很多,但笔者以为至少要做到的一条,就是要注意不能随便扼杀学生非标准答案背后的创造性。应重视发展学生独立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树立不畏权威、敢于怀疑并挑战权威的信心,对创新思想不是横加扼杀,而是大胆鼓励支持,在创新创造中不断探索新的答案,而不是一味地遵循什么“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