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法国民众走上街头抗议政府“延迟退休”的法案时,上海的“柔性退休”方案已经开始试行。与法国民众的“激进”相比,上海的“柔性退休”方案更多地体现出了温柔的一面。当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感受到了老龄化趋势的威胁,而“延迟退休”成为破解劳动力供给难题的“救命稻草”,但在普通劳动者和社会舆论的反对声中,“延迟退休”又变成了谁都不愿触及,却又不得不早晚接受的“烫手山芋”……
“柔性退休”开的是哪把锁
今年10月1日,上海市开始试行“柔性延迟退休”新政。根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的解释: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作用,让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增加劳动时间。同时,延迟申领养老金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参保人员延迟申领养老金,一方面能有一份在职收入,另一方面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使个人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得到增长,有利于提高养老保险待遇计发水平。应该说,这样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确实非常人性化。对此,不少评论认为,“柔性延退”是“多赢之举”,使个人、企业和社会保险基金都有所收益。
虽然“柔性退休”新政看上去很美,但我们却看不到“柔性退休”对于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会有哪些好处。
以上海为例,很明显,哪方面人力资源不足,就允许他们与企业协商后延迟退休。目前试行的范围首先是局限在“参加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具体局限于三类人群;其一,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其二,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其三,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我们不难发现,这项政策涉及到的范围其实非常小。因为民营企业用人,似乎本来就没有年龄限制,只要对企业有用,退休人员也照样可以聘用上岗。因此,这项政策最有可能涉及到的就是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或许就像上海的“户籍政策开放”一样,被“柔”到的最终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另外,在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中,工作在一线的基本上又多是聘用制的普通劳动者,而一少部分“正式职工”却享受着丰厚的福利待遇。第三种“柔性延退”对象,即“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也就是说,当企业需要某个人继续留在企业时,他就符合柔性延迟退休的条件——只要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同意就可以了。
常言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提出“延迟退休”的初衷,实际上是为了缓解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难题。笔者认为,这把锁用“柔性延退”的钥匙是打不开的。曾有研究表明:如果将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就可以每年多收40亿,少发160亿,一进一出,养老保险基金就“缓解”了200亿。虽然从上述数据看“延迟退休”似乎能够解决养老金压力,但是,这些数字是以参保的全体城镇职工为统计对象的总体计算出来的,并不是在实践环节中一定就能解决现实问题。如果对照企业用工的现实状况,可能最初设想的“多收少发”的远期目标就要告吹了。
“延迟退休”会赢来多少掌声
早在今年9月初,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曾引起了对“延迟退休”的新一轮讨论。近几年来,这个话题成为年年出场的老生常谈。上海的“柔性退休”新政,更是把这一社会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20世纪中期,一些发达国家就开始尝试推行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其初衷主要是针对因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当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的主要是欧美国家。其中,特别是欧盟的一些成员国,因为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生育率普遍不高,整个人口结构逐渐老化。加上人口规模本来就不大,一旦老化,劳动力配置就捉襟见肘。因此,延长工作年限,就成了社会政策的时尚。直到现在,欧洲一些国家仍在尝试继续延长公民的退休年龄,虽然民众屡次集会反对,但类似的改革仍然在艰难中推进。
从20世纪末开始,随着世界各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使本来在设计上就有缺陷的养老保险制度,出现了资金链可能断裂的危机。于是,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就又成为应对养老保险危机最为有效手段之一。这个思路也为我国的专家学者所借鉴,于是便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各种相应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中国社科院进行的一项调查,我国社会已经分成了十大阶层。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利益各有不同,有时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就养老保险而言,很多社会群体是期盼早日退休拿养老金的:譬如失业下岗人群,尤其是当年的“4050”人员,现在已经逐渐到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进入退休养老阶段,意味着他们可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在个人收入方面实际上还会有所提高。再有就是在岗的普通劳动者,一旦到了“4050”阶段,就很可能难以适应当前超大的劳动强度、超长的劳动时间了。因此,他们也会盼望能够早点退休。这两个社会群体,在当前的劳动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至少目前从普通劳动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愿意接受“延迟退休”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关部门总是以“正在研究”为由打退堂鼓,以求全身而退。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在退休年龄上“可选择”的政策思路,这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从国际经验看,这样的政策设计是比较人性化的。有的国家的政策设计,是在一个年龄段中,譬如从60-67岁之间,劳动者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时点上退休,而且退休越晚,养老金的金额就相应提高。还有一些国家,到了法定年龄,譬如从60岁开始就可以退休,但什么时候领取养老金,则可以自己选择,同样是领取越晚,养老金的金额就越高。
从上海的做法来看,只要是参加上海市城镇养老保险的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人员,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证书的技能人员和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就可以与企业协商延迟退休。其目的有二:一是有利于发挥各类人才作用,让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二是有利于提高个人养老金待遇,因为继续工作就能继续缴纳养老保险费,从而增加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养老保险待遇也随之增长。对于社会上的置疑之声,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鲍淡如专门回应此事,称“出台这个试行意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为了缓解养老基金的压力”。
可以肯定的是,上海“柔性退休”政策的设计确实体现了人性化,而且还能有效解决部分特殊岗位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难题。但我们还是有所担心,由于“企业需要的其他人员”范围过于模糊,在具体操作实施过程中,会不会变了味道,会不会成为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一些“特殊”人员获利的新手段:同时,该政策方案覆盖面范围也比较小,大多数普通劳动者都与之无关。
那么,社会上对延迟退休的接受程度又如何呢?以一般企业为例,一些企业的普通劳动者,到了即将退休的年龄,由于个人健康及其他原因,本人就有了提前退休的意愿,这样不仅可以少工作几年,还能提前领取养老金。而企业也巴不得早点“新陈代谢”,补充年轻员工。即使是真需要某些专业人才,也可以采取反聘退休员工的方式,这样企业既能弥补在专业技术上的不足,同时还能有效节省支付养老保险等一系列法定的用工成本。而退休劳动者也能在养老金外,多获得一笔劳动收入,劳动者和企业双方又何乐而不为呢?
再来看看国有企业。也许,为“延迟退休”喝彩的只有那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了。有网友发帖说,这类人群本来平时劳动强度就不高,延迟退休5年,无非是在办公室多看5年的报纸而已,而且又多享受5年的丰厚福利,退休后还能多得不少养老金。如此来看,为“延迟退休”叫好者非他们莫属了。
“延长退休”适合我国国情么
还有一种说法,除了上海的“柔性”方案以外,事实上还有其他“延迟退休”的方案。2008年年底,媒体上曾经传出这样一则消息,“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的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这就是另一个被有些专家也称为“弹性”的方案。
当然,现在已经到了201 0年第三季度,传说中的女职工延退仍无动静,这可以理解为至今“条件”仍未“成熟”。前些日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也证实:“我国暂时不会调整退休年龄,有关部门目前只是在研究一些‘延迟退休’的建议,并不代表现行退休年龄规定即将更改。”
正因为有关部门正在“研究”,所以更有必要把“反方”的意见说得再充分一点,以供研究者参考。众所周知,延迟退休的政策目标有二:一是保持劳动力的供给,二是减缓养老保险的压力。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供应不足和养老保险压力增大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实施延迟退休,可谓“一箭双雕”。
但是,中国的人口规模极其庞大,预计在2035年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15-64岁)对2.94亿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局面,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和未达纳税起征额的低收入人口,将出现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的局面。届时,我国的劳动力人口能支持多大的经济规模、创造多少社会财富尚待考察,而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也许到那时我们担心的仍然是就业岗位不足的问题。
于是,面对是否需要“延迟退休”,我们应该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因为我国和欧美国家的国情不同,延迟退休年龄的结果也可能不是“双赢”,而是在就业和养老之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更何况30年后,一个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是,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年龄偏大,这对经济发展似乎是一个不利因素。但延持退休年龄,却很可能使这个问题进一步加剧。
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就业问题始终是影响最大的社会问题。我们常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因为一个人如果失业,就意味着他失去了参与初次分配的机会。在现代社会中,这是一个人及其家庭陷入贫困的最主要的原因,也是社会不安定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有专家一直在争辩,认为延长退休年龄与就业无关。近十多年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基本上是:中国每年都有新增劳动力2000-2400万人,但新增加的工作岗位却只有1000-1200万个。在新增加的工作岗位中,有30%是“自然更新”,一般理解,其中绝大部分是退休“让”出来的位子。
有人发问,一个教授退不退休,与一个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关系?看起来似乎有道理,其实不然。在当前高校非常讲究“编制”的制度安排下,教授的退休与大学生就业是通过这样的“层级接续”挂上钩的:教授退休,腾出位子来,就有一个副教授可以升任教授,有一个讲师可以升任副教授,有一个助教可以升任讲师,助教腾出的位子则可以使一个大学生(包括硕士或博士)得到工作。如果教授不退休,后续的一切则都不能发生。
以前也有人认为,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增加,中国总有一天要采取延迟退休的措施。但经过近几年的观察,也许中国现在还不需要普遍地延迟退休年龄。因为对连现行退休年龄都难以适应的中国蓝领工人来说,他们今后依然可能在“4050”时面临下岗的风险。如若不然,就会“淤积”在企业中,成为企业额外的负担,何况还要再延迟5年退休。
至于前面提到的“小步渐进”的延退政策,其实是个“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即使是这个方案的设计者,他们也认为真正需要延退的时机是在十几年以后。尽早开始实施,是为了造成一种制度惯性,让劳动者“习惯”。但这项政策一旦开始,因为涉及公平和公正,从道义上说就很难撤出。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在开始“弹性”后15年中被延退的劳动者,实际上都是被“无辜陪绑”的。
当然,有些岗位确实是可以也是需要“弹性”或“柔性”延退的,这是指退休年龄在一定范围内可选择的。但是,这只涉及少部分人。对于缓解养老保险的压力帮助不大,或基本上没有帮助。
单从上海“柔性延迟退休”方案来看,意图相当明显:显性意图就是鼓励有技能、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企业中层乃至骨干人员能够延迟退休,而隐性意图就是被外界所质疑的缓解养老金缺口的压力。但是新政能否得到劳动者的认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而作为不同的劳动群体,他们也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小调查:哪些人支持“延迟退休”?
普通劳动者:我不支持“延迟退休”。要多干5年工作,而且退休后的收入也没有显著提高。我还想提前退休呢!
“4050”人员:经历了下岗再就业,好容易熬到快退休的年龄了,为什么要“延迟退休”啊?现在工作强度那么高,自己的身体也不行了,身边不少同事都提前内退领养老金了,真羡慕他们。
垄断企业员工:退休后的养老金和在岗收入相比。确实少了很多,其他福利待遇也相差不少。再多千几年,多攒点钱养老,其实没什么不好的。何况,我们单位也非常需要我。
事业单位职工:我所在的事业单位正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我巴不得赶紧退呢,再延几年我们就按企业退休人员标准退休了,听说两者待遇上相差不少呢,晚退休我们不是吃亏了嘛!
高技术人才:技术在手,什么时候都能找到工作。正常退休后,除了养老金外,自己还能找份工作,多一笔收入,多好啊。
高校毕业生:我不赞成“延迟退休”,本来工作就已经很难找了,该退休的不退休,哪来的那么多工作岗位啊,会影响我们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