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见到明茨伯格先生还是在2009年5月,当时他到苏州参加刚启动的“中国实践管理硕士课程”开班典礼,并亲自授课。他在课堂上举过的一个例子,我至今都印象深刻:
如果在一个玻璃瓶里放进六七只蜜蜂和六七只苍蝇,然后把瓶子横放,底部朝着窗户,你会发现蜜蜂们会努力坚持想要在窗户的方向上找到一个出口,直到它们因为筋疲力尽或饥饿而死。而与此同时,苍蝇们却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纷纷从与窗户相反方向的瓶口中逃脱了……
蜜蜂对光明的“热衷”是它们高明于苍蝇的表现,但它们的才智正是在这个试验中失败的主要原因。蜜蜂想必以为任何“监狱”的出口一定是在光照最亮的地方,于是它们这样做了,它们的行为太符合逻辑了。对于蜜蜂,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存在……所以,蜜蜂越是聪明,它们面临的这个奇怪障碍就会越是显得不可理喻、难以接受。而愚蠢的苍蝇,根本不遵循什么逻辑,疯狂地拍打着翅膀,东一头西一头,这里碰碰那里撞撞,反倒是傻人有傻福,竟然会意外地找到让它们重获自由的出口。
前些年,明茨伯格先生告诉我他准备重写他的第一本书《管理工作的实质》(1973年发表的成名作),我以为他只是和大多数人一样,只是想做一些简单的修订和整理而已。毕竟,从功利的角度看,当一本书的主要观点都已经进入了几乎所有管理学的教科书之后,再去做什么实质性的调整,好像是有点得不偿失了,但当这本书出版后,我却发现在手上拿到的却是一本几乎“全新”的书。
在对管理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他始终秉承经验主义的认知传统。从实践出发的明茨伯格,何尝不是这样的“苍蝇”。在充斥着自以为是、自我包装、自我神话的名利之徒的管理界和管理学界,愿意这样脚踏实地、以学术为生命的明茨伯格确实是一个“异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异端”;一个举世滔滔、伊人独憔悴的“异端”:一个自我放逐、寻求一个能够撬动世界遥远支点的“异端”。然而,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异端”的存在,才有我们每个个体安之若素的、“明天太阳照样升起”的寻常生活的灿烂。他关于领导力(leadership)与社区力(communityship)两种品质的关系,关于管理的三个维度(科学、艺术和技艺),关于管理的三个平台(信息、人员和行为),关于管理者的六种角色(沟通、控制、领导、联络、行动和处理),以及关于管理的十二道难题(肤浅、规划、分解、联络、委派、衡量、秩序、控制、自信、行动、变化、多重性)的论述,从它们问世开始,已经走在进入教科书、成为管理经典的道路上了。
面对这样的大师和他的作品,我们所要做的,只是带着敬畏,带着感激,去领悟、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