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学教育;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思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学校诞生之日实际上就出现了。教育部颁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的方向逐步发展。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1.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调查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第10条规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经调查,我校初一年级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连续听讲40分钟不走神。针对该情况,2009年2月~7月,笔者尝试在初一(11)班的思想品德课上,坚持每次课前做3~5分钟的健脑操2节,课堂上适当穿插提高注意力的心理小游戏1~2个。经过一学期的教学渗透,该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延长,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效果分析
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初一年级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设了一段时间后,经调查发现,学生对心理知识有了深入了解,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减少了。产生心理困扰时采用的宣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向朋友和父母倾诉,也会尝试向心理老师寻求帮助。
二、教育的思考
1.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人施教,除了要考虑学生的一般心理发展规律外,还要特别重视抓住学生的个性特征,作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开放潜能,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心理老师首先应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淡化教育者的角色。教师对学生寄予希望,给予爱护,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优化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经常会把心理问题及许多想法向心理老师坦诚相告,全盘托出。根据保密原则,心理老师不会把学生的秘密不适当地公开,更加不会借故给学生以纪律处分,造成学生新的心理负担。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做到了尊重学生。
2.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成长
早在20世纪40年代,罗杰斯就基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创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他看来,人的本性是趋于上进的,这种向上的趋力源自人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只有在自由的活动中才能获得满足,从而实现人生的价值。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自由地发展,不再用整齐划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自主性的教育方式是“以当事人为中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结晶。弘扬人的主体性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之一,当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自主学习就会成为可能。人的心理品质的发展不是“教成”的,而是在教育情境中通过主体自身的努力逐步“养成”的。我们应把学生视为有自主能力的能动主体,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进程,自主构建心理世界。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适合学生心理自主成长的教育方式。
3.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管理的有效补充
传统的班集体是班主任一个人管理三四十个学生,使之成为一个可以统一行动的整体。更多的时候班主任一个人从早到晚看着班级里的学生,事事亲力亲为,大部分精力就消耗在班级琐碎的事情上。所以,多数中小学班主任感到自己的负担特别重。
根据勒温的团体动力学原理,我们知道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有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对个体有支配力。所以,要改变个体就要先改变其所在的团体。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班集体建设中,尊重学生的个别特征,利用同辈的力量实行班级自治。班干部充分发挥核心骨干的作用,代替班主任开展一些班级活动。班级有良好的纪律和统一的班级规范,有被全体学生认同的集体目标。这样的班集体不再会成为班主任的负担,班主任无须再被学生扯着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反省自己的教学,争取教育教学上的进步和提高。所以,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校管理中,不失为把教师从辛苦型的传统教师转变为创新型的现代教师的一个有效办法。(稿件编号:100629008)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初中部,215007,电邮:shaona139@yahoo.cn)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