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0-12-29 00:00:00任积荣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心理健康;青春期;生命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生物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使学生获得并运用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发展能力、形成品质、健全人格。因此,在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深挖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通过展示生物学科的美来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结合生物学知识进行正确的生活观教育
  
  现行的生物学教材,版式更加新颖,栏目更加活泼,图片更加优美,文字简洁精练、浅显易懂,不仅能使学生忘情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到作为未来社会公民应该掌握的生物学知识,而且在许多教学内容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只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就会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观的目的。
  如在学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时,可使学生在掌握血型、血量与输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在学习“人体内气体交换”一节时,结合学校部分学生吸烟呈上升趋势的现象,通过课件展示烟雾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有害物质可以降低呼吸道的净化作用,使呼吸道受病菌侵袭,导致呼吸道疾病如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癌等成倍发生,使那些吸烟的学生通过观看受到巨大震动后,深刻认识到吸烟对自己、对他人身体的危害,决心戒掉吸烟的恶习,从而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结合心理知识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适时、适度和适当的青春期性教育,使学生逐渐掌握自身心理发育的规律,懂得心理自我调节的知识和方法,在心灵深处建立起一道自我防卫的功能体系,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在学习“人体生殖和发育”时,充分利用插图、模型和多媒体课件,让全体学生充分了解两性的身心差异,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人的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都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打破性问题在学生心中的神秘色彩,消除两性之间的害羞心理。使学生认识到男性出现的“遗精”和女性出现“月经”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惊恐万状。然后播放《青春期性教育知识》电教片,通过真人实体、生动形象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青春期发育的特点,掌握青春期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通过这种途径,把正确的性知识传播给学生,既解决了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解决了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教、家长不知怎样讲的尴尬局面。
  
  三、结合生物的行为特点,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教材的各章节通过精美的图片、浅显易懂的文字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将各种鲜活的生命现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我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及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认识生命的珍贵。如在学习“动物的行为”一节时,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一只贼鸥偷走了企鹅的蛋,企鹅扭动着笨重的身体在后面追赶,终于追上,却不小心踩碎了蛋,企鹅望着贼鸥的背影,凄厉地鸣叫……播放后让学生们交流讨论,大多数学生深深体会到不仅人类会关心自己的孩子,动物也有失子之痛,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动物和人类一样平等地生活在地球上,它们的尊严也应该得到保护,我们应该善待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生命。在学习“威胁健康的主要疾病”一节时,针对在青少年和儿童中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白血病,我通过视频播放了台胞骨髓拯救江苏姑娘的事迹,使学生们受到巨大的震撼,从真实的感人事迹中感悟到生命的脆弱和伟大,从而树立珍爱生命的情感。
  总之,生物课堂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教师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利用多种方法积极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稿件编号:100910002)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农业中学,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