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疗法“三阶段”阐微

2010-12-29 00:00:0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12期


  〔关键词〕认知疗法;治疗阶段;案例分析
  认知疗法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系统疗法。它强调认知过程是作为心理行为决定因素的根本观点,认为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所作的评价,而此种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假设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认知疗法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行为实验等技术进行心理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是重中之重。
  认知疗法是一个得到最多实证研究证明其效果的治疗流派之一。因此,很多咨询师、治疗师都会选择认知治疗作为学习的入门课程。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除了小部分具有心理学背景外,大都是教学骨干转型而来或兼职,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大都是能人里手,如果能通过自身原有的教育资源,辅以与政治思想工作有相通之处的认知疗法进行研习,他们会很快胜任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角色。由此及彼,认知疗法的成功应用能够引领他们更好地把专业发展延伸到其他治疗领域,逐渐完善个人专业成长体系。
  认知疗法的治疗体系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步骤,下面我们结合一则案例辅导分别阐述。
  第一步:辨识不良的想法和信念
  认知疗法认为,个体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认知歪曲。认知治疗中,咨询师从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情绪入手,用认知治疗的观点重新审视来访者的问题,将问题和来访者分开。
  来访者:我最近感到很烦,上课经常走神。
  咨询师:你感到很烦,具体是指什么?
  来访者:我发现自己很糟糕,嫉妒心特强。我非常嫉妒学习比我好的同学。
  咨询师:你说很嫉妒学习比你好的同学,你是指特定某个人还是指凡是学习比你好的同学你都嫉妒?
  来访者:1HdufGXhtrkxX1D37AiRneMLn/wx4oiIT47HTL3uYIU=我不能确定,反正我很担心其他同学超过我。
  咨询师:产生这种感觉之前发生了什么?
  来访者:有一天晚自习,我和同学讨论数学题,我的同桌过来责怪说,讨论问题干嘛不叫她?这让我心情很糟。
  咨询师:你心情糟是因为她打扰了你,还是你觉得没和她一起讨论问题被发现以后感到内疚和自责?
  来访者:两者都有吧!我内心很矛盾,实际上我很怕她超过我!
  咨询师:这样说来,你嫉妒的不是别人而是你的同桌?
  来访者:是的,我很怕同桌超过我。
  咨询师: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关于这点,你能不能多说一些?
  来访者:可以这么说吧,我就这么一个好朋友,我怕失去她。
  咨询师:后来情况怎样?
  来访者:后来我们的座位分开了,很少来往,我莫名其妙地惧怕她。不管是上课还是自习,我都会偷偷留意她在做什么。特别是有一次,我的新同桌说,我的朋友经常在模仿我。这番话搅得我不得安宁,所以我也就格外留意身后的她是不是在看我。
  咨询师:你感觉到了什么?
  来访者:刚开始发现她确实在模仿我,我看什么书她也看什么,我做某科作业她也在做,特别是在晚自习的时候。留心观察一段时间以后,我忽然感到周围有很多眼睛在瞪着我,好像我做错了什么,让我无心学习。
  小结:在咨询中,来访者的核心信念是“同桌超过我,我就会失去她”,由此导致的行为是“处处留意原同桌是否在模仿我”。来访者用“嫉妒”来概括自己的不合理行为,表面上害怕同桌超过她,实则是担心失去“惟一”的好友,并因此而焦虑。
  在以上对话中,咨询师不断用“澄清”技术帮助来访者明确咨询焦点,建构咨询目标。现实情况是:来访者相貌平平,在班里成绩排名仅七、八名,没有什么特别显眼之处,在课堂上应该不至于引起太多人的兴趣和关注。莫非有男生暗恋她?我们就以上问题展开分析,来访者均逐一排除。最后,咨询师提议她在课堂不再“偷偷”观察,而是改变方式去验证,或者下课后直接询问相关同学,判明现实的情况是否和自己的感觉相符。
  第二步:改变不良想法,学习验证问题解决技巧和应对方法
  “行动是改变的开始”,如何采用新的行为则是来访者的盲区。为了看清这个“盲区”,首先需要咨访双方进行探讨,并由来访者决定如何采用有效的行为去面对问题;其次,给予来访者充分自由表达的机会,提高参与性和主动性,使来访者成为自己问题的专家;最终形成新的合理信念。
  咨询师:观察的结果怎样?
  来访者:没有发现异常情况,大家都在忙着学习,无暇顾及我,但我还是觉得有好多双眼睛在背后注视着我。
  咨询师:由此看来,除了原同桌,我们基本可以排除其他同学“注视”的可能性。为了提高咨询效率,我有三道家庭作业供你思考:
  1.原同桌是出于对你的关心,模仿或看你是关注你,是善意的;
  2.她像其他同学那样把你当作竞争对手,只是想在文化成绩方面超过你,这是中性的;
  3.她想通过一些非正常手段来扰乱你内心的平静,从而在精神上击溃你,这是恶意的。
  针对以上三种情形,请写出自己的可能应对方法。分析一下,在这些方法中哪些你立马能做到,哪些不能?在做这三道题时的感受是什么?
  小结:通过咨询,可以确定来访者在交际上存在一些问题,“朋友少”导致她对友谊异常重视。通过三道家庭作业,帮助来访者在头脑中模拟和强化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后续辅导中,咨询师针对作业布置“角色扮演”的行为训练,让来访者学习社交中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法。
  1.角色扮演
  出于保护来访者,角色扮演的参与者在非本班的心理志愿者中选取,由志愿者分别扮演她的同学,把作业的第二、第三种情况抽取出来,把可能出现的情境设计出来“难为”她,并加以辅导;有时进行角色置换,如果志愿者是她,志愿者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在角色扮演中,来访者明显不适应这些情境,总把自己放在弱势的地位,缺乏交往的动力。
  2.约谈“模仿者”
  征得来访者同意,我们约谈了“模仿者”。模仿者道出事情的原委:以前来访者学习成绩比较好,时间安排比较恰当,所以就以她为榜样坚持学习了一段时间,现在已能自我管理时间;第二是出于对来访者学习退步的关心,课堂上会留意她是否专心学习,其他没什么。
  咨询师:对于“模仿者”的回答,你有什么感想?
  来访者:是我多心了!多疑使我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咨询师:友情或许能够失而复得?
  来访者:可能,是我误会她了,我会主动去找她的,谢谢她还在关心我。
  咨询师:嗯,这是一个好主意!
  第三步:用新的技巧和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情境
  这是来访者回归生活、回归学习的阶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由于新的技巧、新的方式刚刚形成,还没有得到现实的检验,咨询师需要提醒来访者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期形成新的行为模式。此外,咨询师还需要提醒来访者关于复发的可能性和普遍性,讨论如何应对复发,并提供支持性咨询。
  经过商议,我们共同决定采用以下行为进行尝试:
  一、约束自己,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课堂时就可避免“分心”;
  二、把座位换到最后一排,慢慢忽略“被注视”的感觉,待自觉机缘成熟时再回原位;
  三、注意力转移,在自习课多做练习,思考一些稍难的题目,让自己忙碌起来,或参与小组讨论,使自己无暇顾及其他;
  四、“解铃还须系铃人”,主动修复与“模仿者”的友谊。失而复得的友谊能为解决问题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
  事实证明,来访者通过以上四点的践行,问题得到解决。
  认知治疗非常结构化,各个步骤的要点鲜明,每次治疗都有固定结构,咨询一般需要4~14次,以教会来访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为目标。因此,心理辅导教师只要坚持训练和长时间的积累,真正熟练使用它将不是一件难事。(稿件编号:100804003)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第二中学,364200,电邮:lyy60721@126.com)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