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0-12-29 00:00:00肖观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0年12期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问题;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以班级为单位,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方向性,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呢?笔者根据近几年深入课堂听课、组织的竞赛活动、公开课的观摩、与专职心理老师的访谈等,了解到辅导教师在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在主题选择、目标设置、活动的选择、问题的设计等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一、选题单一,辅导主题范围太大
  
  笔者对近几年各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竞赛参赛老师的选题情况作了如下的统计:
  
  从表中统计资料可看出,心理课选题单一。大多数人选题集中在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又以合作为主题的居多。而涉及学习心理、适应问题、网络问题、厌学问题、青春期问题、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主题的较少。原因在于,选择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主题内容,容易操作,参考资料丰富,课堂气氛活跃。
  第二个问题就是主题范围过大。许多心理辅导老师在确定主题时,没有认真考虑主题的范围和课堂的容量,如人际交往、让世界充满爱、欢乐人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不要烦等,这些主题范围就过大。主题过大,难以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辅导任务。
  第三个问题是主题容易引起歧义。如有一位老师选择了《信自己,收获大》这样一个主题,在辅导课临结束时进行总结提问学生:“同学们,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有位学生回答说:“这节课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不要相信别人。”因此,我们在确定主题时,要考虑主题是否会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就会误导学生,使辅导效果大打折扣。
  由此看来,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首先要从课程的名称开始。课程的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或“灵魂”,好的主题不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
  那么如何确定辅导主题呢?一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主题的设计不能仅凭辅导老师的喜好、是否容易操作或容易激活课堂气氛为依据。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另外,还要考虑学生的多方面的需求,不应只停留在情绪、人际交往等大众化的主题上,还应涉及学习心理、个性培养等方面,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有话可说。二是主题的设计要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具体明确,生动有趣。如“长大的感觉”“多变的情绪”“消除误会心舒畅”等这些主题就比较具体形象,一目了然。
  
  二、辅导目标过多、太散,缺乏操作性
  
  辅导目标是学生通过辅导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辅导过程就是围绕辅导目标进行的,辅导目标是辅导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还是一件新鲜的事物,因此,有些辅导老师在制订辅导目标时容易出现目标过多的现象。
  如有一节主题为《快乐就在我身边》的辅导课,心理辅导老师把目标定为 三个:①让学生感受自己身边的快乐并一起分享快乐。②了解、掌握缓解和消除不良情绪的几种方法。③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情绪的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三个目标可形成三节课的内容,要在一节辅导课中完成这三个目标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一节心理辅导课中,辅导目标的设置不宜太多,目标要集中,不要面面俱到。另外,目标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层层深入。如《多变的情绪》一课,目标可就设置为: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懂得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却是可以由自己来调控的。这两个目标简单明了、清晰,操作性强。
  
  三、团体热身阶段的活动时间过长,未能紧扣主题内容
  
  团体热身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进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它起到建立关系、创设氛围、启动团体动力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辅导活动中,有些辅导老师盲目照搬一些热身活动,所采用的活动也与主题内容无关,在热身活动环节花了较多的时间。
  如有一位小学老师在上《合作力量大》一课时,热身活动中选择了“大风吹”活动,结果吹完一次已花了十多分钟,并且该活动与主题内容没有任何联系。在心理辅导课中,这种活动是不适宜选用的。现在,热身活动有很多,如何选择恰当的活动呢?一是要以易学易做为原则,保证人人都参与;二是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以3~5分钟为宜,过长显得拖沓,学生容易疲倦;过短则学生还未进入状态,团体氛围未能形成,不利于进入下一个环节。三是热身活动尽量紧扣主题内容。如在《声声入耳——课堂注意力训练》一课中,一位辅导老师就选择了“抓手指”这一热身活动,紧扣主题内容,实际效果也很好。
  
  四、团体工作阶段的活动选择缺乏针对性,缺乏新意
  
  团体转换阶段是心理辅导课中的第二个环节,它的重点是展开主题,而展开主题的重要形式就是通过案例、游戏、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但在这一阶段,我们经常会发现,有部分辅导老师在选择活动时存在如下问题:
  1.游戏活动千篇一律。如一讲到“信任”的主题就用“信任背摔”的游戏;一讲到“合作”就想到用“拼图”的活动;一涉及“沟通”主题就想到“折纸”游戏……这些游戏小学做,初中也做,高中也做。因此,就会出现当小学生升入初中或初中生升上高中后,辅导老师在进行相关主题的辅导时,学生异口同声说“老师,这个游戏我们做过了”的尴尬场面。
  2.游戏的选择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如在初一的一节《合作》辅导课中,辅导老师在选择素材时,选用了《两个和尚》的故事来说明合作的重要性。很明显,这个故事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太简单了,低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样是“合作”的主题,有一位初二年级的辅导老师选用了“解手链”的游戏活动,这一活动与主题是相符的。但辅导老师把男女生混合一起来完成这一游戏活动,那就不太适宜了,因为这个游戏活动是要进行身体接触的,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身体接触的游戏活动是不适宜选择的。
  那么,如何选择适合的游戏活动素材呢?我们认为,活动的选择要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要有创新的精神;取材要考虑其是否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如《秀才与棺材》和《罗森塔尔效应》两个素材都可用于说明“暗示的作用”,但这两个素材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明显不同,前者是消极的,后者是积极的;取材坚持“积极、向上、阳光、进取”的取材原则,不宜选择太多氛围过于沉重的素材。
  总之,取材只有源于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实际,才有针对性和意义。
  
  五、团体工作阶段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
  
  团体工作阶段是心理辅导课中的第三个环节,它的重点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通过讨论来达成共识。如果呈现的问题情境的答案有太强的预见性,就没有讨论的意义。那么,在问题情境呈现后,我们应该如何来设置问题和引导讨论呢?
  1.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在辅导课的问题设计中,应该设计开放式的问题,不应该是闭锁式的问题。
  2.问题要有讨论的价值。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过于简单,答案过于明显,这样的问题是没有讨论的价值的。问题的设计应有两难性,能引起思维的碰撞,通过思维的碰撞来澄清学生头脑中的价值。
  3.问题的讨论是需要时间的。有些老师布置学生讨论问题时,不到一分钟就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显而易见,这样的讨论是没有作用的,有走过场的嫌疑。
  
   六、团体结束阶段总结不到位
  
  团体结束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或者设计富有新意的团体结束活动。但在实际的辅导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师的总结不到位,未能起到“点睛”的作用,所设计的活动也未能回应主题。
  总之,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须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不断学习,不断尝试。
  (稿件编号:101117009)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教育局,528000)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