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改革

2010-12-29 00:00:00
中国经贸导刊 2010年24期


  近几年来,国家高教管理重心下移,从招生、用人等方面给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又提出了到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高教从精英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教育,目前,国内部分地区已达到15—17%。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从国际国内总体形势看,中国高教的市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市场特征逐渐显现,中国高教在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上应逐步贴近市场,走向市场化管理。众所周知,教育管理作为一种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的实践活动,欲意得到科学开展和有效运作,必然离不开相应的体系支撑和保障,有着其不可或缺的运作基础。
  一、高等教育市场观念的基本形成
  近几年来,高校在招生、引进师资、内部管理、后勤改革、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呈现竞争态势。每到招生季节,不管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高校、高职院校,都施展各自的浑身解数来争取招到足够的理想的学生。在引进师资方面,竞争几乎白热化,尤其是热门、紧俏专业,新办专业,师资紧缺专业,竞争尤为激烈,很多大学以住房、奖金、科研启动费等优厚待遇吸纳人才。在人事管理上,签订有关劳动合同和聘书、制定违约离岗的赔偿制度等都呈现市场特征。这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采用了企业管理的某些做法,是市场规律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运用。此外,毕业生分配市场化操作,资本运作开始介入高校领域,除建立了各种贷款制度外,一些企业集团开始向高校建设领域投资,建大学城,办民办大学。而公立高校也利用其品牌优势,参与竞争,如清华大学,为建设其远程教育体系,投资亿元。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个人追求的‘渴求商品’,存在着通过国际贸易而带来购买者、贩卖者和中介者的商业利益。”其市场竞争特征已十分明显。目前,要求在高教领域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引进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及社会团体向高教领域投资的呼声很高,说明高教的市场观念已基本确立。
  二、市场经济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深化改革的方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管理的办学体制,从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都显示出诸多的不适应,同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机遇表现在:市场经济带来了我国经济的大发展,这种大力发展又带来了社会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和层次的转移。挑战表现在: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从教育观念到办学模式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