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仅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只用了短短5年时间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却提高了1倍,这是一般国家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然而,由于高校扩招速度过快,就发生了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缓慢之间的矛盾,出现了严重的市场容量不足,社会不能及时的相应的提供工作岗位,导致僧多粥少,毕业生“待业”。可见,国内宏观经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当前经济形势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运营困难甚至倒闭,一些跨国公司的利润也骤减。这些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被迫大规模裁员,同时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出口遇冷、劳动合同法等多重因素影响,业务订单量明显下降,用工需求量也明显减少,招聘大学生数量明显萎缩,部分企业甚至取消了高校招聘计划,这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也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在就业岗位减少的同时,大学生就业还面临“挤出效应”。首先,由于经济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他们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其次,新经济形势下,一些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者的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再次,名校好专业学生为实现就业将降低其就业期望值,他们将往下挤占就业岗位。
(三)目前高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与市场脱节
近几年,高校教育改革从整体上看落后于经济改革,结构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教育体制仍然是灌输教育加应试教育,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学科雷同,缺乏特色。因而,不能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造成大学生就业“供求结构不平衡”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尚未完全摆脱“精英化教育”的模式,培养目标偏高,大学教育内容的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知识理论传授、轻实际能力的培养,明显看出我们大学的人才培养方向、管理方式等与市场相脱节,这加大了双向选择的难度。
(四)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价值观偏颇;就业准备不充分,缺乏创业激情和到艰苦环境去磨练的勇气
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观、就业观上尚存在着盲目从众、期望过高、心理偏差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就业心态不成熟也影响了自身就业。首先,一些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昔日“天之骄子”的影子在他们头脑中挥之不去,对自身竞争力和自身专业盲目估价,人为地为自己的就业设置障碍。另外,有些学生择业时的态度相当现实,功利色彩过浓。把工资待遇、住房条件、生活环境作为选择工作的主要标准,只重眼前利益,不考虑将来发展。
二、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设置专业,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实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对高校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及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做到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根据市场目前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做出科学预测,划分长线专业和一般专业,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能。高校应根据其人才培养特点增加实践实训环节,在教学模式上要走出校园,在企业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内容上与企业合作,突破单纯的艺术教学,充实市场内容。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
(二)高校要加强就业指导
首先,实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大学教育过程应该是学生适应职业要求和职业发展的整个准备过程。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