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长尾”现象所激发的社会化小生产

2010-12-29 00:00:00王华平陈骥江
中国经贸导刊 2010年24期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较长时间的社会化小生产历史,最典型的就是以土地为生产资料的农业,以及分工日益精细的手工作坊或手工业工场。产业革命之后,随着科技发展和机器工业的壮大,社会化大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社会化小生产仍然存在于广大中小企业中。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高度流通,生产与消费渠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一些冷门的、小额的需求和交易也能得以实现并形成规模,最典型的就是长尾现象,这为社会化小生产的回归创造了契机。
  一、长尾理论与长尾现象
  2004年10月,《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长尾”(The long tail)概念,他后来出版了《长尾理论》著作。长尾理论成为与传统经济主流法则——“二八”法则(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相对的新经济法则。长尾理论认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简单地说,长尾就是数量、品种二维坐标上的一条需求曲线;由于看上去这条曲线像一条长长的尾巴,向代表“品种”的横轴尽头延伸,所以直观的称为长尾。”
  长尾理论启示我们,这个时代的经济与文化正处于一个大众与小众市场趋于平衡的变革之窗,热门的大众经济正在与原先冷门的小众经济发生历史性的交叉、碰撞、融合。在现代信息机制和高度发达的渠道力量的支持下,小众经济正在摆脱传统信息传播机制的束缚,成长为可与热门产品一较高下的“未来的主流经济”。“长尾”理论建立于对小众经济潜能的再认识基础之上,其核心内容是:只要拥有充分的渠道条件,那些非主流的“冷门”商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就能够和少量主流的“热门”商品相匹敌——无限小众市场的价值总和一点也不逊于那些“大热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机制的强大力量,我们完全可以从那些低水平的需求中长期获益。
  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长尾”理论得到越来越多市场实践的支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市场竞争者利用“长尾”理论的规律性取得了成功。例如,亚马逊网上书店成千上万的商品书中,一小部分畅销书占据总销量的一半,而另外绝大部分的书虽然个别销量较小,但凭借其种类的繁多积少成多,占据了总销量的另一半,许多从前传统渠道卖不动的书在亚马逊网站的销量很好。亚马逊成功的秘诀就是细分小众市场,为读者提供多样性、个性化的服务。
  二、长尾现象中的社会化小生产
  社会化小生产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经济的小生产。相对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小生产而言,社会化小生产的特性在于对知识和信息机制及其资源的操作方面;相对于集约和规模经济的现代化大生产而言,社会化小生产的特性在于经济的分散、精细和个性化方面。
  社会化小生产是更高级别的社会化大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高级形态和延伸形态。如果说社会化大生产是粗放、外延和初级的经济“社会化”进程,那么社会化小生产则是集约、内涵和高级的经济“社会化”进程。
  无论是通过跨国公司、托拉斯或者其他具有现代垄断特性的“极端的规模经济力量”,还是亚马逊这样“长尾”化的经济“集合器”,其在经济总量上的规模水平是形成经济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也可理解为某种社会的影响力——的基础。两者主要的区别,一是社会化大生产通过单位意义上的规模经济乘以相对小的经济单位的总数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总量,而社会化小生产通过单位意义上的“不规模经济”乘以相对大的经济单位的总数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总量;二是社会化大生产与大众商业传播力量结合形成了具有消费市场诱导和消费时尚设置特征的生产领域的“块状”规模——“社会化”主要体现于生产环节,而社会化小生产以亚马逊、Google这样的“长尾”渠道部门引导消费者走向一种相对均匀和平衡的社会消费关系——社会化主要体现于流通和交易环节。
  社会化小生产自身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自然小生产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复杂的经济系统,其基本构成包括三大部门:基于机器劳动和少量“体力劳动”的生产部门;基于“知识信息劳动”的创新部门;基于“知识和信息机制”的渠道部门。
  社会化小生产划分出三大部门改变了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划分的“横向标准”,而代之以从宏观经济出发以功能和职能划分的“纵向标准”。前者之所以长期存在于传统的经济年代之中,是因为知识和信息机制的匮乏,甚至在二三十年前人们都很难想象类似亚马逊、阿里巴巴具有社会性知识和信息功能的商业巨头的出现——他们既运作和创造商业价值,更运作和创造出空前的社会价值;而后者之所以成为现实,则是因为基于互联网的新“知识和信息机制”的逐步成长,这使得大量基于第三方立场的、占有庞大人性化个人数据库的商业巨头走上经济的历史舞台,他们直接占据了“渠道部门”和“创新部门”的枢纽位置,并且强烈地刺激着“机器生产部门”的成长。
  目前,三大部门的发展状况和相互关系还不平衡,社会化小生产的“渠道部门”和“创新部门”因为其直接依托于互联网的天然基因而领先一步得到了发展。
  三、社会化小生产的主要构成:三大部门
  (一)“机器生产部门”
  整个经济史都在证明人类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仅限于解决那些在人类自身之外所无法发挥作用的问题方面。换言之,所有可以由人类外部操作和解决的问题,都不需要人类再发挥作用。技术进步已经使得无数历史上的行业、工种、职业消亡,那些过去的劳动者的 “技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具有阶段性的价值,但是技术、工艺等“劳动系统”或“劳动工具”的进步使得他们被毫不留情的替代了。
  经济活动作为最重要的人类实践,既是创造价值和财富的过程,也是改造自然和改造人类自身的过程。现在,正在发生和深化的知识和信息革命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全新的劳动系统的出现——基于互联网的知识和信息机制作为一个来自未来的“劳动系统”、作为过去相对原始的“劳动系统”的延伸和进化后的高级形态,也将改变人类的劳动结构。
  “体力劳动”的机器替代迫使人类在“知识和信息价值”以及“道德品质价值”这两个新的方向寻求更广阔的工作空间,这联系于人类的知识构成和知识素质的上升趋势,联系于市场的价值标准、价值尺度向知识和信息化的转移,还联系于经济活动的道德化和经济伦理的上升势头,联系于直接面向宏观经济的知识和信息操作的“渠道部门”的崛起,以及为了保持在经济活动中的“存在理由”而必须发展的基于人类独特智能的“创新部门”的崛起。
  (二)“渠道部门”
  “渠道部门”指所有站在第三方立场,对具有“社会化”属性的经济的“知识、信息和数据”进行生产、管理和运营的经济部门,“渠道部门”是社会化小生产经济中的核心部门,同时也是“长尾”经济的核心构成。
  “渠道部门”的成长先于“机器生产部门”的成长,但随着“渠道部门”的不断发育,必然会拉动和促进“机器生产部门”,以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平衡。“渠道部门”的成长史,在目前看正是“长尾”经济的发展史,是一段持续而深入的社会化的经济智能的开发、诞生和爆发的历史。
  阿里巴巴形成了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虚拟生态,如果在自身的全息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这里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渠道部门”——在联结、整合无数生产供应商以及产品研发机构的过程中对经济领域中的“社会化”的“知识、信息和数据”进行不断的生产和操作。同样,亚马逊、Rhapsody、eBay们都在发展各自的“渠道经济”,他们的最终使命在于将全球经济从按照组织、利益、资本和财富角度划分的“块状”结构转变到从产品、服务、细分市场、社会分工角度划分的“条状”结构,这是一次空前的重组宏观经济的历史性进程,其根本动力来自全新的知识和信息机制的强大力量。
  
  “渠道部门”是直接对宏观经济进行操作的部门,最终会演化为直接对社会进行操作的部门。“渠道力量”不再像在传统经济中那样——仅仅意味着对流通环节的强势的发言权,而将意味着一种对“机器生产部门”和“创新部门”的强势的发言权:消费、流通和贸易领域终于占据了对生产供应领域的优势地位,以“经济理性和经济智力的源泉”的姿态在社会化小生产的经济系统中发号施令。
  “渠道部门”将导致普遍存在的“垄断”,但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许可”的“新垄断”——商业权力、商业利益和商业价值必须更深入地与“社会”分享,同时创新、竞争在垄断格局的变化中将发挥强大的主导作用。
  当亚马逊垄断了全球图书虚拟市场的“渠道职能”之后,他既占有了庞大的社会性数据资源,又独占性地为后续进入的潜在竞争者设置了高不可攀的门槛。但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就某个第三方立场的“长尾垄断者”而言,任一其他领域的“长尾垄断者”对其都同样意味着“第三方”,这就是渠道部门之间内在的“第三方的第三方”的相互关系。
  对亚马逊而言,其他领域的全球性“长尾”巨头同样具备那些优势的社会性数据资源,并随时可以进军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其他“长尾”巨头的领地。在此过程中,对新的竞争秩序的社会性保障机制显得异常重要,每个具有社会性垄断地位的“新垄断者”都无法忽视社会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声音。
  (三)“创新部门”
  “创新部门”是社会化小生产的“动力部门”,是重要的生产力源泉所在,其创新作用同时对另外两大部门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创新部门”既是“机器部门”和“渠道部门”不断进化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创新部门”为“三大部门”之间得以实现标准化对接和协同配合提供基础性的机制,所以“创新部门”堪称社会化小生产中的核心生产力所在和灵魂部门。
  与传统社会化大生产有所不同,社会化小生产中的“创新部门”呈现分散、均衡的分布特征,其创新活动既不一边倒地依赖于那些大型跨国公司、教育机构或者政府部门,也不像工业革命之前那样一边倒地依赖于某种“民间”研究机制,而是在专业和规模研究与非专业、非规模研究之间实现着某种平衡。比如来自淘宝具有独特创意的手工艺品在个性化交易机制的支持下开始大受欢迎,其中的创新含量就代表了一种小规模、低起点、低门槛的社会化创新形式。对此有必要补充指出的是,新“知识和信息机制”扩充了“创新”的内涵,所有具有人性化和个性化因素的创造活动都正在逐步被纳入“创新部门”的工作范围,所有与突破传统、开辟思路有关的创造活动都逐步被接受为“创新”,并获得相应的经济承认。
  “创新部门”的表现形态分为“显性创新部门”和“隐性创新部门”,前者由传统“二八经济”中的创新部门发展进化而成,后者则由“长尾效应”为代表的新知识经济所孕育产生。“隐性创新部门”广泛分布于经济的“尾部”,具有边界的不清晰性、规模的微小性、“人性”构成较高、个性化程度较高等特征。同时,“隐性创新部门”也是处于持续上升和成长期的“创新部门”,将在未来的社会化小生产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进而带来一个“小型创新”盛行不衰的时代。■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经信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