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他们是海下摄影“第一人”;他们的拍摄活动导致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他们第一次证明了珊瑚是动物而不是植物,鲨鱼并非冷血动物,其体温远远高过水温,而且,披肩鲨还可以在海底用鳍行走;他们第一次使用了跟踪定位系统,第一次促使政府发起保护鲨鱼的政策,并声明,“死于大白鲨攻击的人数要少于因蜂群叮螫或雷击致死的人数”……他们——瓦莱丽·泰勒、罗恩·泰勒,50年深海巡游,这对夫妇创造了第一部深海人鲨传奇。
加利福尼亚海洋中,一条长达5米的蓝鲨正在海洋表层慢慢游弋。突然,它发现不远处有一个穿着怪异的潜水员在水中飘动。蓝鲨立即朝猎物游去。潜水员非但没有躲避,反而伸出手臂逗引它。蓝鲨毫不犹豫,一口咬住这位不知死活者的胳膊!
水中传来沉闷的金属摩擦声,潜水员的手臂完好无损。原来,这件闪着寒光的潜水服是钢网制成的鲨鱼防护服,这位以身试险的潜水员则是世界海洋摄影的先驱——瓦莱丽·泰勒女士。
这场危险实验的发起者还有瓦莱丽的丈夫罗恩·泰勒,但罗恩并没有下海。他并不是胆小怕死,实在是这件订做的防护服——世界上第一件鲨鱼防护服,有点太小了,他怎么折腾也穿不进去,只好让妻子穿上冒险一试。
这次实验只是泰勒夫妇传奇生涯中的一段小小插曲。从1960年开始,他们就开始从事海洋探索与海洋保护活动,如今,有50年海洋探索经验的他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海洋摄影师和鲨鱼研究专家,也是海洋生物保护的重要推动者,世界上每一片海域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从海底摄影开始
1971年前后,泰勒夫妇就在澳大利亚的马里恩礁开始了对鲨鱼的观察和研究。那里的海水清澈透亮,高100多英尺的火山岩从海底陡然升起,环境奇异而美丽,鲨鱼随处可见。当罗恩把诱饵投入水中时,居然一下子就吸引来26条鲨鱼,包括白边真鲨、鲸鲨和灰礁鲨3个种类。
罗恩和瓦莱丽于是把许多鱼都拴在一起,投给鲨鱼,然后潜游到距鲨鱼一两米的地方进行拍摄。他们不担心鲨鱼会吞掉自己,因为经验告诉他们,这种情况下,鲨鱼对鱼比对人更感兴趣。不过,鲨鱼偶尔也会“走神”,有好几次,鲨鱼把他们的手臂误认成了鱼,致使他们的手臂被咬伤。
为了拍摄到最丰富的海底世界,建立自己的影片制作基地,瓦莱丽和罗恩开始在各个海域下潜,与此同时,他们也努力地和海洋生物建立友善的关系。他们很快清楚了鲨鱼、欧洲海鳝、前口蝠鲼属鱼、蝠鳐等各种生物的个性,知道哪种鱼类比较腼腆,哪种鱼类比较莽撞,瓦莱丽甚至还和一条名叫哈尼的海鳗建立了终生的友谊。
“那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班达岛。我第一次遇到哈尼,时间应该是1974年。哈尼是一条硕大的白色海鳗,浑身长着黑斑,当时我被它吸引住了,因为我从未见过长着黑斑的白鳗鱼。我游过去和它打招呼,但它却躲开了。它胆子很小。此后,我每年都会来到它的洞府看望它。它也有自己的家,但它拒绝接受我的好意,即使用食物贿赂也无济于事。就这样过了很多年。有一次,我守在它的家门口,它终于露面了,绕着我左摇右摆,亲热地吻我的脸。从那以后,我们就成了朋友。有一次,分手后一别就是3年,重逢时,它显得非常兴奋。它飞速地游离洞府,穿过沙滩,用亲吻和拥抱迎接我的到来。这让我感觉很幸福。”瓦莱丽说。
瓦莱丽和哈尼的亲密关系,顺理成章地成了罗恩拍摄的主题。但照片显然不足以表达深厚的人鱼之情,于是他们又拍起了电影。
当时的影片都是无声的,罗恩把它们剪辑成故事后,又在海边租下了陈旧的剧院和车库,将其改造成简陋的影院。早晨,两个人出去潜水、拍摄,夜里便放电影,观众只要花上两个先令,就可以欣赏一个节目。罗恩播放,瓦莱丽配音,他们就依靠这种方式谋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拍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要知道,在20世纪60年代,还没有人像他们这样,把水下摄影当成一项事业。
20世纪60年代末,他们开始尝试进行夜间拍摄。罗恩在小船上安装了一只1000瓦的灯泡,以照亮小船周围的水下世界。当他们第一次拍摄到水下那些稀奇古怪的画面时,简直惊呆了。最让瓦莱丽感到惊奇的是,“白天那些色彩鲜艳的鱼,到了晚上都变得懒洋洋的,死气沉沉地躺在沙滩上”。
夜间拍摄还导致了不少重要的科学发现,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首先证明了珊瑚是动物而不是植物。
在海下打着灯光拍摄时,罗恩看到,灯光把微小的浮游生物吸引过来。当罗恩把灯光移近珊瑚时,他惊讶地发现,珊瑚正在吃掉这些浮游生物。这些影像都被罗恩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成为证明珊瑚是动物的有力证据和最直观的材料。
不过,海洋世界并非全是浪漫和美丽的。在最初的几年,罗恩和瓦莱丽最戒备和恐惧的就是鲨鱼。
养在深海人未识
当罗恩和瓦莱丽开始研究鲨鱼的时候,世界上还没有人从事同样的工作。原因很简单,那就是这项工作被认为是极度危险的。
罗恩和瓦莱丽花费了几年时间才对这种生物有了一点真正的了解。他们首先发现,杰克逊港鲨和须鲨比较乖巧。这样一来,须鲨就成了他们最早接触的鲨鱼。须鲨非常善于伪装,它们一般伏在海底,专等小鱼游过时突发攻击。须鲨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但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连接近鲨鱼都很困难,因为这种动物的警觉性非常高。他们只好将鱼划伤,扔进水里充当诱饵。鲨鱼有着惊人的化学检测功能,它们可以嗅到两公里以外的一滴血的气味,所以这种办法非常有效。也有人反对他们这种接近鲨鱼的手段,因为这样容易使鲨鱼把人类和食物这两个概念联系到一起,这对人类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不过,在当时的研究条件下,确实也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让他们找到并接近鲨鱼。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罗恩和瓦莱丽又发现,鲨鱼对振动很敏感。鲨鱼体侧有一系列凹槽,即侧线,侧线内的神经纤维能感知振动,就像我们耳膜内的神经纤维能感知声音一样。罗恩和瓦莱丽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叉下一条鱼,结果发现,挣扎的鱼所制造的振动,吸引了5公里以外的鲨鱼迅速游过来。
通过诱饵,他们还发现,不同的鲨鱼采取不同的捕食方式,有的鲨好突袭,见好就收;有的则左顾右盼,心怀叵测;有的卤莽冒失;有的却沉着冷静。
当罗恩和瓦莱丽第一次为鲨鱼拍摄特写镜头时,这些食肉动物还很少有和潜水员打交道的经历,它们的好奇心很重,对人类表现出本能的兴趣,但并没有把人类当成食物。“它们看见人类时,并不会嘀咕,啊,美味来了。它们把我们看成是另一种海洋生物,在它们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只是数量很少而已。”瓦莱丽说。
虽然罗恩和瓦莱丽接近鲨鱼的初衷只是为了拍摄电影——他们并不是、也不打算成为生物学家——但他们对鲨鱼的认识却远远超过了一般专家的水平,这归功于他们与鲨鱼的长期接触。
他们发现,鲨鱼可以停止游动,在水中静止,可以用腮呼吸,披肩鲨甚至还可以在海底用鳍行走。但一些学术界的鲨鱼专家却怎么也不肯相信,他们坐在实验室里严肃地发表着驳斥声明,直到罗恩亲自到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把自己深入海底拍摄到的影片展示给他们看。
罗恩和瓦莱丽用实际行动纠正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误解,更是人们对于鲨鱼的普遍观念。他们向世人表明,鲨鱼并不可怕,大部分鲨鱼却是害怕人类的。
鲨鱼中体型最大的鲸鲨,在海里游起来就像一列火车,迟缓而优雅,庞大却温顺。它们的体长通常超过10米,以微小的浮游生物以及凤尾鱼般大小的鱼类为生。罗恩在海中屡次与鲸鲨相遇。“有时,它会径直朝我游来,但在最后一刻,它却会如同飞机般急转直下,潜入海底,随后,又会重新上游。”罗恩说。
瓦莱丽也有和鲸鲨和平相处的经验:“最令人惊讶的是,即使每次迎头相遇,它们也总是设法及时避开,从不与我有身体接触。它那足有三四十英尺长的庞大身躯从我的身边慢慢游走,而不去碰我,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据瓦莱丽描述,鲸鲨的嘴巴足有轿车那么宽,当它张开时,就如同一个通向巨大胃室的开阔隧道。“但它永远不会伤害你,永远不会将你吞咽。如果你挡住它的去路,它便会闭上嘴巴。”
罗恩和瓦莱丽第一次涉险加拉帕戈斯群岛一带的海域时,发现了大群的双髻鲨。双髻鲨的头宽而扁,呈锤子或铲子的形状,看上去如同两个发髻,故而得名。瓦莱丽置身于大群的双髻鲨之中,这些鲨鱼在她周围游动,仿佛在空中飞翔。
恩怨大白鲨
大白鲨是攻击性最强的鲨鱼,它具备所有食肉动物的捕食欲望,有剃须刀般锋利的锯齿状牙齿,以及最冷酷无情的黑眼睛。
由于罗恩和瓦莱丽在鲨鱼研究领域的声望,更由于他们在海洋生物摄影方面负有盛名,当1974年初出茅庐的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大白鲨》的时候,极力邀请他们担当摄影指导。他们也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因为之前他们也做过类似的工作,拍摄过诸如《碧水幽灵》等与鲨鱼有关的影片,他们觉得这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不料,参拍《大白鲨》这部当时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影片,却成了最令罗恩和瓦莱丽后悔的决定。
除了动用真实的鲨鱼,影片还制造了一个被称为“布鲁斯”的大白鲨模型。模型身长达7.3米,比最大的大白鲨还长90厘米。影片中,庞大的布鲁斯冲向矮小的特技演员,它那经过夸张处理的巨齿,故意渲染出来的紧张气氛,特别是被撕碎的人类肢体、被鲜血染红的海水,激起了观众本能的恐惧。
公众的反应让罗恩和瓦莱丽措手不及。几乎一夜之间,鲨鱼的形象被定格为食人恶兽。从那时开始,人类对鲨鱼的捕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罗恩和瓦莱丽对此深感不安。他们决定寻找机会,还大白鲨以本来面目。
1983年,罗恩和瓦莱丽前往南澳大利亚的小英格兰岛拍摄鲨鱼。当他们把诱饵扔下海中不久,就游来了一条巨大的鲨鱼,白色的皮肤、三角形的背鳍都明白无误地宣示,这是一条他们盼望已久的大白鲨。
他们既紧张又兴奋。瓦莱丽用绳子系上一条鱼,扔到水里,然后慢慢往船边拉,吸引大白鲨靠近船尾。令他们开心的是,鲨鱼吃完诱饵,又抬起头来乞食,如同一条养熟了的宠物狗。这使瓦莱丽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手拿着鱼去喂它。罗恩想了一下,同意了。
当时的情景让瓦莱丽一直记忆犹新。她说:“我把鱼放入水中,向鲨鱼叫道:来吧,鲨鱼,来吧,来吧。它就游到跟前,从水中伸出头,把鱼吞了下去。我轻轻拍了拍它的鼻子,它就游走了。”
瓦莱丽知道,大白鲨随时都可以把她掠入水中,饱餐一顿,但她确信它不会伤害自己。瓦莱丽的想法并非全部来自直觉,那是常年与海洋生物相处而培养起来的一种判断力。
罗恩和瓦莱丽把增加人类对鲨鱼的了解当成终生的事业,并为之付出了全部的精力。给大白鲨喂鱼只是他们亲密接触的第一步,他们还救过一条受困的大白鲨。
一次,他们在澳大利亚南部海域为一部电视剧做摄影工作。他们在防鲨笼中潜入水下,又用诱饵把大白鲨吸引过来。出乎意料的是,大白鲨被连接船与防鲨笼的缆绳缠住了,它惊慌失措,上下翻滚,防鲨笼也随之颠簸,忽而出现在水面,忽而沉落到水下。不久,鲨鱼就筋疲力竭了。如果置之不理的话,大白鲨有可能会命丧此地。
罗恩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潜水下去,解开大白鲨身上的绳索。但意外发生了,罗恩刚刚打开笼子游出去,又有一条鲨鱼游了过来。他只能再次改变计划。他和瓦莱丽爬上船,把大白鲨拖到浅水区去。
这需要惊人的勇气,谁也不知道大白鲨将会如何反应。
在浅水区,罗恩将海水灌入大白鲨的腮里,为它做人工呼吸。大白鲨看上去很平静,他们觉得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做点研究。那时候,还没有人测试过鲨鱼的体温,人们都认为鲨鱼是冷血动物,一些鲨鱼专家曾建议他们在合适的机会测量一下。罗恩于是在大白鲨的背上切了一个小口,插入温度计,结果他吃惊地发现,鲨鱼的体温比水温要高很多,这一下子就推翻了鲨鱼是冷血动物的设想。
罗恩和瓦莱丽又在大白鲨背鳍的根部系上自制的标签,这样下次再见到的时候就能认出这个“老相识”了。如今,这种做法已经司空见惯,而且还发展出了种种先进的跟踪定位系统,但是在当时,这可算的上是标新立异的创举了。
之后,他们解去了缠绕在大白鲨身上的绳索。罗恩推了大白鲨一把,大白鲨便摇摇尾巴,游走了。
鲨鱼之死
在与鲨鱼相处的同时,罗恩和瓦莱丽还承担起了保卫海洋的重任。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海岸,偷猎活动非常猖獗。当地渔民常常驾驶着长长的小型渔船在海面上游弋,手中拿着一根一头磨尖的金属棍。他们的目标是浅海里的巨型蛤蜊,这种蛤蜊的直径能够达到1.2米,体重超过90公斤。渔民们把船开到巨蛤旁边,先用枪尖把连接外壳和蛤肉的肌肉割断,使巨蛤无法合起贝壳,然后,再把蛤肉取出来。巨蛤生长缓慢,但生命周期非常长,寿命可达百年以上。虽然猎取巨蛤是违法行为,但由于政府很难找到偷猎的证据,所以对偷猎者的惩处也显得极为不力。
这天,罗恩和瓦莱丽正在水中拍摄,远远地看到了偷猎巨蛤的渔船后,他们立刻跳上自己的船追踪过去,附近的缉私船也跟踪而至。
缉私船配有武器,缉私人员后来开了枪,扣下一条渔船。这时候,渔民想要把蛤肉扔进大海,销毁证据。罗恩来不及考虑,开着自己的船就撞了上去。瓦莱丽跳入海中,一手扛着摄像机,一手死死扒住偷猎船的船帮,拍摄舱底的蛤肉。瓦莱丽的手指险些被偷猎者砍掉。
令罗恩和瓦莱丽没有想到的是,这是第一次有证据(影像记录)地把偷猎者送上法庭。当这些人在法官面前辩解说他们只不过是有点饿,随便从海里弄点东西吃的时候,罗恩在法庭上架起放映机,银幕上堆满船舱的蛤肉立刻击碎了偷猎者的谎言。
罗恩和瓦莱丽开始考虑,除了拍摄之外,他们能为这些可怜的海洋生物们做点什么。在总结了经验教训之后,他们构建了一套保护体系,其中,对土豆鳕的成功保护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之一。
土豆鳕只在澳洲有分布,主要生活在科莫兰河。它们可以长到1.4米长,90公斤重。它们并不是鳕鱼,而是鲶科的一种,是大型食肉鱼类。土豆鳕非常友好,对人类非常感兴趣,而大多数鱼类并不会这样。但土豆鳕却非常想搞清楚,人类在它的地界里会做些什么事情。土豆鳕每次发现瓦莱丽,都会欢快地游过来,把大脸抬起来,凑近瓦莱丽,眼睛亮晶晶地瞧着她。“在陆地上可不会有大型肉食动物走过来做你的朋友。”瓦莱丽说。
但他们很快就发现,土豆鳕的嘴里还残留着钩子,那是人类捕猎的痕迹。由于土豆鳕“不记仇”,转眼便把伤害付诸脑后。到了1983年,土豆鳕已经变得非常稀少,眼看就要灭绝了。罗恩和瓦莱丽决定倾尽全力去保护它们。
瓦莱丽开始去参加每一个能够参加的电视谈话节目,上电台的广播,带着罗恩拍摄的影片到处放映,并利用一切机会展示土豆鳕的照片。终于,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1985年,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将科莫兰河道划为保护区,禁止对土豆鳕进行捕捞。现在,科莫兰河已经成为全澳洲最受欢迎的潜水区之一,世界各地的人涌到这里来,为的就是与土豆鳕嬉戏玩耍。
科莫兰河口附近的堡礁也被划为海洋公园,被保护的区域比比利时的国土面积还要大。这为成千上万种的甲壳类动物、海龟、鲸鱼等海洋生物提供了安全的繁殖场所。
但捕杀鲨鱼却仍在继续。
沙锥齿鲨被认为是最为凶残的鲨鱼种类,媒体上经常渲染这种鲨鱼攻击人类的事件,捕杀沙锥齿鲨甚至被看做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这引起了罗恩和瓦莱丽的关注。他们打算拍摄一部以沙锥齿鲨为主题的纪录片,来观察一下这种鲨鱼是否真的嗜血。
但在长达一年的海下探索中,他们找遍了过去沙锥齿鲨经常出没的海域,结果却让他们大吃一惊:竟然连一头也没有找到!
大量的沙锥齿鲨已死于屠杀式的捕捞。渔民在长矛的尖部装上炸药,然后将其射入鲨鱼的身体,炸药在鲨鱼体内爆炸,大量的鲨鱼就这样被杀死。
这让罗恩和瓦莱丽触目惊心,最大的公关战开始了。
罗恩写了很多信给新南威尔士渔业协会,呼吁对沙锥齿鲨进行保护。那个时候,还没听说过鲨鱼也要被保护,就连环境保护的概念都才刚刚兴起。但幸运的是,在渔业协会服务的一位海洋生物学家却前瞻性地同意了罗恩和瓦莱丽的主张,并且积极推动了对鲨鱼的保护。1984年,沙锥齿鲨成为世界上第一种被保护的鲨鱼。
新南威尔士渔业协会出版了一本关于鲨鱼保护的小册子,里面提到了罗恩和瓦莱丽的努力如何引起了他们对于鲨鱼的关注。每当想到那些话,罗恩和瓦莱丽总是热泪盈眶。
现在,沙锥齿鲨的数量又恢复到正常的水平。这种中等体型的鲨鱼喜欢群体活动,瓦莱丽把鲨鱼群叫做“鲨鱼窟”,她经常在这样的鲨鱼窟里同许多鲨鱼一起游泳,鲨鱼们看着她,她也看着它们,相互都感觉很有意思。
但鲨鱼种群的未来仍然面临威胁。在鲨鱼出没的近海,大多设有防鲨网,防鲨网就如同在海中漂流的陷阱,它们的使用寿命甚至可以达到千年,鲨鱼一旦被防鲨网缠住,就很难逃脱。对于金枪鱼等小型鱼类来说,因其数量庞大,死亡的比例可忽略不计,但对于鲨鱼来说,死亡的数量就不容忽视了,迄今,仅仅因游泳海滩的防护网而死亡的鲨鱼已达数百万头。
因鲨鱼会吃掉海中已死和将死的鱼类,所以鲨鱼数量的减少,会直接导致海洋中动物尸体的增加,海水中的磷酸盐也会因此而上升到有毒的浓度,这是对海洋生态的极大破坏。
〔本刊责任编辑 刘珊珊〕
〔原载《传奇天下》总第1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