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钱:谁“搞定”谁?

2010-12-29 00:00:00唐元恺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0年1期


  卡梅隆“又来”了——不但新片将至,而且其本人也要首度现身中国大陆……16年前,他“挥霍”掉中国同行“想都没想过”的天文数字(上亿美元),只为编造一个《真实的谎言》,让大批中国观众领略到何谓“大片”,11年前,他“砸”更多金钱打造了一艘《泰坦尼克》,到中国不太费劲地装载3.6亿元人民币,直到去年,此票房纪录才被甩在了后面。不过当年,一些电影人很是不屑:“哼,投我1个亿,我也能1”
  如今,拿不到1亿美元也能拿到1亿人民币的中国导演早已不只一位,狂揽亿万票房的接力赛更是不断。
  尽管国产大片对电影产业的拉动有目共睹,但始终与之相伴的,是观众口水的潮起潮落——他们难以容忍有些电影人只管“人头”(人数)而不顾“人脑”(轻视其智力与审美水准)和人心。
  2002年,此前该拿的艺术奖差不多都拿到了的张艺谋,开始尝试商业大片(《英雄》),花掉2.4亿元人民币,收账好几个亿(不包括海外收入),着实“电击”了一下濒临绝境的中国电影,使之又活了过来,此后,国产大片“一而再,再而三”,而其中的许多优点与毛病,也几乎都可以在《英雄》里找到“原型”。
  电影是要靠钱堆起来的艺术,并且“永不嫌多”,但却不能保证一定会堆出“高度”。现在,“推敲”一词似乎变得“矫情”甚至过时了,可从《英雄》至今,有几部大片是经得起推敲的呢?炫耀“装修艺术”与刻意营造的“大场面”遮不住内容的漏洞百出,“人海战术”与超出观众日常经验和承受极限的视听冲击虽猛烈却也冲掉了“人”!
  尤其是,人性高度、精神价值和文化含量在不少大片里严重流失。在“赚钱才是硬道理”的招牌下,银幕上夫妻同床异梦,兄弟反目成仇,连变态的刑具也成了招揽与刺激观众的噱头。但从长计议,或只需逛一下其他市场,便可了然:缺乏质量与品位的商品,顾客是不会买单的。可最终买单的观众到底想在电影院里“买”到什么呢,至少可以从其片子中推断,一些影人确实不大清楚。拍过好莱坞大片的吴宇森导演则讲了一句推心置腹的话——过去的中国电影有“品质”;现在则有市场而没了品质。
  在好莱坞这个有专家称之为“好莱坞”、让很多同行“羡慕嫉妒恨”的地方,虽说里边只有生意,但其生意经却是以摸透消费者(观众)心思为前提的,每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虽不时被否认“最佳”,却常契合当年的社会心理,并且,凭借在极度发达的商业环境下历练出来的本事,有效地把美国意识形态塑造成美妙而又紧俏的精神需求。
  其实在中国就有个“佳例”:1986年,投资不到400万元人民币的《芙蓉镇》,其收入在只有几角钱票价的情况下轻松过亿,这意味着有几亿人次前去影院观瞧。究其原因,影片契合了当时国人关注的焦点,人物和人物命运可以引起共鸣,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悦目更赏心。
  需要强调,当年的许多中国影人乃至现在的一些好莱坞人,都很“本分”,即便为“钱”而拍片,确真是尊重每一分钱,并让自己做出的活儿“物有所值”。正在上映的《阿凡达》,是卡梅隆13年前就想搬上银幕的,可那时科技的发展跟不上他写的剧本,于是就耐心等,用五六年的时间做深海纪录片拍摄和3D技术实验。
  好莱坞成功的片商和艺人,都能随时听从电影的本性,靠电影本体发财,算是生财有道。其中最基础而实用的一招,无非是想方设法调动人的视听幻觉来吸引观众——电影接受过程和人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和听的接受过程是一样的,可这“基本原理”与“发财真经”却被众多中国的“第一线”创作人员所忽视(他们以为研究电影本体是理论家的事儿),反怪观众“有眼无珠”。
  眼睛不过瘾之外,脑子也常被“分心”——不合情合理、不合逻辑的情节细节比比皆是。美国影评人柯林·科弗特曾对《无极》一言以蔽之:“如此巨大的预算,总可以花点钱把剧本修理一下吧!”这部陈凯歌的雄心之作花了3.5亿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在好莱坞也属中等投资规模了,相当于李安的3部《卧虎藏龙》或3部《断背山》的成本。而以《霸王别姬》编剧身份而助陈凯歌夺得戛纳最高奖、写过多部经典剧本的作家芦苇,老实交代自己的秘笈:遵照类型片故事模式来写。这又是不少影人以为“没什么”或诟病“太缺乏创造性与自由度”之处。
  “模式下处处都可以是创造,无论艺术片还是商业片。”芦苇经验很值得重视:“不管写什么片子,首先面对的就是类型,对自己要有一个定位,说白了就是要清楚观众想看什么,保证你不犯基本错误。”不难理解,如同冰箱是家电的一个类型,观众一听便知可以放食物进去。
  张艺谋似乎有所悟。他最近“贺岁档”推出的新作《三枪拍案惊奇》,虽有评论家称作“三俗”,却是花大价钱买的美国同行科恩兄弟25年前的剧本(《血迷宫》),类型是“惊悚+悬疑+喜剧”。
  在今年的这一档期,一下子涌进约50部大片,要“打群架”一般,个个“不差钱”的样子。当然,可以多样选择对观众是好事。但在电影市场上,财大未必“气粗”,勇者不一定就是赢家。又该到了“品质”显现价值的时候了。
  
  (作者系资深艺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