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涛画海

2010-12-29 00:00:00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0年1期


  李海涛自幼痴迷丹青。从38岁开始画海,至今已经过去了30多个寒署。
  20世纪70年代末,李海涛在海南岛开会,第一次见到的金滩、银滩还有蓝宝石一样的海水,使他震撼,让他痴迷,他深切地爱上了蓝色的海洋。那海浪也唤起了他儿时对海的记忆。他生在山东青岛,自幼就听过很多关于大海的传说,那时大海让他感到神秘、敬畏。然而,时至中年,依然令他不解的是,在几千年的中国画史上,海洋竟还是一处空白。从此,他便全身心地扑向对海洋的描绘。
  翻阅大量的历史资料,李海涛发现中国历史上的海防很薄弱,唯一对付来自海洋侵略的方法就是“迁界禁海”。文化人都生活在内陆,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大海一直被冷落。建国后,中国有了强大的海军,牢固地保卫着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沿海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景色也越来越美。李海涛经过几年的探索研究,做出了一个宏伟计划,创作《海疆万里图》。
  1985年,53岁的李海涛从鸭绿江起步,开始了他漫长的海疆之旅。他穿着带补丁的中山装,脚蹬胜利牌胶鞋,肩上是30公斤的大旅行包和帐篷。由于经费不足,他背了一袋子方便面,还带着小锅和固体燃料,饿了就在海边抓小螃蟹和蛤蜊,直接生火煮着吃。全长1.8万公里的祖国海岸线,他走了一个来回。万里海疆从南到北,从春夏到秋冬,从机帆渔船到海边城镇,都浓缩在他手中一幅50米的长卷之中。
  1986年底,《海疆万里图》初稿完成后,李海涛送给患有白内障的岳父肖劲光看,在高倍放大镜的帮助下,这位海军司令非常高兴。肖劲光在夸赞之余,提出了几处修改意见,最后嘱咐:“我们的海洋国土辽阔,差不多占大陆国土的三分之一。一定要将这幅画画好,唤起人们的海洋意识,唤起人们寸海必争的海疆意识,画好了我给你题字。”但是,画稿完成时,肖劲光没能题字,此时他已经与他热爱的大海完全融合,汇成永远不息的涛声。
  李海涛作为用中国画技法画海的创立者,是当之无愧的。记者看到他的作品十分善于运用冷暖对比,色彩丰富而透明。造型轻松自如。于是问他是否受到英国的画海名家威廉·透纳或者印象派的影响。李海涛笑笑说:“我从来不受其他人的影响,冷暖不是西方人发明的,是客观存在的。”他不同意“中西台璧”的说法,认为“只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可以利用。”他主张“绘画非但不能像别人,更不能像自己。”所以,“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超越自我”是他成功的经验。
  “生命有限,我不能等。”李海涛抱着这样的信念,顽强地走在艺术创作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