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的吉祥含义(上)

2010-12-29 00:00:00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0年1期


  有一家商铺开张,前来恭贺的画家刘忠信送来了一幅榭意花鸟画,画的是枝头上缀满了鲜红的荔枝。这幅画的含义是“一本万利”:一根枝条象征“一本”,荔枝的“荔”与利益的“利”同音,密密麻麻的荔枝象征着“万利”。刘忠信说:“如果在荔枝树下画上一只大公鸡,那又有了‘大吉(鸡)大利’的寓意。”
  花鸟画在宋元时期就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它被用于装饰宫廷和贵族府邸,以及文人雅士的扇面。花鸟画在现代生活中更是随处可见,无论是家庭居室或者是酒楼茶室,甚至是生活器皿上都装饰有花鸟画。中国的花鸟画,经常利用某些动植物名称的谐音来蕴含并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几乎每一种花、鸟都有它的特殊寓意。
  
  鸡有五德
  
  刘忠信是当代善于画鸡的画家,每年他都有上百幅的《大吉图》或者《大吉大利图》被收藏。刘忠信说:“鸡是中国人特别喜爱的家禽,历代都有画鸡的名家,如清代画家任伯年和当代画家齐白石、王雪涛。”
  中国画家们非常喜欢画鸡,不仅仅是因为“鸡”与“吉”谐音,他们还认为鸡有五个方面的美德。
  一是头上有冠。雄鸡高耸火红的鸡冠,极为壮观漂亮。“冠”与“官”谐音,含有升迁腾达的寓意。画家还经常把公鸡与鸡冠花画在一起,寓意官上加官。
  二是脚后有趾。鸡的脚后面有一个脚趾,位置长得很高,很像人稍微翘起脚、抬头挺胸走路的样子,给人亭亭玉立、气宇轩昂的感觉。
  三是不畏强敌、英勇善斗。鸡对它的儿女们百倍呵护,若遇强敌袭击小鸡,母鸡会立即把小鸡护在翅膀底下,高声尖叫;公鸡更是羽毛倒竖,呜叫迎战。
  四是呼朋唤伴,共享美食。公鸡在找到虫子后,会“咯咯咯”地呼唤母鸡前来享用,母鸡对自己的子女也关怀备至,常是叨着小虫或米粒送到小鸡跟前。这跟中国文化提倡分享的精神不谋而台。
  五是每天报时,绝不失信。几千年来,鸡伴随着中华民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传统习俗,寒暑往来,天天报晓,准时唤醒人们起床。画家常画雄鸡站在石头上啼叫,寓意“一唱雄鸡天下白”,预示新一天的开始和新希望的来临。
  
  君子“雁”
  
  大雁是工笔花鸟画的重要题材,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画大雁的高手。宋代的艺术家皇帝赵佶、明代的吕纪、清代的边寿民都以画雁闻名。边寿民为了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住在苇塘边上,与大雁朝夕相处。当代工笔花鸟画家陈之佛更是善画大雁,在他的作品中有十几幅大雁题材的精品。
  画家们如此青睐大雁,是因为人们已经赋予了它一系列的人格化含义。
  大雁对爱情极为忠贞。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就有送一只活雁定亲的习俗。《仪礼士婚礼》中规定: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女方若同意议婚,则男方再去女家正式求婚,所送的彩礼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只活雁,可见那时的中国人对大雁的专情之习性就已熟悉,所以会以此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婚姻生活天长地久,相偕相守。陈之佛的作品《芦花双雁》刻画的是一对夫妻大雁,在芦花飞舞的秋季相依相伴,秋季是成熟和收获的季节,表示它们已历经磨难,对爱情无比忠贞。
  《汉书·苏武传》中有关于“鸿雁传书”的记载: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国,被国王单于流放到荒芜人烟的北海放羊。19年后,汉朝又派使者询问苏武的下落,单于谎称苏武早已死了。到了晚上,一个曾经跟随苏武出使的人偷偷来见汉使,给他出了个好主意,让汉使跟单于说:“我们汉朝皇帝在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绑着一封写在丝绸上的书信,信上说,苏武等人在一个沼泽地里。”单于听后感到惊奇,不得已只好承认苏武他们还在人间,同意放他们回到汉地。在民间,经鸿雁传递书信,使有情人或离别夫妇团聚的故事在民间数不胜数。
  北宋时期,水泊梁山的起义军首领宋江曾经阻止他的手下弟兄射雁,他把雁群相互照应的情谊比作他们的兄弟之情。人们认为,大雁的身上很好地体现了君子所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五种修养。
  离群的孤雁也经常成为画家笔下的表现对象。孤雁也称“断雁”,画面中往往有孤独漂零的苍凉和感伤,这种场景有时也用以比喻满腹才学却得不到赏识的失意文人。《寒月孤雁》、《寒江孤雁》是陈之佛1947年的代表作,这段时期正值新中国建立的前夜,国家的命运与知识分子个人的前途都成了知识分子的苦恼,陈之佛内心感到莫名的孤寂,于是创作孤雁比喻自己的彷徨。
  
  爱情鸟鸳鸯
  
  中国人在结婚时经常要在新房挂一幅画有一对鸳鸯的工笔画,或者用红纸剪成鸳鸯贴在窗户上。画家张其翼擅画鸳鸯,他的学生们结婚,只要通知他,他就会画一幅鸳鸯相赠。很多学生现在已经年近古稀,提起来仍然念念不忘。
  传说鸳鸯是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变身而成的。两千多年前,一位姓洪的退休官员,请来花匠怨哥和他的父亲修缮家里的花同。一天,怨哥忽然听到呼救声。他急忙扔下手中的工具,飞奔至荷花池边一看,一个年轻的女子陷在池塘的淤泥里拼命挣扎。怨哥跳进池塘,奋力把这溺水女子托出水面,一看这女子竟是主人家的千金映妹。映妹的父亲闻声赶到,一见怨哥抱着映妹,便破口大骂:“大胆的奴才,光天化日之下,竟敢调戏我的女儿!”怨哥被吊到马棚里遭受了一顿毒打。
  小姐向父亲说明真相,父亲竟然说:“你是我的千金小姐,怎么能让他一个下贱的花匠玷污你的身体呢?明日一早,我就把他送到官府法办,不能留下活口,免得再生是非!”映妹趁着天黑,偷偷来到马棚,把一件亲手绣制的衣服披在怨哥的身上,又塞给他一包银子,让他快点逃离家中。结果没等他逃走,就被值班的家奴发现。主人知道后命家人把怨哥捆在一块大石头上,沉入池塘底下。映妹见状痛不欲生,也纵身跳入池中。从此,池塘里出现了一对奇异的鸟,人们称它们是“鸳鸯”,雄的身披彩衣,为“鸳”;雌的身上斑斑点点,为“鸯”,它们是怨哥和映妹的化身。
  类似这样的传说在中国还有很多,相爱的男女最后都化成鸟或化成蝶。中国人把鸳鸯比作伴侣,早已成为固定的符号。女孩子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就亲手绣制鸳鸯图的荷包,这个是送给未婚夫的定情信物。结婚时的床上用品也大多绣有鸳鸯的图案。现代生物学家观察研究发现鸳鸯一般不会为死去的伴侣守节,而是很快寻找新的伴侣。尽管如此,鸳鸯总是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把它们比作夫妻再恰当不过了。
  人们把生活中的物体的特性与人的行为和理想结合起来,再通过艺术家处理就成了“意象”。这些意象为艺术形象增加了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花鸟画中,这些被画家赋予了情感和深意的花和鸟早就超越了他们本身的所具有的美,而具有了更加感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