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看过孟京辉导演的话剧,但对这个名字肯定不会陌生,因为这个名字这些年来频繁地出现在话剧演出的宣传品上,出现在各种媒体上。
值得玩味的是,从戏剧导演孟京辉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开始,他就顶上了“先锋”的帽子,而且一戴就是数十年。有人出来质疑他的戏剧还能否称为“先锋”,他却无所谓地耸耸肩。
他的妻子、著名编剧廖一梅在文章里说:“我那曾经是著名愤青的丈夫,在毕业后还被学校给了记过处分,被师长们视为捣蛋分子,现在也稳重、宽容,是受人尊敬的导演,被人称为‘老师’,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坚持自我。”
1999年的夏天,孟京辉导演、廖一梅编剧的《恋爱的犀牛》(以下简称《犀牛》在北京北兵马司胡同里的青艺小剧场首演,到如今已经演出260场,超过20万人次观看,这是继《雷雨》之后被排演次数最多的中国原创当代戏剧,被誉为。当代中国戏剧旗帜性作品、“年轻一代的爱情圣经”。不管过誉与否,它的影响和口碑都是毋庸置疑的。
以至于没看过《犀牛》的人,也能在某个场合不经意地听见那句著名的台词:“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一眼望去满街都是美女,高楼和街道也变换了通常的形状,像在电影里……”。
十年过去了,舞台变了,主演变了,剧本变了,“恋爱”的味道却依然醇正浓烈。2009年4月底《犀牛》在湖南长沙演出时,话剧的末尾,当绑架女主角明明的男主角马路站在水里深情表白时,剧场里响起了近3分钟的掌声。
然而《犀牛》并不是让人们记住孟京辉的唯一作品。
有人喜欢《琥珀》里的袁泉和刘烨,以及戏里流淌出的困惑和悲喜交集。有人忘不了电影《像鸡毛一样飞》(孟京辉唯一的电影作品,拍摄于2002年)里的诗人陈建斌,和片子里引用的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句——“让那些在欢乐中发霉的人们迅速死亡,而让应该成长的孩子们能够成长”;有人对高圆圆和夏雨出演的话剧《艳遇》念念不忘,戏里藏着粗糙又精致、冰冷又温暖的矛盾感,有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它把喜剧性、观赏性与先锋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有人喜欢《爱比死更冷酷》那堵玻璃墙和面无表情的演员们……
总有一部作品,让你记住一直在戏剧路上实验的孟京辉,这点他也毫不避讳,“只要你走进剧场我就能把你搞定。”
其实,无论是“先锋”还是“被记住”,都不是孟京辉的终点。他有一个野心,要让他心目中“审美的戏剧”占领国内舞台最重要的位置,“我必须对后面的人产生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讲,我要坚决地负这个责。”他一脸严肃地说。
这次孟京辉又带来了话剧《堂吉诃德》,这是中国第一次将塞万提斯的这部作品搬上话剧舞台。谈起这部戏,孟京辉直呼“过瘾”。采访末了,还不忘反复叮嘱记者,“一定要去看看,不看肯定后悔。”
这部“过瘾”的《堂吉诃德》,又会让多少人记住孟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