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

2010-12-29 00:00:00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0年1期


  近年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现了“拼客一族”。想一起吃饭?可以拼餐,想一起下班?可以拼车;想节省旅费?可以一起“拼游”,想节省婚费?就一起“拼婚”。所谓“拼”指的是拼台、拼盘,也就是“拼”起来做事。它含有“抱团”的成分,又有“分担分享”的含义。拼客们的消费理念是AA制,他们提倡联合更多的人。花更少的钱,消耗更少的精获得更多的快乐,享受更好的生活。
  
  “拼客”的花样
  
  在北京中关村上班的麦穗说,对大多数单身的上班族来说,吃饭是一个难题,总吃盒饭没胃口,一个人去饭店钱包不允许。她经常和几个单身同事一起到饭店里“拼饭”,大家AA制,个人负担不重,每天既能品尝到不同的菜式,又能热热闹闹地打发时间。
  互联网上,不断出现的“拼车俱乐部”提供了各种“拼车”上班的方案。麦穗介绍说,“把上班目的地设计成一条行车路线,几个人结伴租车上下班,根据路程远近按比例分配出租车费用。麦穗以前经常一个人打的上班,自打与住在附近的同事拼车后,节约了50%左右的交通费。
  最近,麦穗又与不同的朋友拼起了美容卡、健身卡,轮流使用,省了钱,又让这些卡“物尽其用”。麦穗得意地说,“拼”已经成为她的消费习惯,这种方式确实很划算。
  马琳和章晓是一对闺中密友,她们甚至连结婚的日期都选在了同一个月,订了同一家酒店。两人都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装修房子,由于各自奔忙,她们一个多月没有见面,好不容易见一次面说起装修的事,马琳说她只简单地装修了一下就花了将近2万元,而精打细算的章晓与装修公司讨价还价,最后只花了不到1.5万元就搞定了。于是马琳提出建议:“要不咱们‘拼婚’吧!”
  两个人一拍即合。接下来她们一起买了空调、冰箱、电视等家电。由于买的多,她们理直气壮地找商场经理砍价,最后4台空调省了500多元钱。马琳说,“要是买的东西少了都不好意思讲价,但两个人一起买一方面可以尽量争取一个团购价,同时还可以在对商品的选择上互相商量,买到物美价廉的用品。
  她们还一起拼了桂林5天的蜜月旅行,原来的价格是5000元/人,拼在一起,就获得了4200元/人的优惠价,每人省下800元。而钻戒她们也是“拼”的,1.8万元的钻戒,拼购价只需7000元,一下就能节省1.1万元。
  
  让生活实惠又多彩
  
  “拼”不是因为“吝啬”,而是对生活有着更深刻、更健康的理解,它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更懂得珍惜和节约,也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拼拼”网上的一位“拼友”如是说。
  喜欢“拼消费”的麦穗说,“拼消费”在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同时又省下不少银子。大家在“拼”的过程中,大家还分享了很多快乐。
  现代都市人在被纳入一个“朝九晚五”的生活定式中,渴望交往与友谊。对蜗居在高楼大厦中的城市工薪族来说,即使每天都能在电梯里相遇,也很难有一个深入接触的空间。“拼生活”的出现,让背景相似、意趣相投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促进了人际的沟通和交流。也拓展了都市人的生活圈子。“这是一种节约和精明的生活方式。”公务员安新说。
  社会学家认为,“拼消费”符合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强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这种减少资源浪费的消费方式值得提倡。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拼消费”,充分利用了有限资源,起到了双赢、多赢作用。
  
  “拼客”存在风险
  
  不过,拼客们在收获快乐的同时,也经常遭遇一些麻烦。
  2009年,上海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对《业主公约》、《业主临时公约》示范文本进行增补,新增了一些制约“群租”的新条款,其中规定“民房出租,一间房只能出租给一个家庭或一个自然人居住。”上海据此开展了对群租房的集中大规模整治,大量群租者被迫离开租住的房屋。
  在阿上互换商场VIP卡的拼卡族,也经常遇到麻烦。许多商场表示,不熟悉的人互相拼卡,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比如,有的人把卡借给别人以后,别人可能会拿卡上的积分去换取礼品,但是卡的主人并不知道,从而引起纠纷。
  律师杨舂认为,拼消费改变了消费者总处于弱势的状况。当消费纠纷发生时,如果被侵权的不是个体而是群体,自然更能引起商家和管理部门的重视。但是,拼消费因为大多为拼友间的口头协定,存在一定的隐患。如拼车,很容易因车辆出事后责任认定及相关赔偿而引发官司。因此,最好能在“拼”消费前有个书面约定。另外,大多数“拼消费”是属于随机行为,没有明确的规定,一旦引起纠纷将会很难处理。“拼友”应该注意了解共同消费商品的准确价值,以防上当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