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关键时刻,提振信心最为重要。”
——2009年2月28日,在“两会”前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回答网友关于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提问时说。此后,他在多个场合,一再强调信心对战胜全球经济危机的重要性。
回放
2月28日,温家宝在中国政府网、新华网在线直播室,与广大网友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视频在线交流,回答了网友29个问题。这是中国总理首次面对面与网友交流。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是网友关心最多的问题。温家宝回答说:“在这个关键时刻,提振信心最为重要。只有消费者有信心,才能大胆消费。只有企业经营者有信心,才能大胆地投资。只有国家领导人有信心,才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采取及时果断的措施应对危机。只有有信心,我们这个国家才有新希望。”
延伸
2008年9月24日,温家宝在纽约面对包括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行长盖特纳,花旗集团董事长、美国前财长鲁宾等在内的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说:“面对危机,关键是要鼓起勇气和信心,这比黄金更重要。”
从这场危机一开始,温家宝就到处讲,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是信心危机和信用危机。许多评论认为,他在为世界各国打气。
2008年底和2009年初,温家宝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进行深入调研期间强调,坚定信心是应对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和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
2009年1月27日至2月2日,温家宝出席世界达沃斯年会并出访欧洲四国。“信心之旅”的主题贯穿到每一次交谈和演讲之中。
2009年3月13日,温家宝在“两会”答记者问的开场白中说道:“今年的两会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刻召开的……我们已经提T6Ngt8/LiDfMooK4tBqmjA==出了一揽子应对计划。实现这个计划,我依然认为,首要的还是要坚定信心。只有有信心才能产生勇气和力量,只有勇气和力量才能战胜困难。”
除了强调信心之外,中国还呼吁打破贸易保护主义,主动加大对海外的采购,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与各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决心。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09年中国共组织贸易投资促进团13批次,共出访英、法、德、意、美、加、阿根廷等33个国家,采购金额共超过300亿美元。其中2009年初“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访欧,在德国就签订了总金额超过100亿美元的采购及合作协议,2009年6月、10月中俄两国领导人两次会晤期间共签下超过85亿美元大单,10月与东盟签约了64亿美元的合作项目。
尽管最终数据没有出来,但预计2009年全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突破1万亿美元;而据日本的数字显示,2009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首次超过对美国的出口额,在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率升至20.4%。
与此同时,中国也尽力参与稳定国际金融体系。在2009年4月召开的G20金融峰会期间,胡锦涛表示愿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增资400亿美元,以帮助充实该机构的资金实力。8月15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投资协议》,向东盟国家提供的150亿美元贷款、建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一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2.7亿元人民币特别援助。
链接
在加强与国际合作的同时,2009年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确保了8%的经济增长目标,对稳定世界经济、恢复世界各国信心作出了重要贡献。
继2008年推出10项措施扩大内需之后,中国政府在2009年初又连续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惠及汽车、钢铁、纺织、设备制造、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业、石化等产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3月初举行的“两会”上再次宣布,到2010年底将实施总额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
评论
2009年,世界各国都感受到了中国的“信心”。英国《金融时报》说,中国总理给欧洲注入了信心,西班牙《中国政策观察》文章称:“无论中国政府的讲话,还是采取的行动,都增强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信心。”
对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采购,阿根廷《文摘报》评论说:“中国在把握好自己的同时,还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对中国抗击危机的成效,国际舆论也给予关注。英国《卫报》指出,在应对危机方面,中国“取得了切实的成功”,并以其努力为“全球复苏增加了希望”,著名国际经济学家、被誉为“欧元之父”的罗伯特·蒙代尔认为:“中国一揽子的刺激计划已取得了一些成功。我想这是非常好的措施,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在国际上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也表示,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政策是切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