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

2010-12-28 03:19张补宏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年3期
关键词:商品化真实性舞台

张补宏,徐 施

(1.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模式探讨

张补宏1,徐 施2

(1.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北京 100024)

民族旅游与其真实性有着密切联系,“真实性”是民族旅游的基础和主要内容。该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民族旅游真实性的有关文献,对真实性理论在国内民族旅游中的若干应用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为主线,从商品化与真实性协调以及“舞台真实”原理两方面构建民族旅游真实性保护模式。

民族旅游;真实性;商品化;舞台真实

自 1977年 Sm ith提出民族旅游 (Ethnic Tourism)概念[1]以来,国际上掀起了民族旅游研究热潮。民族旅游在国外也被称为 Aboriginal Tourism[2]或 Indigenous Tourism[3],是指旅游者通过与民族群体的交流而寻找异域文化体验的一种旅游方式,异族文化风情所表现出的衣着、舞蹈、表演等文化形式是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的主要因素。现代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旅游的商品化,因而许多民族文化不能以其原始面貌出现在旅游者面前,于是在旅游文化发展中就出现了一个重要问题,即:民族旅游的真实性问题。“真实性”(Authenticity)也被称作原真性、本真性等,是民族旅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外的民族旅游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四种视角讨论了“真实性”,前三种指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最后一种是旅游主体的旅游经历的本真性[4]。国内研究发现,对少数民族旅游而言,真实性应指传统、原始、异域情调、民族身份、地方性等[5],因此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是指旅游者在寻找异域文化体验以及与民族群体交流的旅游过程中,当地居民、社区或社会的生活经历与传统文化结构的和谐一致。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 KI)获取的文献看,民族旅游真实性的理论性分析分为与商品化的关系和“舞台真实”两大方面,故本文提出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为主线,从商品化与真实性协调以及“舞台真实”原理两方面构建民族旅游真实性保护模式。

1 民族旅游真实性理论及应用研究回顾

1.1 民族旅游的真实性与商品化关系研究

旅游商品化是目前民族旅游开发的主要手段,民族旅游产品的商品性与民族文化的非商品性并存,大部分专家对民族文化的商品性持否定态度,然而民族旅游过程中的“买”、“卖”关系又显示了其商品特质。王培茗认为,应把民族旅游产品从民族文化中剥离出来[6]。游客付出了金钱与时间以获得对目的地民族文化的感受,旅游目的地居民或开发商收取了费用,出售了旅游产品。那么民族旅游产品在具有使用价值的同时又具有了交换价值,本身已具有商品的特性,它的价值在于它的“原真性”。然而,这并不等于说民族文化本身也是商品。民族文化是旅游地居民千百年来形成的、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的真实生活,它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备交换价值。

有的地方民族旅游被过度商品化,众多民族文化现象被纳入商品化范畴,如民族歌舞仪式、手工艺品等文化形式。一些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过程中,把少数民族不愿展示的要素搬上市场,如纹面、神秘的宗教仪式等,这容易伤及民族自尊和宗教感情。马晓京认为,民族旅游商品化的消极影响主要是民族文化的“失真”,导致当地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蜕变、民族文化环境“原生土壤”遭到破坏等[7]。

也有学者认为民族旅游商品化不一定给真实性带来破坏,反而有利于当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肖鹏认为文化被加工搬上舞台,并非简单的商品化,而是更好的艺术化(除非这种操作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唯一手段)[8]。因为是表演,就必须展现最精彩、最富表现力的部分,这是文化主体凸显其自豪感的表现。搬上舞台的艺术因为经过人的创造,具有更丰富的表现形式,这种艺术处理使文化更富内涵。张晓萍认为通过商品化这一过程,许多曾经消亡或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得到挽救和恢复[9]。通过商品化还能使东道地人民增强民族自尊,特别是当这些商品化了的文化代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髓而受到游客喜爱时,所以商品化和真实性可以互相促进和转换。

1.2 民族旅游“舞台真实”研究

M acCannell认为东道地出于自我防卫或商业目的制造了一个“旅游空间”,它是旅游业舞台化的表现[11]。在民族旅游舞台真实现象中,“舞台”指旅游向游客呈现的一幕幕场景,并非狭义的舞台表演。而“真实”的理解取决于游客在民族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因为不同的游客对真实的理解不同[12]。民族旅游舞台真实具体表现在:1)再现历史的表演。如杭州的宋城表演、泰山的祭天表演等是一种仿真表演,在完整的历史空间,再现已消失的历史。2)商品化的再造真实。如新华白族旅游村是盛兴集团围绕“南昭”文化和白族民俗资源,对“中国民族手工艺品之乡”云南鹤庆新华村投资,将其打造为东南亚最大的旅游产品集散地,这就是迎合商业化而形成的舞台真实。

民族旅游活动舞台真实性体验是一个动态调整和适应过程[13,14]。在探险旅游阶段,旅游资源受人为干涉较少,舞台化程度低。但在大众旅游阶段,舞台化程度迅速增加,这既能适应游客的旅游需要,更能保护后台文化免遭破坏。当产业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将减少旅游中的舞台化、商品化程度,使游客亲身体验到后台文化,以寻找旅游的真谛。这是一个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从波谷到波峰再到波谷的动态过程。

相关学者探讨了舞台真实的意义。舞台真实可通过艺术加工提炼使民族原生文化显得更加真实,而且通过舞台真实合理的设计,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其真实性获得了“可持续发展”[9]。舞台真实也可以防止大量的游客进入“后台”,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当地的原生文化使之免遭破坏。另一方面,正是大众旅游的需求使少数民族“舞台展示”得以流行,这也是旅游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表现[8]。

此外,国内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角度[15-17]、旅游者感知角度[18,19]等多重理论视角探讨了民族旅游的真实性。从文献中可看出,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更为关注主体真实,而非客体真实,旅游者是民族旅游真实性的最终评判者,而旅游者的评价是一种主客观整合的产物。

1.3 国内民族旅游真实性理论应用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多为对调研结果进行频数分析,如对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进行频次统计,比较持各类观点群体的样本结构等;或者是以引进国外真实性理论为基础,以国内某一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状况为背景进行描述性分析。该类研究方法的结论存在一定主观性,无法探究真实性与民族旅游的深层规律。近期国内已显现出定量研究的趋势,测量方法主要从游客真实性体验和感知的角度展开。对旅游真实性感知影响因素的探讨和旅游者统计学特征研究一般使用量表和统计软件,结论更加细化,对实践更具指导意义。周桓和高芳分别通过对夏河县和观看《云南映象》的游客进行调研,从客观主义、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存在主义四种真实性要素分析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尝试构建了旅游真实性体验的实证研究模式[20,21]。田美蓉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从游客感知角度研究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的心理认知及各要素对游客真实性体验的影响,得出与旅游真实性感知密切相关、相关和无关的影响因素[22]。李旭东等通过对四川少数民族村寨的调查得出真实性与游客满意度两者存在正相关[19]。

虽然目前在旅游领域对于真实性问题的研究,旅游者(需求方)视角是绝对主流,但也有学者尝试从社区居民及其他(供给方)角度进行探索。如卢天玲认为社区居民对文化旅游项目真实性的认知反映了旅游对地方传统变迁的影响,强调采纳居民视角,并以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真实性认知为例进行研究,得出经济因素和文化认同是影响居民对歌舞表演真实性认知的关键因素的结论[23]。杨振之通过对四川、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现状调研,得出居民对前台舞台化认知态度的转变[24]:旅游发展初期,由于居民对游客和外来文化好奇并加以模仿和学习,甚至对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产生怀疑和否定;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当地居民意识到本土文化和风俗习惯是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资源,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根本,开始自觉的文化回归,旅游业还促进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留。游客深入社区,能促使旅游地居民对自身文化的“自醒”;前台舞台化表演和体验,可促使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觉”。

2 民族旅游真实性保护模式探讨

结合上述内容,本文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角度,综合西方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的四大流派与舞台真实理论,尝试构建民族旅游真实性保护模式(图1),并基于该模式探讨民族旅游开发的对策。

图1 民族旅游真实性保护模式Fig.1 Protection mode of ethnic tourism authenticity

2.1 商品化与真实性的协调

民族旅游商品化过程应遵循真实性的内在要求,在对旅游产品进行市场化包装中应结合本地区实际,不能盲从。民族旅游的开发须以调查研究为前提,无论是以获利为目的的故意歪曲真实性的行为还是无意曲解真实性的行为,在商品化过程中都应予以摒弃。旅游资源向旅游商品跨越的过程中,可以以西方民族旅游真实性理论四大流派为主线,构建大众旅游消费者认同的真实性内容,达到商品化与真实性的协调:以客观主义真实性内容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真实性内容为主干,辅以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关注游客的存在主义真实性,使民族旅游既能适应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又能避免过度商品化。

2.1.1 以客观主义真实性内容为基础 客观主义真实性指旅游在客观方面的原始属性,强调旅游者游览客体的真实性,认为真实的旅游体验源于旅游客体的真实性。研究视角把真实性当作旅游客体固有的一种特性,可用一个绝对的标准来测量。客观真实性需根据现有知识,在原有条件的限制下展示民族旅游产品,这要求认真挑选,深思熟虑的展示。在其背景范围内,不得含有其他任何不协调的成分。

2.1.2 以建构主义真实性内容为主干 建构主义真实性指对真实的建构中既包含了旅游行为本身的客观性,同时浸透了其他因素,如想象、期待、偏见、信仰、权利等。这样,游客追求的并不是客观的真实性,而是“象征的真实性”。旅游客体被游客体验为真实时,并不因其本身就这样,而是被当作了真实性的符号或象征。建构真实性可基于客观真实性,创造一系列真实性的“符号”,进行建构真实性的提炼和升华。根据游客或旅游供应商的想象、希望、爱好、信仰、权利等设计旅游产品,通过游客直接体验自然、位置、名人轶事、庆典、员工培训等建构真实,将产品真实化。

2.1.3 以后现代主义真实性作点缀 后现代主义认为“仿真”比原物更真实,已达到一种完美的“超真实”境界。迪斯尼乐园等主题公园是被用作说明超真实的极佳例子。后现代游客已不大关心真实性,许多后现代的旅游者崇尚享乐主义,旅游是为了从紧张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是否真实并不影响其对旅游质量的评价[1]。后现代主义真实性可通过“当地神话”、“地方起源”来实现。通过高科技模拟提供日常生活中不能获得的“真实感”,使产品丰富多样十分重要。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虚拟的后现代真实性,让游客的感受比真实更“真实”。这种真实性符合现代大众文化消费口味,尤其是年轻人的需求。

2.1.4 关注游客的存在主义真实性 存在主义真实性强调“存在本真”这一概念,这种本真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由游客和旅游活动引起,由游客参与的各种难忘的、激动人心的旅游活动激发。旅游经验在旅行过程中获得这种“存在”状态的实现,如游客在参加不同寻常的活动时,会感到比日常生活中更加真实、自由地展示了自我。存在主义真实性可从关注游客主观感受的角度出发,设置一些主客互动、情感交流的场面,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全身心感受民族文化的真实;或根据现存的民族文化改编旅游产品,为了舞台表演及游客心理体验需对某些因素进行改变,同时保持传统风格,使游客达到本真体验。

2.2 舞台真实的构建

现实中旅游需求提出的问题,需要旅游供给来解决(图1),这既包含对游客市场的迎合判断,又有对民族地区文化的认知和再造,可通过“前台—帷幕—后台”[24]功能分区来实现。

前台是为民族旅游设计的专门旅游区,是目的地社区居民展示的空间。游客通过分享异域民族文化的快餐,在短暂的时间内可以基本了解和体验东道主文化。社区居民是民族旅游资源的主人,是民族旅游中真实性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强调居民的参与,能为舞台表演的真实性创造条件,为游客体验当地居民的真实生活搭建平台。社区居民作为“前台”的展示者要加强自信、参与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自觉保护者和管理者,积极参与到旅游开发中。

为使目的地社区文化形态能保留其原真性,需设置一道屏障,即帷幕,它是前台与后台之间的一个过渡区。在这个过渡区里,文化的商业化逐渐减弱,文化的真实性逐渐增强。从旅游规划的角度分析,在“帷幕”这块领域要实行有控制性的开发,旅游者进入“帷幕区”不以损害目的地的生态容量、经济容量以及社区居民的心理容量为前提,使其文化形态和社区生活基本保持原貌。

后台是供游客审视民族文化的场域,即游客融入社区中,充分体验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在对后台的管理中,要重视研究者的指导作用,把握旅游产品能否体现真实性因素的具体舞台处理限度,做好民族旅游文化发展的研究工作,为旅游开发方式提供建议。旅游开发商和决策者要充分考虑长远利益,旅游路线设计、项目设计要体现民族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保留其核心和灵魂要素。政府的有效管理是保护后台民族旅游资源的重要力量,政府应该制定民族旅游政策,建立指导监督机构,控制民族旅游开发规模,对濒临失传的民族文化进行抢救和传承,确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

“前台—帷幕—后台”这一模式较清晰地界定了旅游者对民族旅游社区文化的体验与凝视的关系,使民族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展示区”与“保护区”有了明确的界域。通过这一功能分区的设计和保护机制,既突出了民族旅游地旅游开发价值,也对民族文化进行了有效保护,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原生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进而规范游客的行为。

3 结语

基于对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及保护的探讨,笔者以旅游需求方和旅游供给方为主线,基于真实性与商品化的关系以及“舞台真实”理论研究对“真实性”的开发,提升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实现旅游者与民族旅游地社区的“双赢”。在大力保护民族旅游真实性的同时,应认识到民族文化因素是动态的,并非一成不变的。旅游业充分赋予了民族文化因素新的社会功能,确保了其真实性的稳定延续。由此可见,旅游业在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开发出既有传统内涵又有现代特征的旅游产品,同时还可以对旅游的真实性等问题做出新的思考,这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1] SM ITH V.Hosts and Guests: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M].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7.

[2] CHRISR,HUYTON J.Tourists and aboriginal peopl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2(3):631.

[3] BU TLER R,HINCH T.Tourism and Indigenous Peoples[M]. London: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1996.

[4] WANG N.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 Annals of Tourism,1999(2):349.

[5] 李旭东.民族旅游的真实性探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9(1):16-19.

[6] 王培茗.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艺术真实性[J].贵州民族研究,2008(5):115-118.

[7] 马晓京.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2(6):104-107.

[8] 肖鹏.从“真实性”的讨论透视旅游中的“舞台展示”[J].产业市场,2008(1):35.

[9] 张晓萍.西方旅游人类学中的“舞台真实”理论[J].思想战线, 2003(4):66.

[10] 欧文·戈夫曼.徐江敏(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11] MACCANNELL D.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M].London:Macmillan,1976.

[12] 刘云.论民族文化旅游中的舞台真实[J].民族论坛,2007(8): 20-22.

[13] 吴忠才.旅游活动中文化的真实性与表演性研究[J].旅游科学,2002(2):15-18.

[14] 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等.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J].旅游学刊,2007,22(6):42-47.

[15] 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 2005(5):38-42.

[16] 高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真实性感知的差异性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6(1):182-186.

[17] 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探讨[J].学术探索,2006(6): 133-136.

[18] 冯淑华,沙润.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真实感—满意度”测评模型初探[J].人文地理,2007(6):85-89.

[19] 李旭东,唐莉.真实性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游客的观点——对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调查[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5,13(3):67-68.

[20] 周桓.民族旅游真实性研究——以夏河县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1] 高芳.国内游客观看民族歌舞的真实性体验研究——以《云南映象》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8(2):5-9.

[22] 田美蓉.游客对歌舞旅游产品真实性评判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歌舞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 (1):12-19.

[23] 卢天玲.社区居民对九寨沟民族歌舞表演的真实性认知[J].旅游学刊,2007(10):89-92.

[24] 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39.

A Study on Authenticity in Ethn ic Tourism and Its Protection Mode

ZHANGBu-hong1,XU Shi2
(1.School of Econom ics and Commerce,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006;
2.School of Tourism M anagement,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Beijing 100024,China)

Ethnic tourism is closely linked to its authenticity,as authenticity is the basis and main content of ethnic tourism.In this paper,by review ing the authenticity of ethnic tourism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authenticity theo ry on domestic ethnic tourism case studies,a p rotectionmode has been structured from two aspects,including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commercialization and authenticity aswell as the theory of staged authenticity,based on the main line of tourism demand and supp ly.

ethnic tourism;authenticity;commercialization;staged authenticity

F590

A

1672-0504(2010)03-0105-04

2010-03-16;

2010-05-09

张补宏(1965-),男,硕士,副教授,从事旅游研究与教学。E-mail:zbh1965@126.com

猜你喜欢
商品化真实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论虚拟角色名称商品化权益的独立性
明清时期陕西果树商品化趋势及殖民采掠初探
广告的真实性
日本商品化权的历史演变与理论探析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过度商品化引发的生态问题研究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