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瑞,殷红梅
(1.凯里学院旅游与经济发展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3.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及实证研究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
李 瑞1,2,殷红梅3*
(1.凯里学院旅游与经济发展学院,贵州凯里 556000;2.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3.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贵州贵阳 550001)
联系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实际,建立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由1个目标层、3个维度层、15项Ⅰ级指标和65项Ⅱ级显性指标组成,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层级指标权重和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下Facto r模块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典型实证对象,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定量检验。结果表明:在资源维、经济维、环境维和3维度综合评价中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与各自旅游资源空间禀赋、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环境发展、旅游综合发展的实际状况均相符,证明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性,评价方法科学。
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评价体系;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原因导致我国民族地区发展较为滞后,抑制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促使县域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单元。自1999年我国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旅游业成长为民族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县域旅游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检索相关文献发现: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景区旅游发展[1,2]、节庆游客行为[3]、文化与经济发展[4]等方面。然而实践表明:民族地区特色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特殊性导致旅游活动多在各地县域层面发生,对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评价是保证民族县域乃至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内从这一视角研究的文献较少[5]。因此,该文通过建立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黔东南州16个民族县域为例,运用科学评价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实证检验,旨在建立一套可信度较好、普适性和推广性较强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为民族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在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旅游发展之路,更要考虑外部经济文化环境强态势与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原真性间的矛盾等问题,建立一套可信度较好、普适性和推广性较强的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民族地区旅游发展评价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建立了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6]、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7-9]、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10]等;同时在民族县域旅游发展实践中表现出民族区域旅游发展共性与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个性的有机统一:前者表现在不同尺度的民族区域旅游发展与资源、经济、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后者表现在民族县域尺度下旅游发展的微观个性表征。基于上述分析,该文遵循旅游发展理论与民族县域发展实际相结合原则、科学简明性原则、可量化与可操作性原则、公众与旅游专家结合原则,建立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由1个目标层、3个维度层、15项Ⅰ级指标和65项Ⅱ级显性指标组成(表1)。
1.1.1 资源维 资源是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民族县域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以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为主)、人文旅游资源(以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和节日旅游资源为主)和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以遗产旅游资源和景区旅游资源为主)3大类。在资源维中选取16项指标,包括7项自然旅游资源指标、3项人文旅游资源指标和6项自然人文旅游资源指标,对民族县域旅游资源品质进行科学评价,反映旅游资源的基础条件。
表1 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The index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m inority counties
1.1.2 经济维 经济是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县域旅游经济指标主要包括旅游投资、旅游供给、旅游需求、旅游盈亏和旅游人力5方面指标。旅游投资指标涉及民族县域政府旅游投入资金及其与Ⅰ、Ⅱ产业投入资金的变化比率和旅游企业税收状况等方面,4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政府和企业的旅游投资、创税能力现状和潜力;旅游供给指标涉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食、住、行、游、购、娱6方面要素, 7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供给能力现状和潜力;旅游需求指标涉及在民族县域内开展旅游活动的国内、港澳台、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客源地数以及人均停留天数等方面,5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需求水平的容纳和辐射能力;旅游盈亏指标涉及民族县域人均旅游纯收入及其与旅游相关经济指标的变化比率等方面,4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经济盈亏水平现状和潜力;旅游人力指标涉及民族县域旅游教育和从业人员数量及比重等方面,4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人才的教育现状、储备能力和发展潜力。在经济维中共选取24项指标对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反映旅游供给与需求、旅游投资与盈亏以及旅游人力支撑力度和发展潜力。
1.1.3 环境维 环境是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民族县域旅游环境指标主要包括旅游基础保障与生态环境、旅游交通环境、旅游管理环境和旅游社会环境4方面指标。旅游基础保障与生态环境指标涉及民族县域内通讯信号、邮电业务、医院(卫生院)床位、水资源、森林覆盖、工业污染物处理、气温均值和变化比率等方面,8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和生态环境的优劣状况;旅游交通环境指标涉及民族县域内铁路、公路的路网密度和机场、停车场数量以及旅客周转量等方面,5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交通的运营状况和保障能力;旅游管理环境指标涉及民族县域旅游区(点)管理机构、法规文件和公共厕所设置、旅游投诉和日均接待游客数量控制、解说标识牌和安全设施覆盖等方面,7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区(点)环境管理的规范化效度;旅游社会环境指标涉及民族县域内居民穿着和使用民族服装和文字状况、本地居民对游客态度、游客参与状况和旅游县域的社会影响等方面,5项指标反映出民族县域旅游社会环境的民风浓郁度、游客满意度和社会知名度。在环境维中共选取25项指标对民族县域旅游环境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反映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以及旅游管理和社会环境的保障力度与发展潜力。
上述指标体系涉及指标较多,笔者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层级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进行客观定量分析。该方法利用民族县域在每一维度中对应Ⅱ级指标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值,获取Ⅰ级指标(特征值λ≥1且降序排列)对应的Ⅱ级指标(载荷量l≥0.500且降序排列)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确定Ⅱ级指标权重,计算出每一维度民族县域Ⅰ级指标综合评价得分;并借助Ⅰ级指标的方差贡献率(降序排列且累积和S≥85%)确定Ⅰ级指标权重,计算出每一维度民族县域综合评价得分;再利用上述得分的标准差比值确定维度层权重,计算出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得分。具体步骤如下:
1.2.1 Ⅱ级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 采用极差标准化方法对Ⅱ级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正向指标采用式(1)进行处理,负向指标采用式(2)进行处理。
式中:xij为第i个民族县域第 j项指标原始数据;max xj、min xj分别为第j项原始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1.2.2 每一维度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 采用Ⅱ级指标标准化值,运用下述公式对每一维度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每一维度民族县域Ⅰ级指标综合评价得分:
式中:x′ij为每一维度第i个民族县域第j项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值;cj为每一维度Ⅰ级指标上第 j项Ⅱ级指标因子得分系数;Vik为每一维度第i个民族县域第k个Ⅰ级指标综合评价得分;pk为每一维度第
每一维度民族县域综合评价得分: k个Ⅰ级指标的方差贡献率;Vi为每一维度第i个民族县域综合评价得分。
1.2.3 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 采用每一维度民族县域综合评价得分,运用下述公式对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每一维度民族县域综合评价得分标准差Sd:
每一维度民族县域综合评价得分权重值Wd:
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得分Ui:
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典型对象进行定量分析。该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东经107°17′20″~109°35′24″,北纬25°19′20″~27°31′40″),总面积3.03万km2;全州共辖1个县级市(凯里)和15个民族县(黄平、施秉、三穗、镇远、岑巩、天柱、锦屏、剑河、台江、黎平、榕江、从江、雷山、麻江和丹寨),苗、侗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1.87%。全州拥有30处世界级民族旅游村寨、多处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示范区(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生态博物馆等;被W TO和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分别评为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和全球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之一。2009年全州旅游总收入达61.2亿元,约占全州 GDP的22%和全省旅游业总值的12%[11];同年,州政府提出将黔东南州打造成“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发展战略。
该指标体系中直接赋值量化的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年贵州省统计年鉴》、《2009年黔东南州统计年鉴》、《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国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贵州省和黔东南州及其16个民族县域人民政府和旅游局官方网站,并将获取数据采用直接赋值量化或间接单位换算进行处理;另有4项指标(D61~D64)来源于凯里学院2008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2009年10月1-7日调查数据。
根据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下Facto r模块[12]对黔东南州16个民族县域旅游发展指标原始数据标准化值进行因子分析,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定量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定量分析结果Table 2 The analytical quantitatively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e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m inority counties i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outheast Guizhou
2.3.1 Bartlett球度检验和 KMO检验 通过定量分析发现:资源维、经济维和环境维对应指标标准化值的 Bartlett球度检验近似卡方值分别为893.873、916.015、908.671,自由度分别为75、97、88,表明指标统计量的观测值较好;对应概率值均为0.000,小于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则拒绝零假设,表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原单位阵有显著差异;KMO度量值分别为0.878、0.896、0.863,根据 Kaiser给出的度量标准,表明3个维度 Ⅱ级指标均适合做因子分析。
2.3.2 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 根据式(3)、式(4)和表2中资源维、经济维、环境维相关数据,计算黔东南州16个民族县域旅游资源、旅游经济和旅游环境发展评价得分(表3)。
表3 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结果Table 3 Th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m inority counties in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outheast Guizhou
从旅游资源发展评价结果发现:黎平、榕江、雷山、从江和凯里(市)在乡村旅游资源发展评价中得分均较高(大于2.005);黎平在遗产旅游资源发展评价中得分最高(2.922);黎平、锦屏、雷山和镇远在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发展评价中得分均较高(大于0.760);镇远、施秉、黎平和黄平在景区旅游资源发展评价中得分均较高(大于1.086);台江、黎平、雷山和榕江少数民族节日旅游资源丰富;台江、剑河和雷山在生态旅游资源发展评价中得分均较高(大于0.865)。在综合评价方面:黎平、雷山和榕江位列前3位(得分均大于1.023),丹寨、麻江和岑巩旅游资源发展评价得分较低,三穗和天柱评价得分最低(小于0.067),其他民族县域得分差距不大,这与各民族县域旅游资源空间禀赋状况相符。
从旅游经济发展评价结果发现:在民族县域旅游供给能力、需求水平、盈利水平和投资能力方面,凯里(市)优势明显,雷山、黎平次之,岑巩、三穗和天柱明显不足,其他民族县域比较均衡;在民族县域旅游人力保障方面,凯里(市)和黎平位列前两位(评价得分均大于2.019),三穗和天柱相对滞后(评价得分均低于0.038),在其他民族县域中雷山、从江、榕江和锦屏比较突出。在综合评价方面:凯里(市)评价得分最高(4.137),其他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评价结果符合其实际状况。
从旅游环境发展评价结果发现:在旅游交通环境方面,凯里(市)和黎平评价得分均较高(大于1.537),镇远、施秉和雷山次之,在其他民族县域中麻江、锦屏和黄平发展较好;在旅游管理环境方面,凯里(市)、黎平和镇远位列前 3位(得分均大于2.062),雷山、榕江、施秉和从江次之,而岑巩、天柱和三穗发展滞后(评价得分均低于0.242),其他民族县域发展比较均衡;在基础保障与生态环境方面,凯里(市)评价得分最高 (4.668),天柱得分最低(0.162),在其他民族县域中镇远、黎平、施秉和剑河比较突出(得分均大于2.423);在旅游社会环境方面,黎平、榕江、雷山、台江、凯里(市)和从江评价得分均较高(大于 2.339)。在综合评价方面:凯里(市)、黎平评价得分均较高(大于1.943),镇远、雷山、榕江、施秉次之,岑巩、三穗和天柱评价得分较低(小于0.299),其他民族县域评价得分差距不大,这与各民族县域旅游环境发展实际状况相符。
2.3.3 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 根据式(5)~式(7),运用上述资源维、经济维和环境维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计算黔东南州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得分(表3)。由表3可知,凯里(市)综合评价得分最高(1.510);雷山、镇远、施秉、黎平、从江和榕江次之;锦屏、台江、剑河、黄平、麻江和丹寨比较均衡;岑巩、三穗和天柱评价得分较低(小于0.043),这与各民族县域旅游综合发展实际状况相符。
本文建立了民族县域旅游发展资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由1个目标层、3个维度层、15项Ⅰ级指标和65项Ⅱ级显性指标组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中不同层级指标权重及评价结果进行了客观定量分析,同时选取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6个民族县域为典型实证对象,对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资源维、经济维、环境维和3维综合评价中民族县域旅游发展与各自旅游资源空间禀赋状况、旅游经济发展状况、旅游环境发展状况、旅游综合发展状况均相符。因此,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可信度、较强的普适性和推广性,评价方法科学。
虽然本文评价结果比较理想,但仅选取了16个民族县域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该评价体系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检验,不断优化和扩大指标内容和运用范围。
[1] 席宇斌.基于RMP分析的民族县域景区旅游口号设计——以金秀滴水河景区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5): 81-82.
[2] 陈建设,吴忠军.民族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景区为视角[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6):64-67.
[3] 席宇斌.民族县域旅游节庆游客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以第七届桂林恭城桃花节为例[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26(2):30-33.
[4] 刘琼.民族文化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巴东神农溪漂流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 (5):31-35.
[5] 李少游,张瑾.桂黔湘边区民族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比较研究[J].旅游论坛,2009,2(3):359-365.
[6] 吕玉婷,陈晓键.关于陕西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分析与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9):98-101.
[7] 唐善茂,张瑞梅.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探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6,26(1):143-147.
[8] 黄萍.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评价实证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06(4):115-119.
[9] 田里.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云南大理、丽江、西双版纳为例[J].旅游科学,2007,21(3):44-51.
[10] 冯学钢,王晓云.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发展潜力研究[J].旅游论坛,2009,2(1):62-67.
[11] 李飞跃.2009年黔东南州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 www.qdn.gov.cn/cms/cm s/website/qiandongnan/jsp/page. jsp?channelId=417&info Id=2009025496,2009-09-01.
[12]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327-349.
Construction and Quantitatively Empirical Study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 inority Coun ties:A Case Study of 16 M inority Coun ties of M iao and Dong M inor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outheast Guizhou
L IRui1,2,YIN Hong-mei3
(1.School of Tourism 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Kaili College,Kaili 556000;
2.School of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Guizhou N orm a 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
3.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and Culture,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 550001,China)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tourism of minority regions is developed in p ractice: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of tourism of minority counties is the key to ens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 tourism of mino rity regions.In this paper,review ing research literatures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and contacting the p racti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ounties are combined,the index system of comp 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counties is exp lanatorily constructed,w hich involves three dimensions about attraction-economy-environment and containsone target level, three dimension level,fifteenⅠindexes and sixty-fiveⅡindexes.Considering above the system w hich contains a great deal of indexes,the weightof respective level indexes and the resultsof evaluation are analyzed quantitatively objectively in Facto r Analysis.Based on above researches,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examined in Factor module of SPSS17.0 and taking sixteen mino rity countiesof M iao and Dong minority as a typical examp le.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ixteen mino rity counties of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outheast Guizhou are confo rmed w ith the co rrespond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ttractions,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nvironment and the comp 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bove three dimensions by the evalua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about attraction-economy-environment.The index system of comp rehensive evaluation is p roved that it has better credibility,universality,and popularization;at the same time,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 is used.Further more,the objective basis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o rity regions are p rovided by the index system of comp rehensive evaluation.In the paper,although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considered as reasonable,the evaluation system w ill be still examined and discussed in p racticeof the future,in order to op timize indexes′contents and expand useful regions continuously.
mino rity counties;tourism development;evaluation system;M iao and Dong mino rity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outheast Guizhou
F590
A
1672-0504(2010)03-0099-06
2010-02-25;
2010-04-22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黔省专合字[2006]26号);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基地研究项目(08JD018);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专项创新基金(研[2010]12号)
李瑞(1984-),男,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民族区域、民族村寨旅游研究。*通讯作者E-mail:yinhm_200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