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正,武友德,蒋梅英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分析及对策
——以云南省为例
李 正,武友德*,蒋梅英
(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
基于空间的视角和系统的观点,运用主成分-典型相关法解析协调发展的控制机理:这是一个包含主导控制-影响关联因子的双层综合调控系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存量结构、经济活力和人口变动及相互作用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对云南省进行实证分析。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分异明显,类型多,呈阶段性;长期以来形成的双核心-外围式空间协调格局,致使云南发展极不平衡。结合区域问题提出调控对策:优化经济布局,转换人口结构,注重联动发展。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控制系统;指标体系;协调度;对策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人口和经济之间、人口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优化发展过程[1]。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是影响中国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人口经济关系是人口发展战略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2]。然而由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属于复杂系统问题[3],具有非线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使得对其发展过程的定量描述十分困难[4],少有涉及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研究[5]。田雪原提出用就业均衡系数考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6],张保华采用经济人口密度指标测度了山西经济和人口的协调性[7],戴慧宇建立了评价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模糊数学模型[8],何楠用回归和关联法分析了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9]。上述研究从一定的角度和层面揭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但其将人口发展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抑或二者的简单线性相加视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度的做法,难免失之偏颇。
事实上,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不同步,各有其独特的驱动力,其区域组合方式、协同水平差异更明显。研究制约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机理,测度区域协调状态,分析协调的空间差异,对于认识发展规律、纠正发展偏差、促进人口与经济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基于空间的视角和系统的观点,运用统计方法解析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控制机理,构建衡量空间协调度的科学指标体系,尝试评估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协调性。
区域人口的发展既受历史、区域、社会经济、生育制度和文化习俗因素的影响,又受人口本身生育特点的制约,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自然资源、规模经济、结构转换、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的改善及区际经济影响等交互作用的结果[10]。可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关系到人口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及其外部联系彼此制约、协同耦合的过程。要测度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全面准确把握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内涵,分析其影响因素、控制机理及作用特征。
1.1.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分析,旨在以定量的方法求取影响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导因子。基于数据资料的可比性和可获取性,以2008年截面数据为报告期①民族比、经济增长率、固定投资数据源自各市(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其他数据来自云南省统计年鉴或由此计算而得。,选取人口密度、自然增长率、年均增长率(1999-2008年)、非农就业、人口素质、民族比、城市化率7个变量作为区域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性标志;选取人均经济、经济增率、收入弹性、非农产比、人均投资、人均储蓄6个变量作为区域经济总量水平、产业结构、发展速度及效益标志。其中人口素质以具备高中、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的农村整半劳动力所占比例作为指标;收入弹性分别以1999年和2008年作为基期和报告期,当全省 GDP发生1%的变动时引致的地方人均 GDP变动的百分比;人口自然增长率、少数民族比属于逆向指标,需做转向处理。
1.1.2 主成分分析 在SPSS软件选择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子并进行四次最大正交旋转,以简化对变量的解释。结果显示:1)Bartlett检验的F值为0.000,表明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来自正态分布总体;KMO检验值为0.582,说明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2)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值绝大多数较大,单尾检验值小,可见相关性显著。3)有4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达89.4%。
从旋转后载荷矩阵(表1)可深入分析主成分的解释力并给予命名,进而得出人口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1)主成分1中,人均储蓄、人均经济、非农就业的变量值最大,可看做经济水平因子,且解释原变量达46.9%,从而成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导因子。2)主成分2中,民族比、人口密度的数值较大,可看做人口存量结构因子,且能解释原变量的18.4%,从而成为重要影响因子。3)主成分3中,经济增长率、收入弹性的数值较大,可看做经济活力因子,只能解释原变量的14.5%,成为次要因子。4)主成分4中,自然增长率的数值较大,可看做人口变动因子,仅解释原变量的9.5%,为最次因子。这里的结论提供了一个颇具操作性的分析框架:经济存量主导着人口经济发展类型,经济增长能力又通过增量变化引起存量变化;人口的总量结构是仅次于经济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它主要是由历史积累所致,具有相对稳定性;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影响弱,源于云南省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实现了历史性转变,进入低增长阶段②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改革开放三十年,云南人口发展实现历史性转变.2008.。
表1 旋转后载荷矩阵Table 1 Rotated loadingmatrix
1.2.1 典型相关分析方法 主成分分析探求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的组合模式、协调方式及发展程度的主要因素。但是人口与经济子系统之间本身还有着复杂易变的关系[2],它们相互作用在次一级层面影响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所以有必要分析人口与经济的典型相关关系。典型相关分析法就是分析两组变量的相关性,亦即在所研究的两组变量中,分别找到一个或多个有综合意义的典型变量,并通过研究这些典型变量间的关系来考察两组变量间的关系。
1.2.2 典型相关分析过程及启示 在SPSS软件中,设置区域经济变量为第一组变量即因变量,其相应的典型变量可称为V典型变量;设置区域人口变量为第二组变量即协变量,其相应的典型变量可称为W典型变量。输出检验效果:1)判断两个变量组相关性的Pillais检验值为0.001,Wilksτ检验值为0.006,说明两组变量显著相关,可以做典型相关分析。2)从两对典型变量的特征根、特征根所占百分比、累计百分比及典型相关系数可知,前两对典型变量的积累特征根占总量的86.6%,其典型相关系数都在0.95以上,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变量与区域人口变量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见表2、表3。
通过表2和表3分析区域经济和区域人口之间的相关性:其一,V1主要与变量中的人均储蓄、人均经济相关,而W1则与城市化率、非农就业相关,这说明区域人口的结构尤其是就业及城乡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其二,V2主要与非农产比相关,而W2则与人口素质相关,这说明区域人口素质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关。利用原始数据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可求取其数量关系。分别以人均经济为自变量、以城市化率为因变量,以非农就业为自变量、以人均经济为因变量,以人口素质为自变量、以产业结构为因变量,得到3个呈正相关的有效回归方程:
表2 典型变量V与因变量相关系数矩阵Table 2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dependent variablesand canonical variables-V
表3 典型变量W与协变量相关系数矩阵Table 3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covariatesand canonical variables-W
从统计分析结果大致归纳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控制系统。这是一个多因子、分主次且包含双层控制影响力的调控系统:第一层面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导控制层,由4个因子综合作用形成,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具有决定性意义,人口存量结构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力,经济活力因子预示动态发展趋势,人口变动因子影响力较弱。次级层面也对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产生影响,由两组相关因子联动形成,人口结构与经济水平紧密相关,人口素质与产业结构联系密切。
运用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框架,结合云南省具体发展状况及其独特的控制系统、作用机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依据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可行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等原则[11],建立评价和监测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进程的菜单式指标体系。具体分为两步:
第一,建立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及层级的划定不是出自一般定性式逻辑推断,而是在符合既定原则的前提下,由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控制系统和作用机制确定。上述主成分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已经解构了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控制系统,也为建立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大致确定了构架: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级,遴选出11个指标(表4)。
表4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Table 4 Indicator syste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第二,确定权重。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的方差贡献率及其特征根值计算主成分权重,作为准则层4个综合性变量的权重。计算公式:
式中:w i和λi分别为i主成分的权重和特征根值。对于指标层的权重处理方法,可视各指标同等重要。
收集原始数据,建立云南省16个地州市相关资料的16×11矩阵。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要对数据做标准化(Z Scores)处理。最后,根据指标权重和标准化得分值,采用线形加权模型计算出各地州市的综合得分,即协调度或协调系数(ρ)。其表达式:
式中:xij即第i项综合性指标的j指标值。考虑到协调度值出现负数,为了便于直观比较,采取线性平移并使之置于[0,1]区间,方法为:ρ′=(ρ+1)/3,ρ′为调整协调度。计算结果排序见表5。
表5 各地州市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度Table 5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the region′s population and economy
以[0,0.15]、[0.15,0.2]、[0.2,0.34]、[0.34, 0.5]、[0.5,1]为区间,把调整协调度数值输入A rc-GIS软件,对云南省各区域的人口与经济协调性自动聚类,依图论原理分析其空间分异特点(图1)。需强调的是,五种协调类型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并考虑了云南省空间协调的特殊性和渐次发展的特点。其中,Ⅰ类和Ⅱ类分属高水平协调和协调型,面积占35.8%,承载了 40.9%的人口,GDP总量高达60.6%。而Ⅳ类和Ⅴ类分属相对不协调和不协调型,面积达38.4%,人口总量为33.9%,GDP总量仅占17.5%。从空间分布看,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格局既不同于人口分布格局,又区别于经济地域格局。云南省人口分布具有东密西疏特点,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地理分界线正贯穿其间,研究者发现这种格局至今并未发生大的变化[12]。云南的经济重心落在滇中地区,向南延伸至红河州,形似一个倒三角形[13]。而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格局中,存在滇中和滇西北两个协调性较好的发展中心,并相互吸引构成哑铃状;其中滇中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滇西北区显出较强的经济活力。协调性较差地区除滇东北昭通外,都在边境一线。总之,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分异明显,类型多,呈阶段性发展。
图1 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空间格局Fig.1 The spatial pattern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云南省是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西部欠发达省份,虽近年经济快速发展,但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仍较大。尤为严峻的是,云南省经济空间分异极为明显,城乡二元结构典型,收入两极分化严重:既有人均GDP超过全国水平的昆明市和玉溪市,又有低于1 000美元表征小康社会的昭通市和临沧市,兼有超过云南省一半的国家级贫困县、大量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使得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为此,要大力发展省域经济,提高云南省人口容量,在更高层次上促进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其一,抓住中央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东部产业转移、边境贸易发展的机遇,突出云南省在我国经济开发格局中的独特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多边区域合作;优化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致力于云南省的跨越式发展。其二,做好云南省主体功能区划,优化省域经济空间布局,统筹区域发展。一要发挥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集聚人口的功能;二要加快落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人口规模依然是制约云南发展的重要因素。第一,人地关系紧张。云南省人口密度相对于全国不算大,然而其独特地理环境所造就的脆弱生态是生产资料供给能力的深层控力。第二,充足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难度大,就业压力较大。第三,农村富余人口(2008年为795万人)转移任务重。此外,民族人口众多、经济滞后加剧了发展矛盾。可见,在继续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工作重心应转移到人口结构优化,发挥“整体最优”的结构功能效应。通过利益诱导机制和约束机制,解决人口结构性偏差;探求区域承载力,鼓励转移性就业,促使现实人口向经济适度人口转化[14];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人口就地转化;培育内生经济,把发展作为反贫困治理的基本前提[15]。
云南人口与经济之间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人口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产业升级要求,就业结构及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需发挥人口经济合力。一方面,提高人口素质。近20年中国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4%左右[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把人口数量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一方面,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城市化进程,促使人口经济联动发展。其一,云南省产业结构层次低、就业弹性小,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③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08年云南省人口发展报告.2008.。为此,需立足于人力资源现状,以不危及资源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尽快完成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等集约化农产业;深入发掘旅游资源优势,拓展现代新型服务业,发挥第三产业“就业蓄水池”作用。其二,云南省城市化水平低,城镇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不合理,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能力有限。只有加速城镇化进程,完善城镇结构体系,才能彰显城镇集聚人口、集约经济的功能效应。
综上,针对协调发展的区域问题,采取相应策略:Ⅰ类区域经济辐射功能不强、集聚人口功能不足等,亟须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就业弹性,加快城市化步伐;迪庆州重在提升民族旅游文化品牌。Ⅱ类区域面临人才短缺、投资环境有待改善、生产粗放及经济效益较低等问题,应着力引进人才和投资,优化环境集聚产业,布局重点工业,拓宽就业格局。Ⅲ类区域资源量稀缺,经济发展力不够,而富余人口又抵消了很大部分发展成果,对策是挖掘经济新增点,培育内生型、特色型经济;保持计生工作成果,加强劳动培训,转化富余人口。Ⅳ类区域多为边疆民族地区,人口增长过快,文化教育事业落后,经济发展不足,应控制人口增速,加大教育投资,发展民族经济。Ⅴ类区域发展条件受限,经济水平低,人口密集而自然增长最快,当前工作要点是加大扶贫力度、发展循环农业和特色农业、严控人口增速、大力引导人口迁流、实施转移性就业。
通过对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梳理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空间协调内涵的深化与拓展。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它不局限于人口与经济的相互适应,更表现为一种“系统大于局部之和”的结构功能效益,是系统功能的动态优化过程。在时间维“协调”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在空间维“协调”具有相对性,此外在类型上还应区分协调水平之高低。如滇西北迪庆州由于近年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其空间协调性大幅提高,但相对于昆明、玉溪而言,实为低水平协调。
(2)具体分析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制约云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是一个多因子、分主次且包含双层控制影响力的调控系统;它在不同的区域背景、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特点,形成多样化发展模式。这就理清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便于制定出具有针对性、高效率的区域发展策略。
(3)科学测度区域协调进程。经济发展抑或人口发展,不等同于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甚至二者同向发展也不意味发展协调。以经济发展论,人均GDP与协调度位次一致的地区只有迪庆州、曲靖市和大理州;红河州人均 GDP不低但协调度不高,丽江市人均GDP低于平均水平但协调性较好。而落实到多样化、多尺度的区域,其空间协调性更为复杂,如作为协调度最高的昆明市,区内尚有国家级贫困县禄劝。
(4)人口与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需适度干预调控。长期以来形成的双核心-外围式空间协调格局,可能影响到云南省全面建设小康进程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要扩大滇中、滇西北核心协调区的范围和辐射力,进一步发挥集聚人口和经济的效用;二要从问题区域切入,响应控制系统的区域作用特征,突破主要限制性因素,促进人口与经济协同发展。
[1] 李竞能.人口理论新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265 -267.
[2]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7.163.179.325.
[3] 曾嵘,魏一鸣.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12):2-6.
[4] 毛汉英.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初步研究[J].地理研究, 1996,15(4):16-22.
[5] 王成璋,张效莉.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性测度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7(6):149-151.
[6] 田雪原.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7] 张保华.山西经济与人口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J].晋阳学刊, 2006(1):52-55.
[8]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6.27-37.
[9] 何楠.郑州市人口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经纬, 2007(2):91-94.
[10] 毕世杰.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张佰瑞.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度的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269(9):90-93.
[12] 葛美玲,封志明.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之分布格局研究[J].人口研究,2008,32(1):51-57.
[13] 马仁锋,王筱春,刘修通.云南省区域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5):74-78.
[14] 吴瑞君,朱宝树.开放型区域经济适度人口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人口研究,2003,27(5):19-24.
[15] 赵曦.西部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07(12):75-80.
Spatial Analysisand Respons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A Case Study of Yunnan
L IZheng,WU You-de,JIANGM ei-ying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y Science,Yunnan N ormal University,Kunm ing 650092,China)
Coo rdinated developmentof population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of economy,is still very difficult.In the view of space and system,the p rincipal component and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pp roach is taken to analyze the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It is show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s the two-tier regulatory system w ith a dominant control-impact factor,and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structure,economic activity and population grow th are main facto rs.On this basis,a coordination evaluation model is constructed for the case analysis of Yunnan.It is concluded that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Yunnan is characterized by clea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multip licate types,show ing stage.A dual-core-periphery pattern of spatial coordination has been constituted,indicating it is uneven development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Yunnan.A s a response,w hat should be required to combine w ith regional issues are,adjusting the economic layout,imp roving the population quality,increasing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o rdination.
population and economy;coo rdinated development;control system;indicato r system;coordinated degree;strategy
F127
A
1672-0504(2010)03-0049-05
2010-01-18;
2010-03-31
云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云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
李正(1976-),男,硕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通讯作者E-mail:youdew u@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