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10-12-28 06:23:30陈洪冶徐有华游水凤柳汉丰谢文伟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国土资源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陈洪冶,徐有华,游水凤,柳汉丰,谢文伟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高职院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陈洪冶,徐有华,游水凤,柳汉丰,谢文伟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针对地勘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本文从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新入手,探讨了地勘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综合素质。

国土资源调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地勘行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探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精品专业,全力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从2004年开始,我们对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进行了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努力,构建了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04年与2008年分别被江西省教育厅授予“江西省高校专科示范专业”,“江西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一、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立足华东,面向全国的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以地质调查、矿产勘查为重点,培养掌握现代地质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二、针对高职教育特点,面向行业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基于地勘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国土资源调查专业高职教育应本着“基础够用、强化技能”的原则,按照其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和完善专业能力结构,加强专业基础教育,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先进性、科学性,理论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兼顾学生发展需要,实践教学内容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毕业生面向的职业岗位和能力要求,建立以地勘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来优化“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地勘行业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的有机融合,实施“以内源型为主的产学结合、项目导向的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图 1)。

2.产学结合方式

(1)自主项目型。利用专业自身人才与技术优势及以学院地质勘查公司为依托,承担地勘项目,师生共同参与市场项目,项目生产要求与教学直接对接。如2007年自主完成江西省吉水县高村-吉安县山口银、铅多金属矿区详查,瑞金市狮子岽金矿区详查及2009年赣州市六个县市的矿业权核查等地勘项目22项。国土资源调查专业220余名学生得到锻炼,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2)项目合作型。与地勘单位合作,建立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如本专业师生2007年下半年与江西省物化探大队共同进行多个探矿权范围内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项目。

(3)项目参与型。以地勘单位的生产项目为主,参与其项目的生产过程,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

3.产学结合措施

(1)根据专业需要加强实验室建设。以提高实验室建设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开放性为目标,使学生能够在课间实习中能更好地理解课堂理论,能接触到最新的仪器和较全面的实习标本,为后期职业能力的训练打下良好基础。

图1 国土资源调查专业“项目导向,三段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2)加强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建设。着眼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技能强化的需要,校内实训基地(中心)应选择在地质现象丰富、矿产资源尽可能多的地点建设。合理确定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规模、配套设施,服务功能、技术手段和管理要求,确保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符合建设要求。

(3)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产学结合的基础。通过校企结合,建立广泛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实训,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到了最新的生产技术,熟练地掌握了生产技能,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4)组织学生参与地勘生产项目。鼓励教师参与市场竞争,承担社会生产项目,在项目实施期间,组织学生参与,以项目为载体,开展生产实训,将项目生产要求与教学直接对接。同时也可利用教师的科研技术优势,组织学生直接参与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研究。

(5)从行业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这些教师能较好地把书本的理论知积和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效果良好,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加强了学校与企业和行业的联系。

(6)实训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这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要与“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结合,以“双师型”教师和聘请地勘单位的技术能手为主,努力建立一支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素质良好的实训教师队伍和基地管理队伍。

(7)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与完善教学实训管理制度,实现实习实训基地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良好,为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课程体系的创新

1.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基础够用、强化技能”为原则。基础理论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方面体现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理论课程以有利于加强职业技能和操作技能为原则,加大主干课程的实验学时,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内容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

(2)加强实践性教学,注重对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要反映当前社会技术先进水平和最新岗位资格要求。使毕业生能具备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的基本能力。

(3)课程体系的设置还要充分体现学生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相关领域活动能力。

2.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来构架。理论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职业能力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践形成的,特别是职业技能的训练尤其如此。因此,它应有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岗位工作要求为核心,确定核心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课程。通过职业能力分解,把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内容中,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通过职业能力综合化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能力模块、循序渐进”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课程性质和内容的不同,确定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国土资源调查专业主要职业能力、主要课程及链接关系见图2。

围绕国土资源调查专业对应的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构建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由学校完成。基础知识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如: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分析运算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创业立业就业的能力,锻炼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思想道德、法律基础、就业指导教育、职业道德与行为修养、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应用文体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和素质拓展活动,如社会实践。

职业基础课模块:主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具有专业方面的基本技能,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野外地质现象,以及一般矿物岩石、地层等的辨识等问题。基本技能部分主要通过校内学习、实训实现。包括专业化学、普通地质、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史、构造地质、测量技术等基本理论课程。

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本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地质调查、矿产勘查能力等。该技能与实际生产紧密联系,主要通过校内实训、顶岗实训获得。其课程包括矿床学、矿产勘查技术、遥感地质学等。

拓展课程模块:主要使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专业综合素质得到提高,该模块旨在学生获取宝玉石鉴定、数字化制图、土地调查与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该能力主要通过校内、校外综合实训获得。其课程包括:土地调查与评价、宝石学基础、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等。

职业能力课程模块:主要使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实现与生产无缝结合。该模块由实验教学、课间野外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综合实训(岗前技能强化训练,内容有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野外综合地质实训、校内实训基地(中心)进行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仿真实训)、顶岗实训(自主地勘项目主导的综合性生产实训和校外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等组成。实验教学、课间野外实践教学、校内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与每门专业课程紧密联系,组成课间实训;野外认识实习和综合地质实训旨在使学生在入门以后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训掌握野外综合地质工作方法;顶岗实训是在学生学好专业课以后到各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与生产紧密结合的实训。

图2 高职国土资源调查专业能力与课程链接关系图

3.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1)与地勘单位共建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探索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的途径与方式,成立由行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共建覆盖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侧重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一是根据行业人才需求建立专业标准。二是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融入职业资格鉴定标准要求,构建与专业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标准。三是根据各课程特点和能力要求建立教学标准,并根据地质调查新方法和矿产勘查新技术的发展及时增加或更新体系内容。

(2)与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共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实习的目标、内容、要求等,在专业已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上,纳入地勘行业和矿山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系统的作业文件,形成教学全过程运行监控体系;研究管理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校企合作有关教学管理文件;选派优秀教师在地勘行业和矿山企业中组织学生实践教学,并参加地勘项目,实现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加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教学质量监控,强化顶岗实习过程管理,详细记录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等情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与企业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虑地勘单位的要求与就业需求,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形式;将教学质量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教学过程与质量评价要素有机地结合,研究设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绩效考核目标,校企共同考核,健全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使其具有操作性、可行性和推广性。

(4)校企共同实施“三证”制度。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参加国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织的国土资源调查类职业技能考试,并取得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建立顶岗实习考核标准,通过考核,由企业向学生签发“实践证书”。毕业学生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取得 “职业资格证书”、“实践证书”,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本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改革的实践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产生较好的实践成效。

1.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每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逐步提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我们通过对接受本专业毕业生的江西地矿局、新疆地矿局等15个用人单位的近四年毕业生评价回执表进行总结分析,本专业的毕业生98%都一直从事地质行业,综合素质较好的占78%,综合素质合格的占14%,综合素质较差的为8%,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普遍评价是:具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感、专业能力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吃苦、服从组织安排、人际关系处理融洽、适应能力强,总体满意程度较好。

由于本专业一直坚定不移的进行人才培养改革,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近几年的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据统计,国土资源调查专业毕业生2006年就业率为98%,2007年就业率为100%,2008年就业率为98%,2009年就业率为96%。

2.产学结合,提升了师生水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培养锻炼了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本专业教师通过产学结合能及时了解地勘行业目前的生产现状、技术水平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他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地勘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这一途径,培养了一批既有一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教师结构在不断优化。

(2)产学结合,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产学结合的模式下,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职业技能,能很快适应岗位工作,同时又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例,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校内实训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仿真环境下的训练条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环境下的综合技能实践训练条件,培养了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产学结合,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专业教师承担社会性生产项目,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2007年自主完成江西省吉水县高村-吉安县山口银、铅多金属矿区详查、瑞金市狮子岽金矿区详查、2009年赣州市六个县市的矿业权核查等地勘项目22项。国土资源调查专业220余名学生得到锻炼,职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共创造经济效益300余万元。又如本专业师生承担的1∶5万青塘幅、宁都县幅、黄石幅、银坑幅、长胜幅的区域地质调查任务是一项国家级生产任务,其成果(五幅地质图及其说明书)成为地勘单位在该区域地质找矿与勘查的主要参考资料,为该区域内的矿业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专业教学管理得到加强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专业教学管理得到加强,如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强化了教学质量评控与考核体系等。

(1)建立了严格的教学规范和完善的教学文档管理制度。如:任课教师聘任规范、教学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教学奖励与事故处理办法等。

(2)建立了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机制,对教学过程实行全面的指导、监控和评估。如建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规划、课程教学、教材建设等进行指导;建立了课程梯队和主讲教师制度;促进课程建设和保证授课质量,建立了督导评价、教师评价、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体系等。

(3)建立了实验(训)室、实习基地管理制度,如《实验中心(实验室)管理规定》、《实习基地经费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实施细则》等。

(4)制定了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制度,采用“传、帮、带”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

(5)制定了青年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达标考核等制度,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实行岗位技能不达标者不能上岗制度。

(6)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反馈跟踪体系。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调整,而且还与人才市场的需求趋势、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息息相关,目前我们的工作还处于不断的尝试阶段,今后,在深化课程改革等方面还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1]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6[Z].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102-105.

[2] 高怀世,陈传胜,徐明.以示范性院校标准 推进质量工程建设[J].中国地质教育,2007,(4):20-23.

[3] 高怀世,陈传胜,陈洪冶,等.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地学高职人才[J].中国地质教育,2005,(4):46-48.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Cultivation Pattern for Creative Talents of Land Resources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HEN Hong-ye, XU You-hua, YOU Shui-feng , LIU Han-feng, XIE Wen-wei
Jiangxi College of Applie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China

According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cultivating mode for highly skilled talents in view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talents cultivating pattern for land resources majo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upgrad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s.

land resources major; talents cultivati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G640

A

1006-9372 (2010)02-0064-05

2010-03-10。

陈洪冶,男,教授,主要从事矿产勘查和古生物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国土资源课程体系教学质量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20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华人时刊(2019年17期)2020-01-06 12:08:10
欢迎订阅2020年《国土资源信息化》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欢迎订阅2018年《国土资源情报》
2016年国土资源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