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春豪
3月20日,尼泊尔大会党主席、前首相吉里贾·普拉萨德·柯伊拉腊因病逝世。由于其在尼泊尔政坛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各党派抛开政见分歧,均对这位政坛强人的离去致以沉痛悼念;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前总统卡特、印度总理辛格、中国总理温家宝等国际社会领导人纷纷发去唁电;广大民众悲痛欲绝参加悼念,规模仅次于2001年前国王比兰德拉的追悼活动。
1925年,柯伊拉腊在印度比哈尔邦呱呱坠地。当时的尼泊尔刚独立不久,仍处于拉纳家族的专制统治之下。柯伊拉腊的父亲老柯伊拉腊积极参加推翻拉纳家族统治的运动,曾将破烂的衣服寄给拉纳家族,讥讽尼泊尔人民在其统治下的穷困生活,柯伊拉腊家族的命运从此与尼泊尔的国运息息相关。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柯伊拉腊的一生注定与政治结缘。1947年首次涉足政治后,柯伊拉腊活跃在尼泊尔政坛60余年,是当之无愧的政坛宿将,其政治生涯大致可概括为:民主斗士、资深首相与和平功臣。
普遍赞誉的民主斗士。美国前总统卡特在悼文中写道,“柯伊拉腊终生致力于争取民主的斗争,至死不渝地坚持多党民主,是一名伟大的政治家”。的确,柯伊拉腊秉承了家族争取民主的接力棒,先后投身于反对拉纳家族和王权的民主斗争。1947年,尼泊尔大会党在印度成立,宣布党的最初目标是推翻拉纳家族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柯伊拉腊的兄长B·P·柯伊拉腊任党的执行主席。同年,年仅22岁的柯伊拉腊领导一家黄麻加工厂的工人运动,投身反拉纳家族独裁统治的斗争中。1950年,大会党在前国王特里布文的支持下,掀起了反对拉纳家族的武装革命,柯伊拉腊逐渐成熟起来并走向前台。1951年,尼泊尔实行君主立宪制,柯伊拉腊的民主斗争取得暂时胜利。可是,好景不长,马亨德拉国王在1960年取缔政党,实行无党派评议制度,柯伊拉腊再次投身到争取民主的运动,结果却遭遇了七年牢狱之灾。雪上加霜的是,柯伊拉腊的爱妻苏什玛·乌帕达雅1967年去逝,身处囹圄的柯伊拉腊未及向爱妻道别,同年获释后即被驱逐出境。但是,柯伊拉腊继续坚持争取民主的斗争,最终在1990年迎来了胜利。1991年,尼泊尔举行多党议会制下的首次选举,柯伊拉腊深孚众望赢得大选,出任首相。印度总理辛格在唁电中特别提及此事,称“柯伊拉腊的政治生命首先是民主斗士,其在1991年当选首相标志着其民主斗争的胜利”。
当仁不让的资深首相。柯伊拉腊一生曾四度出任首相,虽然囿于各种因素,历次出任首相的时间都不是很长,但对风云变幻的尼泊尔政坛来说,已经殊难不易,柯伊拉腊堪称尼泊尔政坛的常青树。1991年,尼泊尔大会党在选举后胜出,时任大会党总书记的柯伊拉腊出任首相,开启了其“首相生涯”。1994年,大会党在选举中落败,柯伊拉腊在野,并出任党主席一职。1997年,大会党德乌帕政府垮台,柯伊拉腊再度出山,合纵连横各派,1998年组建新政府,艰难维持到1999年大选。1999年大选中,大会党获胜,K·P·巴特拉伊出任首相,却在与柯伊拉腊的政治角逐中落败,仅当了几个月的短命首相,即让位于柯伊拉腊,柯伊拉腊第三次登上首相宝座。2001年,尼泊尔发生王宫血案,国王比兰德拉遇害。虽然各方普遍怀疑其后登基的贾南德拉可能是幕后黑手,但身为首相的柯伊拉腊难辞其咎,在朝野各派的压力下于2001年潸然辞职。2001年,贾南德拉国王继位,与政党关系不睦,2005年亲政更是激化了王室与政党的矛盾,迫使柯伊拉腊转而寻求与尼联共(毛主义)结盟。2006年,在推翻王权的共同目标下,柯伊拉腊领导“七党联盟”与尼联共(毛主义)联手发起群众示威,迫使贾南德拉恢复议会,柯伊拉腊第四次出任首相,直到2008年5月的制宪会议选举。
审时度势的和平功臣。1996年,尼联共(毛主义)凭借两支步枪打响了“人民战争”第一枪,将尼泊尔拉入十年内战。2005年9月,尼联共(毛主义)召开“春旺会议”,决定与主流政党联手推翻君主制。柯伊拉腊认为这是使尼联共(毛主义)放下武器、加入主流政治的重要契机,积极推动与普拉昌达的合作。2006年11月,“七党联盟”与尼联共(毛主义)签署全面和平协定,正式宣布结束长达十年的“人民战争”。十年内战给尼泊尔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创伤,结束内战是所有尼泊尔人民的共同愿望。柯伊拉腊顺应民意,与普拉昌达联手打造和平,开启了尼泊尔历史上的新时代,并曾因此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2008年议会选举后,柯伊拉腊未能出任总理、总统等职务,但其自始至终关心和影响着尼泊尔政局的发展。今年初,柯伊拉腊在病情恶化的情况下,毅然挑起和平重任,牵头组建“高层政治机制”。在其逝世后,普拉昌达不无惋惜地表示,“柯伊拉腊是尼泊尔和平进程的建筑师,他的离开是尼泊尔人民的一大损失”,卡特更是形容柯伊拉腊“扮演了英雄角色”。
在离宪法制定最后期限(5月28日)仅剩2个月的日子里,这位被尼泊尔人民亲切地称为“柯老”的政治强人溘然长逝。但是,我们相信,柯伊拉腊已在尼泊尔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