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生,彭贵珍,何 薇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医学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面临的教学困境分析
何春生,彭贵珍,何 薇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在校大学生必修课程,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的双重责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它要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三个选择";同时它又是国民教育重要载体的历史课,担负着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渊源、"用历史教育青年"的重任。就医学院校而言,目前的《纲要》课教学虽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中央决定开设这门课程所设置的教育目标相比较,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面临许多困境。其原因很多,教学对象历史知识的匮乏和他们对《纲要》课的学习态度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学院校近现代史教育困境分析
自 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普通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要开设《纲要》课程。这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为适应形势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2005年由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明确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见,《纲要》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阐述和分析,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领会"三个选择",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的认识,坚定拥护党的领导、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可见,《纲要》课是一门"寓教于史"思想政治教育课,对理工医农院校的学生来说它还是一门历史教育课,担负着"用历史教育青年"的国民教育重任。
从我校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看,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纲要》课教学取得了初步成就。学生们对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近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对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艰辛历程较为理解,基本上能够接受"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最明智选择"这一历史事实。
但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在中学时代所受的历史教育差异非常大,特别是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既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又要学习医药学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学业负担重,因而对在医学院校开设《纲要》课颇有微词,致使医学院校《纲要》课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笔者通过课间与学生交流以及问卷调查、走访学校有关部门等方式,对大一学生生源情况、学业负担、他们对《纲要》课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三个选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水平进行了调查了解,对医学院校《纲要》课教学面临的困境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困境一:医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
根据教学计划,《纲要》课的理论授课时数为 36个课时,每周 2个课时。教师要在有限的36个课时内对学生讲清楚"三个选择",就不可能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过细的梳理。因此,这门课的设计理念应当是建立在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比较熟悉的基础上,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在中学历史教学的基础上加以理论提升。但目前医学院校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我们想象的情况相差甚远。学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考察了解学生在中学时代对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笔者曾在《纲要》课开课前选择本校部分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 120份,收回119份。当问及对中学历史课的感觉时,有 22人认为"学到了很多东西";52人认为"应付完考试就什么都不记得了";12人认为"什么也没学到";另有 28人表示对中学历史课的感觉"说不清"。可见,虽然中学课程表上安排的中国近现代史课时高达 142节 (高中 99节,初中 43节),可大部分学生的历史知识还是十分匮乏。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导致各地师资水平相差极大。就中学历史教师的学历水平而言,在发达地区的重点城市如北京、上海等一类城市,各中学近年新进的历史教师基本为重点高校的史学硕士,有的重点中学甚至有史学博士加盟。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除了省城的中学历史教师有史学硕士或重点大学的史学学士外,一般地级市和县城的中学历史教师基本上是大学历史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而在边远地区的农村中学则还有一部分历史教师由代课教师充任。更为严重的事,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历史学科被看成副科,有的学校为节约办学成本甚至不进历史专业教师,历史课由语文、政治、数学等科目的教师兼授。同时,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外,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是重要因素。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态度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最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个体千差万别,他们对教学的态度也存在明显差异,有非常认真者,敷衍了事者也大有人在。据笔者在课间与学生交流得知,为数不少的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上以讲历史故事吸引学生,至于重大历史事件则在课后划出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二是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决定了历史课在中学教育中处于较为低下的地位。目前就全国来说,各省 (市)中考科目不统一,有的省份在中考时是将历史科目与政治科目合在一起进行开卷考试,而有的省份中考时干脆不考历史科目,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大多形同虚设。据学生反映,初中课表上一般都有历史课,但它和地理、政治等课一样被列为副科,受重视程度远远赶不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重点科目。当然,也有少数学校会在初一或初二开设历史课,但更多的学校在初一、初二时根本不开这门课,即使课表上列有历史课,一般也被主科教师将课时瓜分作为主科课程习题讲解或课外辅导之用,只是在初三时抓一下历史课的教学,但也主要为应付中考,匆匆忙忙划一些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由于中考历史科目一般都是开卷考试,所以,大部分学生的所谓背书,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知道知识点的分布情况,在考试时能从书上找到然后抄到试卷上便万事大吉了。
三是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殃及大学教育,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差异则更加明显。近二十年来,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大部分省份一般到高二就实行了文理分科学习,文科理科划地为牢,本来就非常薄弱的历史教育在理科班被打入另册,理科学生在高中会考以后就不再开设历史课。很多学生反映,他们在中学只开了一年或半年的历史课,且没有好好学习。文科学生高中三年都有历史课,且又是高考科目,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所以文科学生的历史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他们主要是为应付高考而学,所以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即不全面又不扎实,正确认识历史、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更为欠缺。这种状况必然导致部分青年学生人文科学素养每况愈下,国家历史知识甚为匮乏,其状堪忧,在医学院校更是如此。笔者所在学校2009年 2779名新生中,有理科考生 2058名,占74.06%;文理综合考生 114名,占 4.10%;文科考生 607名,占 21.84%。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致使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薄弱,《纲要》课教师面临的困境更为严峻。
困境二:医学生课业负担重,无暇顾及《纲要》课学习
由于学生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要完成《纲要》课的学习任务就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将中学落下的历史基础知识补上。可是,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是学生即使有心却也无力做到这一点,因为相比较而言,医学院校的学生课业负担比其他高校的学生更为繁重,他们既要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又要学习医学、药学和人文知识。下表是笔者根据课表对本科一年级第二学期各类专业学生的理论教学课时数进行统计后得出的课时分布情况:
某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各专业实际课时统计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本校一年级第二学期各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在 2-4门之间,非专业课达 6-7门之多,总课时在 314-498学时之间。以每学期理论教学时间为 18周计算 (第 19、20周一般为考试周),多数专业每周课时均在 20学时以上,最多的达到 28学时。此外,每周二、五下午是教师的业务学习或政治学习时间,每周实际授课时间只有 4天,这样一来,大多数专业学生每天都有 6-7节课的课堂教学,这还不包括选修课程在内。医学院校学生必修课程的学习负担之重由此可见一斑。如果再加上专业选修课,真正能够用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只有双休日两天了,即使有少量的空余时间可供学生上图书馆自学,学生也不会用来复习《纲要》课程,在这些难得的自学时间里他们要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所学内容。况且医学院校专业课程的教材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特别的厚",象一块沉甸甸的"板砖",学生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读去消化,根本无法顾及《纲要》课程的预习和复习,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为自己补习历史知识了。
困境三:部分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期望值低
虽然学生的历史基础很薄弱,但由于学业负担重,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比较功利的情况下,历史教育不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实在的利益,因此,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在大学有开设《纲要》课很有必要。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认为在大学开设《纲要》课有必要吗"这一问题时,119人中,认为 "有必要 "的只有 75人 ,占 63.1%;而认为"没必要 "或 "无所谓 "的有 44人,占 36.9%。从这些数字看,超过 1/3的学生对大学开设《纲要》课不感兴趣。
不仅如此,在接下来的三个问题中更让我们感觉到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期望值与该课程教育目标之间的巨大差异。如当问及"学习《纲要》课的目的是什么"时,有 34人回答是"为了考试及格",55人回答是"为了学点历史知识",17人回答是"为了遵守学校纪律",还有 20人回答"没别的事情做,想听听故事放松放松心情"。119人中,只有不到 46.2%的人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而主动想学的。这样的学习目标导致了学生对《纲要》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期待是以"生动"、"有趣"为导向,对历史知识和历史规律、历史经验的期待并不明显。再如问及"你喜欢《纲要》课的哪些内容"时,有44人表示喜欢"历史人物介绍",有 77人表示喜欢"听历史故事",只有 40人喜欢听老师"总结历史经验"、阐述"历史发展规律",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历史课的期待还停留在中小学生听故事的水平。而对教学方法的期待就更能反映学生的学习倾向了。当问及"你认为哪种教学方法更好"时,有 71人主张放影视作品,11人赞同用多媒体教学,30人希望"围绕某一主题,大家共同讨论",只有 7人认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对符合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的特性,但将学习《纲要》课看成"听故事"或"看影视"的课,就充分显示出学生对《纲要》课教学效果的期待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期望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从学生对以上四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发现,在高校,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不高,他们把《纲要》课看成绝对的副科,学习动力不强。教学对象的这种态度,给《纲要》课主讲教师带来极大压力,要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不仅需要《纲要》课教师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而且需要他们掌握极高的教学艺术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困境四:部分学生对"三个选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处于较低层次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弘扬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考察大学新生对"三个选择"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程度,对于更好地完成《纲要》课的教学任务极具实际意义。为此,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在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认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这是医学院校《纲要》课教学面临的又一困境。
首先,部分学生对"三个选择"的认识比较混乱。大一新生虽然在中学接受过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接受的历史有点滴认知,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对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有所耳闻,但学生对"三个选择"的认同度依然令人堪忧。譬如,当问及"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一问题时,只有 30人表示赞同"马克思主义是最适合中国的科学理论";另有 50人认为"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自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其余 39名学生则认为是由于人们 "对传统儒家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失望后做出的选择"。可见,虽然学生们都认同了马克思主义已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个事实,但并没有完全把它看作是历史和人民做出的必然选择,对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先进性还缺乏必要的认可。当问及对"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执政党"的原因时,有 90名学生认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也有 25人选择了是由于 "人民对国民党政权失望"和"怀疑民主党派的执政能力"。可以看出,部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外力因素关注过多,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关注不够,这表明在部分学生中对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历史原因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同样,在回答为什么"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问题时,多数学生是持肯定态度,认为是历史的必然,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是外部力量强制的结果。
其次,多数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不高。调查显示,119人中只有 14人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了解",有 56人表示"听说过这个提法,但具体内容不清楚",另有 49人表示"不知道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未开课前,只有不到 60%的新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概念,但能说出具体内容者却为数不多。这既反映出高中阶段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失却,又反映出应试教育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带来的不利影响。
上述这些情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党和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采取了许多重大措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成长的青年学生并没有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政治这些人文社科类课程只是文科的考试科目,理科学生不需要考试,自然也就不会好好学习这些课程;文科考生虽然学了,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应付考试,并不需要思考深刻的社会问题。从而造成他们缺乏正确认识历史和问题的能力,加之社会某些不良思潮的影响,使得许多青年学生很容易犯一叶障目的错误,进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大学新生的这种思想状况,向包括《纲要》课教师在内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
随着对教学对象了解的加深,笔者越来越认识到,大学近现代史教育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医学院校的近现代史教育更因其生源的特殊性而困难重重。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纲要》课教师必须高效率、高水平地科学利用好理论教学的 36学时,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狠下功夫,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纲要》课打造成"学生喜爱、终生受益"的特色课程。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将另行撰文阐述,本文在此仅作两点简要提示。
第一、在教学内容上,《纲要》课教师要善于从浩如烟海的中国近现代史资料中寻找有利于进行"三个选择"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渊源教育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重新整合,以最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在这方面,笔者以为专题教学的形式是实现对大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目标的最佳形式。这一形式比较符合"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的历史教育理念。可以考虑将教学内容浓缩于若干个专题之中,既便于集中从理论上阐释"三个选择",又有利于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渊源。真正让学生感觉大学历史教育高于中学历史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纲要》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这样既可以避免一章一节地按教材顺序讲解历史给学生带来"炒剩饭"的感觉,又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在理论体系把握上的特长。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选择符合 90后青年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是《纲要》课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90后的青年思想活跃,接触网络信息多,他们不再迷信权威、不再信奉教科书为金科玉律;他们对感兴趣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喜欢参与、富于联想。因而,《纲要》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问题意识为引导,采取研究式教学、情景再现式教学等方式方法,让学生进入历史场景,让他们亲身体会历史的抉择。笔者在近两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曾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短剧表演,发现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有时是教师难以想象的,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实现师生教与学的互动,比一般的说教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On the D ifficulties ofM 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Teaching in M edical Un iversity
HE Chun-sheng,PENG Gui-zhen,HEWei
(Jiangxi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330004,China)
As a required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the Outline of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shoulder a dual responsibility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history education.As a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it is to help students deeply understand the three options;as a history course,i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national education,shoulders the task to help students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origi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and to educate young people by history.To medical universities,although The Outline’s education hasmade great achievements,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gap to Central Government’s target.For its teaching faces many difficulties,the teaching objects lacking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undoubtedly lead to such situation.This thesis briefly analyzes such difficultieswhich Chinese history education meetswith in medical universities.
medical university;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 education;difficulty
G63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8-2395(2010)06-0122-05
2010-11-05
何春生 (1954-),男,教授,Email:hcs7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