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批卫星城建设

2010-12-26 21:23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0年2期
关键词:工业规划上海

●黄 啸

上海第一批卫星城建设

●黄 啸

为解决城市发展空间问题,上海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作出兴建卫星城的决策,先后规划,并开工建设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五座卫星城。卫星城的建设不仅为当时上海的发展、特别是为以机电、化工为特色的重工业发展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为今后上海的城市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上海;卫星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

卫星城,一般指“在大城市外围建设的城镇,以分散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避免城市发展过大”[1]。20世纪50年代后期,为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需要,上海先后规划建设了闵行、吴泾、嘉定、安亭、松江这五座卫星城,对上海城市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研究总结这一时期上海卫星城建设的决策、规划以及建设中的经验,可为现今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海周边小城镇提供启示意义。

一、上海卫星城建设决策

兴建卫星城作为解决特大型城市发展空间问题的重要手段,最早出现于19、20世纪之交的英国,并在20世纪初期逐渐为世人所接受。作为国内少数几个大型城市之一,上海较早地开始探索这一新城市规划理论的实际应用可能性,并成为国内较早将之付诸实践的城市。

(一)对卫星城建设的探索

上海对卫星城建设的探索起始于抗战胜利后不久。当时的国民党市政府同意市工务局筹划“上海市都市计划”。1945年到1949年期间,工务局共提出三稿计划。计划针对当时市区过于密集的人口,提出要通过在上海市区周边建立卫星城镇,以便对人口进行“有机疏散”。根据计划要求,要将上海市区的人口密度降低到每平方公里1万人左右。计划第一稿中,还估计上海到50年后,人口将达到1500万,其中半数要通过卫星城来疏散,同时提出,要在郊区逐步形成若干50-100万人的市区单位。而第三稿则计划在上海周边规划11个“新计划区”,这些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新计划区,实际上就是卫星城。

解放后不久,苏联专家受中央邀请来上海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根据苏联的城市规划理论以及经验,专家组成员在1950年3月提出了《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的意见书,否定了原先建设卫星城镇的规划设想,而采用扩大中心城区,外迁人口、工厂和采取行政手段限制人口流入的办法,来扩大发展空间和降低人口密度。之后,上海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提出的城市规划大多沿袭了这一思路。这种以行政手段限制发展的城市规划,虽然比较符合当时上海“维持、利用、调整、改造”的城市发展方针,但随着城市发展方针的转变,这一思路也随之改变。

(二)卫星城建设的决策

1956年后,上海的发展政策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逐步由维持转为发展。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要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1956年5月,陈云到上海传达了党中央以及毛泽东对上海有前途、要发展的期望。为贯彻中央对上海发展方针的调整,中共上海市第一届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充分利用,合理发展”的工业建设方针,要求在“对上海的工业进行积极的改造和合理地发展,重点放在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时,强调以机电、造船、钢铁等工业为主,特别是机电工业要发展国家需要的大型、成套机电设备。而发展这些工业则需要成片的工业建设用地和大量劳动力,对城市的发展空间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上海的人口迅速增长,市区人口从1950年的418万增长到1957年的609万[2],市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超过了5万人。但上海的中心城区空间有限,扩展成本高、难度大,且因为历史原因,造成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差等问题,进一步扩展的难度较大。

出于以上原因,在上海周边建设卫星城的规划设想被再次提出。上海市规划建筑管理局于1956年9月编制《上海市1956~1967年近期规划草案》,提出预备开辟一些卫星城作为新的工业区,以容纳需要新建或搬迁的新兴工业和重污染工业。同年10月23日,副市长曹荻秋主持第二十一次市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了上述规划。会上,市规划部门负责同志在汇报情况时提出:“在可能的条件下发展卫星城市闵行及其他卫星城一至二处。”最后,会议决定在“二五”期间,以闵行为重点,建设卫星城镇。1957年12月,中共上海市第一届第二次代表大会决定“在上海周围建立卫星城镇,分散一部分小型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至此,上海正式做出建设卫星城的决策,并准备着手卫星城规划与建设。为配合上海发展,1958年1月,国务院批准将江苏省的宝山、嘉定、上海3个县划归上海市;11月,又将金山、南汇、川沙、奉贤、青浦、松江、崇明7个县划归上海市。这使得上海的可规划面积扩大近10倍,超过了6000平方公里,为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空间条件。

二、卫星城规划与建设

在确定了卫星城规划思路后,有关部门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进行卫星城的总体布局规划及各卫星城的具体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建设。

(一)卫星城的总体规划

按照“尽可能靠近河道、铁路、原有集镇,有供电、给水条件,并与市中心有适当距离(25到30公里)”[3]的选址原则,规划部门初步圈定了闵行、松江、青浦、昆山、嘉定、南翔等10多个城镇,并明确以某一工业为主体来建设各卫星城。1958年1月,上海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经市建委批准,开始对上海、宝山、嘉定、金山、青浦、松江等县中适合发展成卫星城的城镇进行建厂条件调查研究。对这些城镇的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城镇工业、手工业现状、各种自然资源、现有人口数目及就业情况等经济技术指标,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运输条件以及现有住房、文化福利设施、市政设施的情况都作了充分调查。同年3月,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作出《上海卫星城镇建厂条件调查报告》,建议将闵行作为机电工业为主的卫星城首先进行建设。此后又陆续选择了吴泾、安亭、松江、嘉定四个点,开建卫星城。

这五个点,分布在上海的西南沿线,距市中心最远的40公里,最近的25公里,都有较便利的交通和一定的工业基础,比较符合最初设想的选址条件。根据上海工业发展的需要,并结合当地原有的工业基础、地理条件等因素,各卫星城的功能定位一一确定,除闵行以机电工业为主外,吴泾在原有化工企业的基础上扩建为化工卫星城,靠近江苏等原棉产区的松江以纺织、轻工业为主,安亭则以汽车制造为特色发展机电工业,最后还安排了以科研和无害精密工业为重点的嘉定卫星城。几座卫星城相互配合,不仅形成了比较齐备的重轻工业部门,还有作为工业发展后续保障的科研基地,而且无论机电还是化工都是当时上海要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

(二)各卫星城的建设情况

1.闵行卫星城规划建设。作为最早开始规划建设的卫星城,闵行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建设前区域内拥有人口3.7万人,水陆交通都比较便捷。1958年,按照以机电工业为主的规划,卫星城建设开始启动,同时进行着以四家重点大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建设以及道路建设和市政配套建设。至1961年时,卫星城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工厂数量由原来的6家增加到40家,职工3万余人。在改扩建原有的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等工厂的基础上,又先后迁入和新建上海锅炉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大型机电设备制造企业。同时,一些市区小厂经过重组合并后,组成上海重型机床厂、上海水泵厂等大型工厂,迁入闵行卫星城内的新厂址。基本形成制造大型、成套电站设备的能力,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就诞生于此。道路建设方面,城内已基本形成棋盘式布局的道路网络,以一号路(今江川路)为东西主要干道,串联起工业区、生活区和卫星城中心,三号路(今剑川路)对外连接吴泾及松江地区,二号路(今华宁路)、六号路(今昆阳路)为主要货运干道。此外还建造了铁路支线以接通沪杭线,方便货物进出。在市政及配套设施方面,建造了发电厂、水厂以及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及配套的住房、公园、学校和商业设施。在一号路东段,按照市委提出的住宅建设要“成街成坊”、“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仅用不到1年就建成房屋31幢。这其中不仅有设施齐全的住房,还有服装鞋帽商店、照相馆、理发厅等各式商店。到1963年,城内统建住宅竣工52万余平方米,迁入职工1万余户。

闵行卫星城在五个卫星城中,规划、建设较早,基础条件较好,获得的资源也较为充足,所以基本完成了规划的最初设想,建成后的闵行卫星城也切实地发挥了它应有的效用。

2.嘉定卫星城建设。嘉定卫星城规划建设较晚,但非常具有特色,总体布局采用城内生活、城外生产的原则,设置科研机构和精密无害工业。1960年后,嘉定卫星城开始投入建设。到1966年,不仅建成了清河路、塔城路等东西干道和南北向的干道城中路及环城路,还同时配套建设了住宅、商店和其他公共建筑,以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作为科学卫星城建设的重点,中科院下属上海原子核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及上海科技大学等八家大型科研、教育单位先后落户于此。

嘉定卫星城的建设,区别于其他以工业为主的卫星城,在历史文化保存、环境美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有一定特色。虽然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实现最初的设想,但科研为主的卫星城规划建设却为上世纪80年代嘉定科学卫星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3.吴泾、安亭、松江卫星城规划建设。1958年到1960年间,吴泾、安亭、松江三座卫星城相继开工建设,一些规划中的工厂开始迁入或就地新建。至1961年,吴泾卫星城已建成上海焦化厂、吴泾化工厂、吴泾热电厂等12家工厂。开工较晚的安亭卫星城也在1969年时建成了上海汽车厂、上海阀门厂、上海发动机厂等12家工厂。除了兴建工厂外,卫星城还普遍建设了配套的水厂、污水处理厂、工人新村等配套设施,并且修建了大量道路以满足城内以及向外的交通问题,如截至1964年,松江卫星城内共建成道路8条、总长度达15.5公里,桥梁14座,初步形成了方格路网[4]。

三、卫星城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批卫星城在发展机电和化工等重点工业、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扩展城市发展空间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总结其中经验,主要有如下几点:

1.卫星城建设与城市发展方针紧密结合。首先,卫星城建设决策的作出,是因为城市发展方针从“维持”转向“合理发展”。其次,卫星城的功能定位符合当时城市发展政策导向。在上海提出发展重工业、特别是机电和化工等工业的情况下,几座卫星城都很集中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起了相应的工业。

2.卫星城规划的细致和超前。为使规划更准确,规划部门对候选地点做了仔细调查。特别是那些原属于江苏省辖区的地区,对上海规划部门来说比较陌生。规划部门采用搜集资料、现场踏勘、分析研究等方法,对当地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在获得充分依据的基础上,对卫星城的生产、生活设施都做了详细而又有针对性的规划。此外,规划卫星城在规模上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除为规划建设的工业企业预留了足够的土地,五座卫星城规划中可以容纳的人口总和也达到了100万以上。

3.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建设协调较好。第一批卫星城在进行工业投资、建设产业的同时,能够兼顾到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建设方面,一般都采用了较高标准的沥青或水泥混凝土道路,新建或扩建了连通市区的公路,以保证原料及产品的进出。在生活设施方面,各卫星城都修建了新的住宅及配套公共设施。1959年,邓小平等中央领导视察建设中的闵行卫星城时,对“闵行一条街”的规划设计作了充分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5]

作为上海的第一批卫星城,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建设太过集中,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开工建设五座卫星城,以致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撑,投资和建设力量不足,使得许多建设设想和规划没有能够得到实现;再则,这批卫星城“规划和建设中的重生产、轻生活倾向始终存在,因而使得卫星城的生活设施总体水准不高”[6]。这些规划时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不足,是卫星城最终没有完全实现设想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成为了今后规划建设卫星城的前车之鉴。即便如此,第一批卫星城的建设,还是为上海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时至今日,这些卫星城仍然是上海化工、机电、汽车制造等行业的重要基地,仍然在为这座城市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辞海(彩图本)(第一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107.

[2]上海通志(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66.

[3]上海城市规划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80.

[4]上海市政工程志[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8.495.

[5]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邓小平在上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9.

[6]黄文忠.上海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化道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98.

D619

A

1009-928X(2010)02-0018-03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工业规划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工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