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攀上制高点努力很重要
——2010新年寄望
□本刊编辑部
2009,海南很努力,既定目标实现,我们送走了一个剧变的年份;2010,海南更气壮,愿景曙光初现,我们迎来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年份。
随着2009年底南丽湖新批为国家湿地公园,新年开年国务院又正式颁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至此,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拉开了序幕。
对850万琼岛儿女来说,这个利好消息是一份新年厚礼;对处在发展上升期的海南特区来说,这又是一份信心和鼓舞。这标志着,海南从此将成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实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这个定位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同时也具有政治意义:一是海南将迎来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第二次重大发展机遇;二是海南的旅游业态将攀上制高点;三是海南的发展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
然而,定位与门槛俱高也意味着挑战与压力加大,对海南这个欠发达地区的岛屿型经济小省来说是个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务必正视现实,放眼长远,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各项基础与国际旅游岛的要求相比差距在哪,我们的旅游产业与国际化的条件相比欠缺在哪,我们的服务标准与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相比短腿在哪。我们不妨再扪心自问:在怎样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问题上,在怎样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操作上,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认识和措施到位了吗?我们的内功深厚了吗?我们的境界深化了吗?
压力明摆着,努力很重要。首先,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打一场自上而下、全省动员、全民参与的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不折不扣地夯实各项基础,苦练内功,大力提高教育水平和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和接待水平,大力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在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同时,高质提升旅游产品的“含金量”,全面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其次,要突出抓好旅游规划并严格规划执行,突出国际化、高品位、有特色的创构。坚决规避重复建设、同质同构、恶性竞争、破坏生态的非理性行为,让规划成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2010年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开局之年,海南要用“实干”破题;收官之年,海南同样要用“实干”结题。如何“破”和“结”?最重要的是把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海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实践和契机。这就要求海南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不但要有“政论”,更要有“策论”;不仅只考虑怎样发展旅游,而且要通盘考虑整个经济社会如何发展,特别是影响全局的问题如何解决。比如工业怎么转型,农业怎么实现现代化,城乡怎么实现均衡发展,人与环境的关系怎么妥善处理,等等。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要建设一个国际旅游岛,而是以建设旅游岛为龙头,带动和实现海南经济社会的全面、科学、和谐发展。因此,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要转得科学,转得关键,转有实效。要用中央赋予的政策促“转”,要用实干的作风推“转”,要用大企业、大项目、高科技作为载体带“转”,要用抓落实抓细节抓执行的铁腕保“转”。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信号,对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非常重要,我们要琢磨透彻,吃准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这样的基点上:经济之变,变在结构调整;格局之变,变在全面升级;民生之变,变在实惠立体;体制之变,变在职能创新;党建之变,变在勤政廉政。
由此我们满怀豪情寄望:新的一年,海南要心无旁骛,一刻也不能耽误、失误;新的一年,海南要凝聚智慧,一点也不能失准、失范;新的一年,海南要扎实工作,交出一份亮丽的开局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