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
1.企业内部是如何组织的?尽管任何正式组织皆具有其层级结构,但它们的运作不可能仅仅或者主要依赖于命令和服从。激励和人际关系对企业的运作同样不可或缺。企业的这一特性是如何与其他特性以及其整体运作情况相关联的?
2.企业如何协调彼此之间的交易?合同在构建商业关系中固然起到了作用,但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合同往往是不完善的。而企业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企业管理者间的个人关系可能比定义企业间的商业关系更为重要。那么企业协调彼此交易的方式又是怎么影响到其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及竞争对手打交道的成本的呢?
3.企业中的劳动分工模式是什么样的呢?如果这种模式的确存在,那么它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当生产线中出现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业内现有企业是否会迅速占据一席之地,还是会让位于新出现的公司?如果专业化分工存在局限性,那么这种局限性取决于什么?
4.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不同部门间越来越专业化,另一方面又要求各部门间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这种矛盾是如何反映在生产结构中的,又是如何被生产结构所解决(注意不是消除)?
5.企业如何在创新力竞争中出奇制胜?将企业所谓的“生产”称作“创造”或者说“创造性破坏”,也许更为贴切。“创造性破坏”将生产要素转化成一系列固定的商品和服务。那么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创新”又是如何实现的?
6.从生产结构的角度来看,创业精神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不是某种心理特征。因此,新产品的出现和过时产品的消失不仅仅可以为分析动态生产结构提供有趣的角度,还会为研究创业精神提供肥沃的土壤。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精神来自何处?它们又是如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变革?
7.产业的本土化在中国或其他国家都是普遍现象。不同情况下的产业本土化是如何运作的?另一方面,中国当地政府在促进产业本土化的进程中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在中国,政治权力和经济力量是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共塑生产的本土结构的呢?
8.在诸多因素中,法律法规、文化规范和信任机制会对企业、地区或国家的生产结构和经济形势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既然经济总是在不断变化,那么随着时间推移,上述因素又会如何影响生产结构变化的方式?
9.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国家权力的强大影响力无处不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紧张状态,以及各地方政府间的相互较劲,又进一步让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关系更为错综复杂。从何时起,政府对待经济的态度只是保持活跃参与而不是人为干扰呢?中国政府的存在又将在哪些方面改变我们对前面一系列问题的答案?
10.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加之地域差异性大,分权化特征明显,这一切使中国经济具有了丰富性和多样性。区域竞争被广泛认为是了解中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不过,至今尚未出现从地方各级的层面对中国经济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罗纳德·科斯《中国改革》2010年第3期]
薪资上升看上去像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运行(比如市场被允许发挥作用)的天然后果。生产率数十年来一直在增长,部分原因是平均每个雇员的资本投入更高了,但也是工人技能提高的结果。提高薪资以反映上述成果完全是自然的。再进一步说,在更大程度上以国内消费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正是中国乃至失衡的全球经济所需要的。
从中国工人正在争取的加薪幅度看,这种加薪对全球消费者将不会有什么影响。在中国主要出口的零售价格中,劳动力成本仅占大约5%。中国工人的加薪要求,不至于让任何人买不起iPad平板电脑。
就中国本身的竞争地位而言,较高的薪资上涨,可能把某些低价值业务推向印度或越南,或中国较贫穷的地区,但这不太可能引起太大扰乱。无论如何,正如人们会预料的那样,迄今加薪要求集中于较高价值的生产。
对中国经济来说,更大的风险将是政府做出独断的过度反应。有报道称,一些西方企业近期缩短了自己的供应链,如欧洲企业将生产从东亚迁往东欧或北非。但这些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可靠性和速度,而非单纯的成本。中国能做的最糟糕的事,就是将更高的政治风险引入这样的考量。的确,如果工人能够有真正自由的集体谈判(而非政府控制的工会)代表,那会有所帮助。
只要是反映了更高的生产率,中国要求加薪的压力就是一项“功能”,而非缺陷。在中国之前,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都走过这条发展道路。在中国之后,将会是越南,希望还有老挝,有朝一日也许还有缅甸,最终,没准朝鲜也会加入。中国工人们没有投入恶性竞争。他们正开始向顶峰攀登。
[英国《金融时报》2010-06-13]
罗广利(音)从北京的苹果旗舰店买来的笔记本电脑与在美国销售的机型没有什么不同,拥有相同的高分辨率屏幕、相同的处理器,连后面贴着的标签都是一样的:“中国组装”。
除了中文使用说明之外,唯一的不同之处就是价格。罗广利花了2760美元,比美国的售价贵了460美元。
售价高于国外的现象并不仅限于外国品牌的电脑。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一双耐克运动鞋在美国的售价是165美元,在中国的耐克店里卖多少钱呢?190美元。由中国工人组装的索尼平板电视在美国的百思买门店大约卖800美元,但在中国的知名电器连锁店,你得加上30%的价钱才能买到。
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厂,这真可谓一桩怪事。中国以替西方消费者生产廉价产品而闻名,但对本国人民却不总是如此。
尽管伴随着中国的繁荣,中国的消费开支一直在增长,但中国的经济模式基本上只为生产考虑,而不为国内消费考虑。
例如,美国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抱怨说,中国政府人为压低人民币汇率。此举刺激了中国的出口,因为外国人能够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中国产品。但这也使中国消费者需要以高昂的价格购买进口产品。
此外还有税收的因素。生产苹果笔记本电脑的厂家只要把产品出口销往国外,就能获得17%的增值税退税。中国的消费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业内专家说,相同机型在内地上市之前先被销往香港,然后加上20%的进口关税返销内地。
此外,一些外国公司故意调高产品在中国的售价,把产品当做奢侈品展开营销。这看似或许违背常识,但随着中国消费阶层的不断扩大,购买高价产品能够带来一种优越感。
中国各地物流不畅是抬高价格的另一个因素。由于地方的收费问题,货运公司往往不愿跨省运输,这意味着根据地区的不同,产品往往不得不由一个分销商转给另一个分销商。
[戴维·皮尔逊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2010-07-13]
针对目前坊间有关“房地产市场调控有关政策可能取消”、“三套房贷放开”、“国资委授意央企拿地”等房地产市场热点问题,住建部、国资委、银监会12日分别做出回应。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住建部将督促各地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及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国资委回应称,没有授意央企拿地;中国银监会也明确表示,商业银行要继续严格执行二套及以上房贷政策不动摇。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房地产市场的消息为何会迅即传播?为何会一起汹涌而来?这不是仅以一个巧合所能解释的。4月中旬出台的号称史上最为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出台时就遭到利益集团的百般阻挠,出台3个月又恰逢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世界乃至中国经济影响越来越大,欧美对中国贸易保护多箭齐发,世界经济二次探底已有迹象,中国国内股市萎靡不振,二季度经济可能出现减速。一些利益集团从中窥到了机会,把上述这些不利因素的脏水都泼到了房地产调控身上。利益集团大肆反扑,试图“复辟”,力图继续维持暴利。
更加令人思考的是,既然三部门重申调控不动摇,那么,对动摇者如何办呢?比如:对于那些果真开闸第三套房贷、放水第二套房贷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如何查处?新国十条指出:商品住房价格过高、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的地区,商业银行可根据风险状况,暂停发放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贷款。这一要求似乎就是给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制定的。也就是说,即使中国所有其他城市都可以开闸第三套贷款,他们都不应该开闸。否则,这条新政就形同虚设。
如果有关部门只是口头强调调控不动摇,而不追究已经动摇者的责任,那么,今后类似的事情仍然会反反复复,仍将会严重扰乱市场秩序,影响政策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余丰慧《新华每日电讯》2010-07-14]
据估算,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2004年该数字为7400亿。按照这个速度下去,中国养老金的漏洞还会越来越大,难以填充。虽然,有关人士已经放话,中国养老金“空账”不是问题,因为有国家兜底。国家信用,当然让民众放心,但国家埋单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一方面,养老金“空账”逐年攀升,说明了这一制度存在着问题和漏洞。既然如此,打补丁修漏洞进行制度更新才是关键;另一方面,“国家兜底”意味着公共财政担保,公共财政源于纳税人贡献,归根结底还是由纳税人承担。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的压力增大,如果养老金“空账”的漏洞任由其扩大而无所作为,必然波及所有人的利益。
因此,中国养老金的“空账”,不单单是一个老年养老的民生问题,更是政治经济命题。
中国养老金制度,借鉴的是拉美的智利模式。不过,智利实行的是个人账户制度,养老金投资收益率高达12%。中国实行的是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模式,单位缴纳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负担工资的8%。表面看去,这种模式比智利的还要亲民,但是由于统账两张皮,个人缴纳部分要支付当期养老金,入不敷出,形成规模巨大的“空账”。
此外,由于中国经济增速过快,拉动工资增收,加之过去9年CPI平均为2.2%,但养老金的收益只有2%。这就意味着,养老金的收益跑不过CPI,养老金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个人账户失效。另外,现有制度还存在着统筹层次低下,覆盖面还不宽,基金管理非常分散、多数地区的个人账户有名无实等问题。
现实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强劲,水涨船高,工资必然随之提高。2010年以来,不仅各省纷纷提高职工最低收入,一些沿海地区的加工企业也推升了一阵涨工资潮。职工工资水平提高,必然推动养老金水平提高。但是,在收益率低,空账过大的情势下,养老金水平很难有大的提高。正因为如此,企业老职工的养老金水平,虽然已经过6年上调,但是仍然偏低。
对此,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认为,我国的养老金制度面临着老龄化社会、独生子女政策、通胀预期等挑战。“如果几个方面将来发生共振,后果相当严重。”
归根结底,要破解养老金的“空账”问题,还是要进行制度更新。拉美的不行,就学欧美的,欧美的不行,还有日本的。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中国公共财政不仅不差钱,而且很充裕。面对养老金“空账”,有关方面也承诺国家“兜底”,既然如此,能不能从制度层面将“统账”两张皮合并成一个大账户?一方面是加大财政补贴,让退休者共享发展之利;另一方面,改进投资方式,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财政的、市场的,双管齐下,才能堵上这个漏洞。
[张敬伟2010-07-15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