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红茶工作室副教授、心理咨询师 红茶紫烟
读书 仍然是最幸福的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红茶工作室副教授、心理咨询师 红茶紫烟
中国新闻网曾报道说,仅湖北省一年内就约有2800名高校学子退学,其中包括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如此多人数的退学现象其原因却非常集中:“我并不想来上大学,上大学完全是父母的要求。”“我对专业一直没兴趣,在班上也是一直旷课,何必白花学费。”“大学毕业又怎样?毕业就是失业。”“一直在总结自己这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试图找出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结论,但是很遗憾,没有这个结论。”这些声音无疑都在倾诉着一个值得深思和警醒的问题:读书真的没有意义了吗?“知识无用论”是否在重新抬头?一个不大不小的省份一年中高校退学的学生就约有2800名,依此类推全国一年就该有10万人。10万,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这些数字有我们国家未来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取向,关系到这些人和更多人的命运和生活,更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发展!
数年寒窗终于梦圆高校,无论是学子自己还是围绕着他们的家长老师和亲人,哪个不是含辛茹苦眼巴巴地期待着,那他们为什么要退学呢?
原因之一自然是教育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莘莘学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读的是死书。他们是考场上的精英,非常擅长用文字图像和符号来解决问题。一个家长老师公认的优秀生,可以只看他们的试卷分数,而不在乎他们待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不在意他们思考问题是否发自内心。如是这样,果然如有些退学的学生说这些所谓的知识总让他们感到很乏味、很苍白。当初为什么培根会说“知识就是力量”呢?这些人说他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很多知识带给他们的只是力不从心的疲惫和沮丧。
原因之二恐怕跟现行的就业用人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些年以前,哪个不是挤破了脑袋也想往考大学这座独木桥上挤啊。因为那时只要是大学毕业就可以有份正式的工作,就是国家干部,就可以拥有一只相当不错的可保证无忧无虑吃上一辈子的饭碗。也就是说,知识就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总是被人反复提起。如今一些人觉得上大学无用、知识无用,不能说与时下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没有关系。社会转型期,人们旧有的惯性思维势必要影响一些人。
原因之三就该是学子们自身的心理问题了。应该说这个因素是近年我们所忽视然而又是最不该疏忽的。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被家人悉心关照到需要自己去适应环境、去经受压力、去寻求独立,他们难啊。一直以来的被动“容器”,却立即需要去主动承担,谈何容易。不仅这些学子们自身有问题,还包括身为家长父母大人们也同样有问题。
去年上海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用毛巾自缢身亡的事件,惹来人们潮水般的关于“知识改变命运”的大讨论。据杨元元的同学后来说,杨元元临终前曾说过,“都说知识能改变命运,可我学习了这么多知识,却没见什么改变。”而事实是,杨元元高考填报志愿时报考的是大连海事学院,可是因为母亲的反对她只好就读家乡的大学。她曾考取过外地的公务员,又是因为母亲的影响她没有去成,因此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在家乡做过收入微薄的工作,更主要的精力仍然用来考研,她的顽强毅力让她最终在第四次考研中梦想成真,她考入了上海海事大学。终于让母亲没有话说,但也终究没有摆脱母亲的“陪伴”。她无法拒绝母亲的陪伴而且还是近身的陪伴,但最终因为无法跟学校沟通,使校方答应她带着母亲上学,让她的母亲,一个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年龄50余岁尚有900多块退休金的母亲跟她同住学校宿舍。在她感叹身世卑微、生活困窘、苦学知识的时候,看不到自己未来生活的希望,所处的环境又人情冷漠无人理解援助,她绝望地自杀了。杨元元的死跟她自身的心理问题有关,更跟她母亲的心理问题有关。据说杨元元在武汉读大学时她母亲就曾经跟她挤在一张床住过学生宿舍。她们的问题在心理上是比较典型的父母恋子过度。30岁的女孩子仍旧活得没有自己的空间,仍旧不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较好地、正确地诠释何为孝道,何为自立,何为自主。大学毕业无心工作,一门心思想继续考学,这其实不是坏事,可是如果当我们意识到她极力考学的目的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条渠道独立时,我们是否还能高兴得起来呢?杨元元学了这么多知识,而又的确没有改变她的命运,因为她的母亲竟然再次跟她来到上海要求跟她同吃同住,她连给母亲一个栖身的住处都解决不了。于是杨元元对知识的学习就没了最初的动力,知识对她来说就会显现它苍白的一面。临终,她也没敢正视自己的内心,只把自己的遗憾跟母亲说成是知识的罪过。
如果你不能把知识拿起来使用,那知识确实是没有用的。学富五车,最终成酒囊饭袋的例子多的是。
当然,相反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盲人海伦·凯勒、张海迪、桑兰等身残志坚的著名人物,他们的事迹无一不在清晰地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即任何人只要他们能够拿得起知识这把钥匙,他们就可以为自己打开命运的另外一扇门。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当年也是千辛万苦考了三次大学才如愿以偿的。大学毕业就有了相当好的工作岗位,在北京大学当老师。可是他最终却主动被北大开除了。俞敏洪是个农村孩子,当初入大学时他的英语底子少得可怜,据说那时的俞敏洪上课时只听得懂老师说“sitdown!”最初的英语课如同鸭子听雷。因此,大学时他格外刻苦地学习外语。最终他用他所学的外语知识成就了他今天的精彩人生。知识,为什么会在俞敏洪的身上如此魔法一般魅力无限?不难想象,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小子,如果没有大学努力学习的经历,他会有如此坚毅的性格、如此高远的谋略、如此娴熟的手段和自己创业的坚定信心吗?
知识,为什么会在不同人身上呈现不同的效果?其实知识是一样的,只是知识给予人的力量在于运用,这不是知识的错。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不该全是老师和教学环境的错吧。“童话大王”郑渊洁、少年才子韩寒是没有上过大学的,但他们现如今的命运就显然比很多人好得多。无论是他们实现的个人价值还是创造的社会价值,都是可圈可点的。试问,他们没有学习过吗?改变命运的难道不是他们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吗?所不同的只是他们的学习方式与众不同,但是知识的意义在他们心中那是毋庸置疑的。如果他们没有对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灵活运用,他们不过是相应年龄段的辍学者而已。
因此,想退学的或者对学习已提不起兴趣的学子们需要反思自己的行为了,不该用“知识无用”、“大学毕业不值得期待”来麻痹自己,来佐证自己的任性、好高骛远、懈于勤奋的行为。“知识无用”、“上大学无用”仅仅就因为眼前的他们看不到知识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种心理属于心理学的延迟满足,也就是说这样的人不能等,禁不住心理上的一点点考验,缺乏持之以恒的品质,用通俗的话来讲也可以说持有这样想法的人不过是眼光不够长远,心理认知比较幼稚并且脆弱。学习不仅是有用的、有意义的,同时还是值得我们终身一辈子去做的事情,值得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同样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学习的经历是宝贵的。有了重要的学习经历,人的性格和能力才会有机会被锤炼。因为高校的学习多半靠学生自觉,有更多的机会让学子们亲身体验,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学会担当责任履行义务,学会为自己的未来做规划、为自己的人生把舵,这是他们后来步入社会大环境的一个过渡和基础阶段。有网友这样给大学的学习经历打比方:如果大学是教人怎么开摩托,那么工作中就得学怎么开飞机。和不会开摩托的比,当然还是有点优势的。如果你硬要拿开摩托的经验来开飞机,会死得很惨。如果你活学活用,你就可以更好更快地学会开飞机。
是的,尽管一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很多问题,尽管一部分高校自身存在一些诸如培养理念、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等问题,但如果学子们能够很好地调整自己,能够将知识变通活用,那结局自然是不同的。当然这同样是个学问。此外上大学读书的确是给父母给家庭增加了不少经济负担,但有时候很多人就是在付出中获得快乐的,尤其是中国国情下的父母,他们是最典型的痛并快乐着。一方面可以完成父母的心愿,一方面又可以让自己增长更多的知识,拥有了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命运就会完全不同。这么看来,读书难道不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