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一,张 庆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2.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一所,河南郑州 450000)
豫北传统民居砖石檐口做法撷例
丁 一1,张 庆2
(1.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学院,河南郑州 450011;2.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一所,河南郑州 450000)
从实地考察、资料调研和图像分析入手,对现今留存的豫北传统民居砖石檐口的建造手法进行分类,并探讨了其特征与文化特质.
豫北;传统民居;砖石檐口;檐口做法
豫北地区历史发展悠久,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自古以来,这里环境优越,土地肥沃,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区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传统建筑大多注重的是精神内涵和心理因素,甚至有时为达到这种需求而不惜牺牲建筑的实用功能[1].柯布西埃“建筑是居住的机器”的观点已受到科技、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的指责,解决建筑实用的功能已经不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重视人类心理情感和人文因素的中国民居的精神,也许是可供我们现代建筑借鉴和吸收的.
豫北民间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营造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古代“天人合一”、“顺物自然”的观念在这里再一次显示出它的光芒.而传统建筑的细部构造,经过无数工匠的细心推敲,也变得精巧无比,意蕴悠长,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从这些外在的形式中,挖掘其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加以借鉴[2].
豫北民居中檐口建造的发展变化与建筑材料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砖石没有得到普及时,普通百姓在住宅建造中只能使用土砖,所以当时的民居建筑并没有砖石檐口这一做法[3].近代随着建筑材料的演变,由木而砖石,砖石檐口在民居的建造中普遍出现,其做法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区分出多种建造手法.
图1 豫北传统民居常见檐口
图2 豫北传统民居木椽样式
豫北民居檐口做法中,“三顺两丁,丁砖仿椽”形式较为复杂,对工匠的技艺要求较高,用料较多.这也决定了其主人必须是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地主、乡绅或是后期的民间企业家,因此此类做法多出现于家族式的民居建筑群中.
在这种檐口类型中,十分特殊的一点是其建筑材料选择了前砖后木,也就是说,檐口的正面和背面使用的建筑材料是不同的[4].面向外部的一侧,檐口以砖砌成(如图 1).墙体之上先砌三皮顺砖,上下皮顺砖间竖缝错开,作为檐口的基座.此三皮砖叠涩出挑,并仿墀头的弧度进行打磨,形成外挑之势.其上两皮丁砖使用相同手法砌成,即向斜前方出挑,并打磨掉每块砖截面的一半,使其整体与木椽样式十分相似,其上覆瓦.这种以砖仿木的效果对工匠手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檐口对内的一面,则是较为传统的木椽样式(如图 2),并在木椽上覆瓦,与外部形成整体,当时工匠高超的技艺,使传统木构架建筑细部构造手法与砖石的结合非常完美.这种前砖后木的形式,与主人的身份和清末民初动荡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砖石防御性与木相比较更为优秀,所以在对外一侧使用了砖石材料,而在面向内部庭院的一面,仍然采用传统建筑材料与传统建筑手法,满足主人的情感需求.
墙面往上四皮砖的空间组成了这个颇具特点的檐口 (如图 3).最下的顺砖比墙面微出挑,但与其上的丁砖相齐.第二皮和第三皮的丁砖叠涩出挑,同时形成通缝,通缝中杂以竖砖,最上一皮顺砖继续出挑,其上覆瓦[5].可能是因为坡屋顶的缘故,此法在以砖仿椽的意象方面有很大的超越.以丁砖与竖砖结合的方式进行仿木,与坡屋顶的结合堪称完美,再次体现了工匠的智慧.
此做法基本手法与“一顺两丁再一顺,丁竖结合”基本一致,但细节方面更为复杂,整体效果也更气派 (如图 4).首先,最下面一皮顺砖向外出挑,其上丁砖再向外,两皮砖出挑程度不同,依次延伸,使得檐口层次感加强,立面形象也得到了丰富.其次,在第三皮丁砖巧妙地使用了 45°角的斜砌,仿双层椽之意象,稳定且富于变化.
单从檐口上讲,这种做法未免过于简单,但工匠非常经济地使用单砖加铁钉形成墀头(如图 5、图 6),丰富了山墙面的变化,并确实起到了对檐口的支撑作用,令人赞叹.很明显,这种做法是后期工匠对檐口的简化与抽象,其形式已有很大的改变,但其中蕴含的传统意味却依然存在,民间工匠对传统建筑的热爱与发扬,值得我们学习[6].
这也是豫北民居檐口做法中较为特殊的一例(如图 7).与其他的做法不同,此法的檐口均为丁砖砌筑.从墙面到屋面一共四皮砖,叠涩出挑.中间两皮丁砖呈 45°角斜砌,上下相错保证稳定[7].
虽然只是丁砖砌筑,但可以看出,四皮砖错落有致,所以其整体形式并不单调,与其复杂建筑手法形成的檐口相比毫不逊色,别具匠心.
这种檐口在豫北坡平屋顶民居中出现较多,其手法比“三顺两丁,丁砖仿椽”要简单很多 (如图 8),形式也更为简洁.如图8所示,这是一处平屋顶檐口,匠人在女儿墙与墙面之间用五皮砖的空间再现传统木结构硬山坡屋顶的意象,与传统木构架相比,别有一番韵味.此类檐口做法中,五皮砖中的下三皮叠涩出挑,上三皮叠涩内收.最下的一皮顺砖较墙面稍微出挑,其上一皮丁砖呈一定角度出挑,有木椽之意.中间一皮丁砖出挑最多,疑似仿檩.最上两皮砖依次回收,为坡屋面意象,同时支撑屋顶排水口.
笔者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图 8所示民居的主人祖上是被雇用的身份,所以其经济能力有限,这种限制促成了此檐口形式的出现.它以其简单的工艺和较少的用料满足了使用者的需求,同时也与主人的社会地位相符.
笔者认为此种做法将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式与平屋顶很好地结合起来,更加值得现代建筑借鉴,所以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如图 9所示,檐口下三皮砖的叠涩出挑遵循丁顺结合的结构形式,相邻的两皮砖出挑长度差为 60 mm.第二皮砖短边一个顶点与其下一皮砖取齐,另一顶点出挑 60 mm,形成角度.五皮砖叠涩出挑的技术难点在于形成最上最下两皮顺砖、中间一皮丁砖的结构.第四皮砖因承重压力小,因此可以采用顺砖形式.但第二皮砖若采用丁砖形式,则会出现图 10的通缝现象,或图 10所示第一皮砖墙转角很难处理的情况.因此如图 11所示的一顺两丁再两顺,丁砖斜砌的结构成为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
图9 一顺两丁再两顺,丁砖斜砌做法详图
豫北地区地处中原,文化融合与杂交现象明显,这也使得许多人认为豫北传统建筑特色较少,难以发掘和加以借鉴[8].其实不然,豫北地区民间文化虽然受到许多外来影响,但仍以当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与社会条件为背景所形成的独特内涵为主体,所以在吸收了许多外来成分后,也发展了自己的建筑地域文化,从豫北传统民居檐口做法的研究中可窥见豫北民居的民俗文化特色.由于材料与社会环境的变更,许多豫北民居出现了砖石檐口,但是几千年来的木作文化传统依然深深影响了砖石檐口的做法,使得以砖石“仿木”成为后期檐口设计的主题.隐居于民间的当地工匠们,充分运用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智慧,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传承着古老的木作文化,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引入新的变化与发展.
[1] 马雪芹.明清时期豫北地区的农田水利事业[J].古今农业,2000(3):9-13.
[2] 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卷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4] 马炳坚.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5] 王璞子.工程做法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6] 彭镛.园林仿古建筑中的檐口设计[J].甘肃科技,2008,24(2):134-135.
[7] 张亦功.在现代中式仿古建筑中阴角戗与阴沟脊的妙用[J].施工技术,2004(6):58-59.
[8] 唐红,张永忠,赵琳.基于地域文化与豫北民居风格传承关系的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33(3):169-170.
Practices and Samples of Brick Corni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North of Henan
D ING Yi1,ZHANG Qing2
(1.College of Construction,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 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electric Power,Zhengzhou450011,China;2.Planning Studio No.1,Henan Province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LTD.,Zhengzhou450000,China)
From the spot investigation,data research and image analysis,classified the construction approach of the brick cornice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north of Henan,and discusse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qualities.
north of Henan;traditional dwelling houses;brick cornice;cornice practice
TU-86
A
1007-0834(2010)04-0047-03
10.3969/j.issn.1007-0834.2010.04.016
2010-10-19
丁 一( —)男 河南禹州人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建筑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