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昌
地处赣南老区的寻乌县,有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好医生,他就是寻乌县老科协优秀会员、县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黄重奇。
黄重奇,瘦瘦的,中等个头,步履沉稳矫健,见人总是淡淡地微笑,显得忠厚而朴实。他今年62岁,上世纪70年代毕业于赣南医专,80年代中期取得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他出生于农村,曾在家乡干过3年的赤脚医生,是一位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五官科医生。1975年,他被安排在寻乌县人民医院工作,着手组建五官科。多年来,他一直是寻乌县五官科的学科带头人。
退休后,黄重奇被返聘到县人民医院上班。他一边为患者治病,做好青年医生的传、帮、带,一边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和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他撰写的论文《内高颅电灼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体会》被《中华医学临床》杂志采用,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黄重奇几十年来为患者真诚服务,热情周到。许多患者宁可排队苦等,也要等到黄重奇来诊治疾病:有的患者更是慕名而来,为能得到他的亲自診治而感到庆幸。黄重奇对待病人不分亲疏,不分贫富,总是态度和蔼,满腔热情。对待年老体弱的患者,他还亲自搀扶、让座、倒茶、问候,使患者一来就对他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他对患者的病症问得十分详细和认真,从不流露怕麻烦的厌倦情绪。对有些疑难病症,他更是不打马虎眼,不凭老习惯想当然地处理,而是尽可能地为患者消除疑虑,轻言细语地把病状和治疗方法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从不开大处方,几块钱能治好的病,绝不多开一分钱的药。有一次,一位患者找他诊治。他只开了5元钱的药,患者简直不敢相信。谁知过了几天,这位患者跑回医院感谢他,称他是妙手回春的好医生。原来,这位患者已经花了100多元的药费没有治好病,而在黄重奇手里仅用了5元钱,就药到病除。
黄重奇的精湛医术和良好医德在周边县市是出了名的。近年来,会昌、安远、瑞金的患者纷纷前来找他治病,就连广东和福建等边远山乡的患者,也纷纷前来找他求治。他们说,找黄医师看病,一是他医术好,二是他不坑骗患者,让人感到可靠、放心。他给自己取消了星期天,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住宅电话向社会公布,方便患者就诊。有时遇到危急病人,三更半夜叫他。他也从不推辞,都在第一时间赶到医院。
黄重奇认为自己不光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在职时,他任过医院副院长,受过党组织多年教育和培养;退休后,医生的职责和义务没有变,党员的职责和义务更没有变。他表示只要组织需要,无论什么地方都是他奉献余热的战斗岗位。2006年,文峰乡卫生院向他发出了邀请,请他过去协助工作。文峰乡卫生院缺少技术力量,医疗项目也非常单一,连续5年的亏损,已经使医院的经济包袱越背越重,人心思走,濒临关门的境地。黄重奇思考再三,决定应聘。他来到医院后,就积极向医院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一是迅速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整顿工作作风;二是接管县皮防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搞活经营;三是巩固原有科室,组建五官科。在他的协助下,文峰乡卫生院发生了巨变,短短两年间,增加了业务量,提高了信誉度。到去年底,卫生院扭转了连年亏损的落后局面,首次实现了盈余。经济的好转,使卫生院的硬件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增添了病床,购进了大型医疗器械。每天的门诊病人由以前的三五个猛增到七八十个,最多时一百多个,经常是诊察室门外排着长队,病历排号堆得像座小山。大家都说,多亏黄重奇的加盟,卫生院才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不过,也有不少人劝黄重奇自己单干,有技术不愁赚不到钱。妻子也心疼他,劝他别这么累,退休就是休息。但黄重奇摇着头坚定地说:“人各有志,钱多钱少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把个人利益融入到国家、集体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