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2010-12-23 06:39曾晓强
当代青年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自主性效应大学生

◎曾晓强

一、问题提出

依恋理论认为,早期父母依恋经验对个体适应与发展具有持久而广泛的影响。不少研究者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下考察了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发现父母依恋状况可以预测大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为父母依恋的持久影响提供了经验支持①②。父母依恋对大学生适应的影响至少包括如下彼此相关的途径:(1)父母依恋塑造内部工作模型,即早期依恋经验被内化为相对稳定的有关自我、他人的内部工作模型,进而对个体适应产生持久影响;(2)父母依恋风格构成了其他依恋关系和一般人际关系的原型;(3)父母依恋状况可以预测父母提供的社会支持,而父母支持对大学生的身心与社会适应仍有重要影响;(4)父母依恋为大学生提供了外部探索的安全基地。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父母依恋的研究极少,大学生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更是空白。此外,国外涉及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关系的研究以简单相关研究为主,极少有研究对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进行多变量综合考察,对于依恋影响适应的机制所知甚少。因此,考察中国大学生的父母依恋状况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可以丰富和深化依恋研究与学校适应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尽管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 (即早期依恋经验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对个体适应产生持久影响)常常充当解释依恋与适应的经验关系的理论资源,但是极少有研究对内部工作模型的中介效应进行经验考察,该理论对经验研究的指导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根据依恋研究者对自我模型、他人模型的阐述,自尊(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接纳感)、信任他人(对他人提供帮助与支持的基本信念)分别是自我模型、他人模型的核心内容③,本研究拟考察自尊、信任他人在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中可能具有的中介作用,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提供经验范例。此外,社会支持感知被认为是影响身心与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感知对包括学校适应在内的众多适应方面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有研究显示父母依恋可以预测青少年及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感知水平④⑤,因而可以预期,社会支持感知可能是依恋影响适应的中介因素。社会支持固然是良好适应的必要条件,自主性则是成熟个体的基本特征,对于个体适应同样有重要影响。依恋理论认为,自主性发展并不必然以家庭联结的削弱为代价,良好的亲子关系、安全的父母依恋很可能对健康的自主性发展有促进作用⑥。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在依恋理论的框架下考察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以及自尊、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感知、自主性可能具有的中介效应。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重庆、四川、浙江三省市9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测试,回收有效问卷2471份(有效回收率 83%),其中,男生 1127人(占 46%),女生 1344人(占 54%);一般大学 1648人(占67%),重点大学823人(占33%);大一学生1041人(占42%),大二学生422人(占17%),大三学生633人(占26%),大四学生375人(占15%)。

(二)研究工具

1.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鉴于国内外常用的父母依恋量表(如“父母与同伴依恋问卷”[IPPA])只涉及依恋关系的亲密度而不涉及依恋鼓励自主探索的功能,甚至有少数研究者质疑这些量表测量的是亲子关系的一般情感品质而非依恋关系本身⑦,因此本研究应用自编大学生父母依恋问卷。该问卷的编制主要基于对依恋核心特征(保持亲近与分离痛苦、避风港、安全基地)的操作化,并参考了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经过多次试测,形成了包含依恋亲密、依恋自主两个维度的正式问卷,其中依恋亲密维度(10题)包含测量“保持亲近与分离痛苦”、“避风港”特征的题项(题例:“和她(他)在一起,我感觉轻松舒服”),依恋自主维度(5题)包含测量“安全基地”特征的题项(题例:“离开她/他独自面对外面的世界对我而言相当艰难”)。分析显示,依恋亲密和依恋自主两个维度相对独立(相关不显著或极小),同国外婚恋依恋研究的最新发现 (婚恋依恋主要包含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类似⑧,这种同构性为自编依恋问卷的效度提供了一定支持。该问卷对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分别进行测量,6点计分。基于本研究数据进行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二因素结构拟合良好(母亲依 恋:χ2/df=4.96,AGFI=0.97,TLI=0.96,CFI=0.98,RMSEA=0.04; 父亲 依恋:χ2/df=5.04,AGFI=0.97,TLI=0.96,CFI=0.98,RMSEA=0.04)。此前的一项小样本(n=181)调查结果显示,依恋亲密维度与IPPA的相关度达到0.88,表明该维度相容效度良好;而依恋自主维度与IPPA相关不显著,表明该维度确实是IPPA(主要测量依恋关系的亲密度)没有涉及的维度。在本研究中依恋亲密(母)、依恋亲密(父)、依恋自主(母)、依恋自主(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 0.85、0.86、0.74、0.74,表明信度良好。

2.自尊量表⑨。测量总体自我价值感与自我接纳感,代表自我模型。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3.对人坚信量表⑨改编版。测量对一般他人的信赖水平,代表他人模型。原量表由两道迫选式复合句测题和三道“同意—不同意”式简单句测题构成。为了提高区分度,改编版把每道迫选题分解为两道简单句测题,加上后三道测题共计7道测题,全部采用4点计分(非常不同意、不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

4.领悟社会支持量表⑩。在本研究中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它支持三个分量表和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依次为 0.80、0.83、0.90、0.88。

5.青少年自主性问卷⑪。 该问卷(Adolescent Autonomy Questionnaire,AAQ;Noom,1999)包含态度自主、情感自主、机能自主3个维度(各5题),共15题。在本研究中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6.自编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鉴于学校适应外延较广且缺乏共识,本研究参考已有学校适应问卷,编制了包括学习动力(5题,如“我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压力适应(5题,如“我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了”)、人际适应(8题,如“我与班上同学关系融洽”)、身心适应(7题,如“最近感觉紧张不安”)四个方面的大学生学校适应问卷。上述四个分量表以及全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79、0.82、0.85、0.86、0.90,四个分量表两两显著正相关(r=0.30~0.47)。

7.基本信息调查表。包括性别、年级等。

(三)研究程序

采用集体施测、当场回收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SPSS13.0和AMOS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父母依恋的基本状况

1.父母依恋的水平。依恋亲密(母)、依恋亲密(父)、依恋自主(母)、依恋自主(父)分量表的题项均值依次为4.51、4.33、4.65、4.69,表明大学生的父母依恋状况总体较好(在量表计分中,4=有点同意,5=基本同意),即依恋关系较为亲密且能保持相对自主。

2.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的相关。依恋亲密(母)与依恋亲密(父)的相关度达到0.73(P<0.01),依恋自主(母)与依恋自主(父)的相关度达到0.91(P<0.01),依恋亲密维度与依恋自主维度无显著相关。

3.性别差异。在被试性别差异上,女生同父母的依恋亲密水平显著高于男生(P<0.01),女生同父母的依恋自主水平显著低于男生(P<0.01),即女生和父母关系更亲密且更为依赖。在父母性别差异上,对于男生而言,同母亲的依恋亲密水平显著高于同父亲的亲密水平 (P<0.01),不过依恋自主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66);对于女生而言,同母亲的依恋亲密水平显著高于同父亲的亲密水平(P<0.01),同母亲的依恋自主水平显著低于同父亲的自主水平(P<0.01)。

4.年级差异。父母依恋的年级差异不显著,表明父母依恋的总体水平在大学阶段基本稳定。

(二)相关分析

为简化分析,后文均使用父母依恋得分(=母亲依恋分+父亲依恋分)。所有变量的两两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除依恋自主同社会支持感知(r=0.08)、学习动力(r=0.13)的相关度很小外,其余变量两两之间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显著相关,表明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感知、自主性、学校适应均有一定的预测力,自尊、信任他人对社会支持感知、自主性、学校适应有一定的预测力,社会支持感知、自主性对学校适应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表1 父母依恋、自尊、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感知、自主性、学校适应的相关

(三)回归分析

以父母依恋、自尊、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感知、自主性为自变量,分别以学习动力、学习压力适应、人际适应、身心适应、学校适应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对于学习动力,自主性的回归效应最大,依恋自主的回归效应不显著,其余变量回归效应虽显著但很小;对于学习压力适应,自主性的效应最大,自尊次之,社会支持感知的效应不显著,其余变量效应虽显著但很小;对于人际适应,社会支持感知的效应最大,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次之,依恋亲密的效应不显著,依恋自主的效应最显著但很小;对于身心适应,自主性、自尊的效应最大,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感知次之,父母依恋的效应虽显著但很小;对于学校适应总分,自主性的效应最大,自尊次之,信任他人、社会支持感知再次之,父母依恋的效应虽显著但很小。回归效应不显著或很小的变量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可能主要以其他变量为中介。

表2 父母依恋、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对学校适应的回归分析

(四)父母依恋影响学校适应的路径模型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早期依恋对个体发展与适应的持久影响部分地以内部工作模型为中介。根据此理论和上述相关分析结果,本研究假设(a)父母依恋至少部分地以自尊、信任他人(代表内部工作模型)为中介对自主性产生影响,(b)父母依恋至少部分地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对社会支持感知产生影响。由于自尊与信任他人显著正相关,本研究还假设(c)父母依恋对信任他人的影响部分地以自尊为中介。应用标准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首先确定自变量对因变量效应显著,其次确定自变量对中介变量效应显著,最后确定在控制了自变量的效应后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仍然显著)⑫,结果表明,假设(a)获得部分支持,即父母依恋对自主性的影响部分地以自尊为中介,而信任他人没有中介效应;假设(b)和(c)获得完全支持。依据上述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并构建多变量关系模型:父母依恋首先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然后通过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对学校适应产生影响,同时不排除各变量对学校适应有直接效应。删除效应不显著的路径后模型如图1,模型拟合可以接受(χ2/df=6.62,NFI=0.97,TLI=0.96,CFI=0.98,RMSEA=0.05)。 依恋亲密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标准化总效应依次为0.31、0.25、029、0.57,依恋自主对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总效应依次为0.42、0.22、0.55、0.14。依恋亲密、依恋自主、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对学校适应的总效应(以及间接效应)依次为:0.38(0.30)、0.37(0.37)、0.48(0.31)、0.24(0.04)、0.41(0.00)、0.13(0.00)。 父母依恋对学校适应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间接效应,依恋亲密与依恋自主的总效应基本相当;与信任他人相比,自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更大;与社会支持感知相比,自主性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更大。该模型对各变量的方差解释率(即复相关平方系数)为:自尊27%、信任他人15%、自主性58%、社会支持感知45%、学校适应57%。

图1 父母依恋影响学校适应的路径模型

四、分析与讨论

(一)父母依恋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同大学生学校适应显著正相关,与国外研究结果一致①②⑤⑥。安全的依恋关系意味着既能同依恋对象保持亲密的关系,又不过度依赖依恋对象而能保持一定的关系自主。国内外父母依恋研究更多地关注依恋关系的亲密度,本研究则利用自编依恋问卷考察了依恋亲密和依恋自主两个维度,发现两者对学校适应均有积极影响且效应大致相当。父母依恋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持续影响可由下述原因说明:父母依恋塑造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构成人际关系模板,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充当外部探索的安全基地。本研究还发现,父母依恋的总体水平在大学期间保持稳定,这也为父母依恋对大学生适应的持续影响提供了间接支持。

(二)内部工作模型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对自尊、信任他人(代表内部工作模型)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同国内外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⑬⑭⑮⑯。 本研究进一步检验了内部工作模型在依恋影响适应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依恋对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学校适应的影响部分地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上述结果支持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即早期依恋经验可以通过内部工作模型对个体适应与发展产生持久影响。父母依恋对自尊的预测力大于对信任他人的预测力,这可能是因为早期依恋经验对自尊的影响更大,而一般的人际信任则更容易受家庭外人际环境的影响。自尊对自主性、学校适应的预测力大于信任他人的预测力,自尊、信任他人对社会支持感知的预测力大致相当,可知在依恋对适应的影响中自尊的中介效应大于信任他人的中介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对于个体的身心与社会适应而言,自我模型很可能是比他人模型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父母依恋对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有显著的正效应。父母是重要的社会支持源,而且安全的依恋关系可以迁移或泛化为对他人支持的基本信念,因此父母依恋与社会支持感知的正相关合乎预期。此外,不仅依恋自主对自主性有显著的正效应,依恋亲密同样如此,表明亲密且鼓励自主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孩子发展自主性,其原因在于,高品质的依恋关系既能培养个体的自信心、价值感和效能感,又能充当个体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⑰。本研究还发现,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对学校适应有显著的正效应,自主性对学校适应的效应(0.41)大于社会支持感知的效应(0.13),父母依恋、自尊、信任他人对学校适应的影响部分地以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总体上,自主性的中介效应大于社会支持感知的中介效应。在相关分析中自尊和自主性的相关度达到0.60,在路径模型中自尊对自主性的直接效应达到0.54,表明自尊和自主性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构念,即高自尊的人更倾向于自我决策、自主行动,自主性是自尊影响学校适应的重要中介。结合前面对自尊、信任他人的效应分析可以合理推断,尽管人际信任、社会支持感知对学校适应有一定影响,但是自尊、自主的个性特征对大学生适应具有更强的预测力,是父母依恋影响学校适应的主要中介。

五、结论

第一,父母依恋、自尊、信任他人、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对大学生学校适应有积极影响。

第二,父母依恋部分地以自尊、信任他人为中介对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学校适应产生积极影响,自尊的中介效应总体上大于信任他人的中介效应。

第三,父母依恋、自尊、信任他人对学校适应的影响部分地以自主性、社会支持感知为中介,自主性是父母依恋、自尊影响学校适应的主要中介。

注:

① Hinderlie H H,Kenny M.Attachment,social support,and college adjustment among black students at predominantly white universities[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2002,43(3):327-340.

②Rice K G,Cunningham T J,Young M B.Attachment to parents,social competence,and emotional well-being:A comparison of black and white late adolescent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97,44(1):89-101.

③Pietromonaco P R,Barrett L F.The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concept:What do we really know about the self in relation to others[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0,4(2):155-175.

④Blain M D,Thompson J M,Whiffen V E.Attachment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late adolescence[J].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1993,8(2):226-241.

⑤ Huff J L.Parental attachment,reverse culture shock,perceived social support,and college adjustment of missionary children[J].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Theology,2001,29(3):246-264.

⑥Lapsley D K,Edgerton J.Separation-individuation,adult attachment style,and college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002,80(4):484-492.

⑦ Vivona J M.Parental attachment styles of late adolescents:Qualities of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consequences for adjustment[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0,47(3):316-329.

⑧Brennan K A,Clark C L,Shaver P R.Self-report measurement of adult attachment:An integrative overview[A].In Simpson J A,Rholes W S,Attachment Theo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46-76.

⑨Robinson J P,Shaver P R,Wrightsman L S.杨中芳等译.性格与社会心理测量总览[M].香港:远流出版公司,1997:169-171、522-524.

⑩汪向东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1-133.

⑪Noom M J,Dekovic M,Meeus W H.Autonomy,attachment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during adolescence:A double-edged sword[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9,22(6):771-783.

⑫温忠麟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⑬宋海荣.青少年依恋、自尊及其二者关系的发展性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⑭夏翠翠.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和心理分离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⑮李彩娜.青少年依恋的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及其与社会适应关系的追踪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⑯张咏梅.青少年依恋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6.

⑰ Kenny M E,Donaldson G A.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al attachment and psychological separation to the adjustment of first-year college women[J].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1992,33(5):431-38.

猜你喜欢
自主性效应大学生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懒马效应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