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阳
“我认为现在不是策展人的时代,而是收藏家和画廊的时代。艺术圈正在进入一个以画廊、资本和收藏家为轴心的模式。”
——朱其
“独立策展人”作为职业,在中国的发展比较突然,经历了突然兴起与衰落的过程。从严格意义上讲,中国的独立策展人职业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以皮力、朱其、李振华等为代表的一些专业策展人,开始借鉴西方独立策展人的方法来策划展览。“独立策展人”基本上是一个舶来概念,在中国的产生,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
朱其,中国当代艺术的十大策展人之一,早在1996年前后就策划了一个全国性的装置艺术展和观念艺术展。近年来也策划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展览,像70后艺术,798艺术节等。他对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生存状态以及策展人的现状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日前,本刊记者因机缘有幸采访了朱其,与他共同探讨现当代艺术的发展及中国独立策展人的生存状态。
“AA制”的策展人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1996年,您策划了自己的第一个展,我们就从这一年谈起。1996年的策展人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个身份、职业是不是得不到认可的?
朱其:其实策展人这个概念大概是从1997、1998年开始的,1996年还没有策展人这个正式的说法。在中国没有像西方美术馆机构这种正式的专职策展人,策展人可以靠这个职业来为生,当时没有“职业策展人”的概念。大多数策展人都是业余来做的,有些可能是杂志的编辑、美术学院的老师,我基本上就属于以独立撰稿人的身份来做艺术策划的。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您当时为什么选择观念摄影和装置艺术?
朱其:因为从1989年到1998年这一段时间,艺术主要有两个趋势,一是向西方学习,大约1994年以前主要还是观念艺术,那时候艺术圈比较流行观念艺术;第二个方面就是媒介、摄影、装置和新媒体,这些当时都是考虑的因素。其实绘画在当时没有像现在这么好,绘画一直被认为是很保守的东西,当时只要你画画,大家就认为你是一个保守派,比较前卫的圈子是瞧不起的,不像现在,画画是一个很时髦、高雅的事情。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您当时跟艺术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合作关系吗?
朱其:1992年到1994年,差不多60年代中期出生的一批年轻的批评家开始写文章,评价一些当时的前卫艺术,大概到了1995、1996年左右,大家也开始策展了。因为从1989年到1995年差不多经历了5年的时间,有很多当时所谓的前卫艺术除了出国几乎没有任何展示的机会。那时政府美术馆刚刚兴起,我认为可以自己做展览,也能够找到各种可利用的空间了,比如说一些毛坯房、地下室,或者学校的空间都拿来做过展览。那时候的资金来源不像今天这么多,当时时兴所谓的AA制,每个艺术家掏一点钱做一本画册,批评家基本上不拿策展费,写文章也不拿钱。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当时做展览一点报酬都没有7
朱其:不但没有报酬,还得自己倒贴钱进去。可能偶尔会搞到一笔钱,那也只够做一本小册子的费用,不像今天每一个展览几乎都可以做一本比较精美的画册。
生于1970年1月1日,是一条线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70后艺术家给您的整体印象是什么?
朱其:比起上两代艺术家,70后艺术家对国际化的语言形式的把握已经跟国际接轨了,表达形态更感性一些。但不足之处是他们的艺术目前有工艺化和技术化趋势,跟日韩的当代艺术越来越像。
70后做艺术的方式还是跟八五新潮一代差不多,即拿一个国外语言来模仿使用,再加一点个人感受。不同之处不过是这一代把美国的观念艺术和日本的卡通艺术当作时髦。在个人感受上,70后的精神性处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两不靠状态,即一个荡气回肠的时代气息在他们身上已经没有痕迹了,但一种发达资本主义的中产阶级精英文化还没有条件真正塑造出来。因为,一方面已没有体会大时代的机会了,中国已经二十年没有社会运动;另一方面,70后的小资感觉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是被限制的,并不能像日韩欧美这么彻底。
同文史哲领域的70后精英相比,70后的当代艺术家在精神性和知识分子素质上要差一些,70后的当代艺术家即使很有代表性的,在知识上很欠缺,对人文历史也不太了解,这可能跟中国的美术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的落后有关。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70后一代成长环境(包括社会环境,文化的和人文的环境)中的顺境和逆境是什么?
朱其:70后一代的成长顺境是正好遇上中国的国门开放和物质丰富时代,比起上一代艺术家,他们的出国交流机会多、做职业艺术家的机会多,接触传统经典的机会也多:这些年中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和传统的国宝艺术展示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要知道很多民国的文人和艺术家也未必能接触到像近些年这么多的古籍和看传统大师展的大众化机会,可惜的是,我觉得现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不太珍惜这些机会,比如我亲眼看到很多70后,80后艺术家在国外热衷买名牌,很少有人购买学术书籍;在国内的传统大师展上也很少看到70后当代艺术家的影子。
70后艺术家的逆境是如何不受商业的影响,如何在一个精英文化不被社会重视的年代坚持知识分子精神。另外,还要超越上两代人知识不足的状况,这一点在70后身上没有什么大的改变。70后这一代艺术家信息多于知识,他们习惯上网搜索知识,但网上真正深刻的知识实际上很少;他们在美院或艺术学院实际上也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人文谱系,没有受到严格的艺术思想的训练,大部分所谓的学院毕业的70后艺术家,实际上“既不懂国学,也不懂西学”,只不过学了一些技术。很多美院毕业的年轻艺术家,连对艺术史也并不真正熟悉。当然,这不能怪他们,因为他们的老师也懂得不系统。只是,70后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自我补救,这样才有希望。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在创作方面,你觉得当前艺术最值得关注的现象有哪些?
朱其:主要还是70后。70后到74左右的青春艺术。77年以后到80年初的,我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所谓的“漫画主题的艺术”,也有叫“卡通一代”,“漫画一代”,有点像日本的村上隆、奈良美智那一类,用漫画作为一个元素来画油画,做雕塑和Flash动画。如果用年龄来划分的话,生于1970年1月1日,是一条线。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您曾经策划的“70后艺术展”,就是按照出生年月划线的?
朱其:我也一直在想,是否可以用一个别的名称。比如一个形容词,一个文化概念,而不是用一个时间去定义。后来发现,还是这个切入点比较准确。70后美院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做艺术还是比较小资,比较唯美,休闲的。但“70后艺术展”我选择的这批年轻的艺术家们,我强调他们必须具备几点——1、作品要有痛苦感,这件作品才会有深度;2、他应该有一种精英感,至少他们一小部分人与上一代精英传统有一定的无意识联系。
《市场周刊·文化产业》:70后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