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树立新闻记者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010-12-20 08:55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

周 琼

摘要:作为传媒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新闻记者,在现实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荣辱观的欠缺。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将从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线,为搞好新闻报道提供坚实的精神内核,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推动示范作用。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约束自己行为的道德力量,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兢兢业业,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做好每一个新闻报道,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

关键词:新闻记者 社会主义荣辱观

新闻记者是铸造人们灵魂的工程师,是“政治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是党的“耳目”、“喉舌”,这是我国党和人民对记者的定位。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媒体是“促进人民的文化和智育发展的强大杠杆”①,肩负着重要的信息传播使命,特殊的职业要求新闻记者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党和国家的舆论走向和引领人们道德风尚的形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对新闻媒体职能运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新闻记者队伍的道德水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八荣八耻”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卑劣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对于激励广大新闻记者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成为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荣辱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是有区别的。荣辱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十分重视荣辱观念。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②以“仁义”为区分荣辱的标准。汉初著名的法学家贾谊指出:“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③意思是说,地位低下但是德行高尚的人就应受到人们的尊敬,出身贫苦但讲仁义的人就是光荣的。东汉思想家王符说:“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④“有功德于民而谦逊者,未尝不光荣也”⑤讲的是对百姓有功。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并不赞成把等级、权势和门第作为衡量荣辱的标准。“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格言警句,都说明古代的哲人志士将荣辱放到了与人格一样重要的地位。这是我们民族珍贵的思想财富,对我们今天进行新闻记者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历史演进到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论述过共产党员应当确立的无产阶级荣辱观,他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⑥邓小平也多次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内容,他指出:“中国人民有着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⑦2001年10月,党中央正式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汲取了我国传统荣辱观的精华,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针对性是什么呢?一个现代社会总体上是开放和宽容的,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依然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离开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在我们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必须树立的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人生观。它应当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共识,也应当成为每个新闻记者做人的基本准则。

现实社会里,新闻界还存在许多丑陋现象:我国新闻事业的先驱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指出:“各埠访员人格,犹鲜高贵,则亦事实之不右为讳者。”⑧著名学者谢六逸说过去的新闻界:“有敲竹杠的流氓、有公然索诈津贴者,有专门叨扰商家酒食者,有奔走权门以图一官半职的种种丑态,罄笔难书。”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荣辱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假新闻的问题,全国新闻记者不说真话,当然也不敢说,新闻报道假大空、高大全,甚至提出事实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报纸、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成为造谣的机器。当时群众中流传“相信党报的是‘精神病,不相信党报的是‘反革命”的这一民谣,就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新闻界的可悲境遇。

当前新闻记者的荣辱观存在的问题比之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耻感下降。耻感,也称羞耻感、羞耻之心,是良心的一个重要方面。羞耻之心,可以说是人的最后道德防线。在我国目前的社会里,一些新闻记者的耻感大大下降了。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偿新闻。1954年4月,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记者行为原则宣言》第七条规定,新闻记者接受贿赂而发表或扣押消息为严重的职业罪恶。⑩然则国内新闻界的记者职业罪恶感很弱,新闻记者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便利条件,接受企业提供的种种优厚待遇,甚至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现金、有价证券、实物或其他特殊待遇。例如,参加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产品展销会以及首发式、开业典礼、周年庆典等各种活动,要“出场费”、收红包的现象十分普遍,“三点记者”(即热衷于赴会吃点、喝点、拿点的记者)和“三包采访”(包吃、包住、包玩的采访活动)也为数不少。这样的情况,被采访单位表面上不敢得罪,但背后却骂其是一群“新闻叫花子”。二是为追求发行量或收视率,新闻界刮起了炒作与媚俗之风。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对于那些专门刊载激发人劣根性东西的报纸(如《每日电讯》)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伦敦所有的厕所都通过一些鹅毛笔把它所有的生活脏物都排泄到一个纸制的藏污纳垢大中心——《每日电讯》里,……它把伦敦的生活脏物变成报上的文章……在纸制的藏污纳垢大中心的大门上,用黑颜色写着:‘此处随意便溺!……它能够就某一强奸案写一篇三栏篇幅的社论。……为了给一篇龌龊的文章腾地方,它可以不顾一切地删去最重要的报道。”?輥?輯?訛马克思批评的情况在当下的媒体中比比皆是,不少或耸人听闻,或捕风捉影(如“华南虎”事件、纸馅包子事件),或格调低下的东西,乃至揭人隐私的东西,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刊上、广播中、荧屏上。有些记者甚至迎合社会上的低级情趣,把庸俗当有趣来大肆炒作。一时间讲述普通人的“丑闻”一哄而起,新闻报道为社会的病态一角提供了在大众传媒上展现的舞台。三是工作作风浮躁。有些记者采访不到现场,自己编造谎言。如,央视派记者徐某去都江堰地震灾区采访,他本人没有到新闻事件的现场,而是在成都的酒店里,当央视演播室的主持人问及聚源中学的情况时,他胡编乱造,没有任何与灾情有关的重要内容。

这样的荣辱观危害有三:一是破坏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不少新闻为了达到宣传目的,不惜夸大、歪曲事实,偷梁换柱,混淆黑白。二是降低了新闻报道的质量。记者不知耻地破坏了新闻价值决定新闻质量这一重要标准。有偿新闻一般无甚新闻价值,只对其服务对象来说具有宣傳效应。这些报道挤占了真正有价值新闻的报道时间和空间,从而也削弱了新闻媒体的耳目喉舌功能与舆论监督作用。三是腐蚀了新闻工作队伍,影响了新闻队伍的健康成长。

这些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近年来,我们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是非常惊人的,凡生活在这个历史阶段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于共产主义是那样地信仰,以至于不再做任何讨论和研究。遗憾的是,这种信仰被急剧变动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人们从宗教性的狂热状态中逐渐清醒了过来,面对现实,昨天的一切似乎成了一场梦。于是,出现了信仰危机。第二,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社会的改革运动把人们从“政治斗争事业”拉向“经济建设事业”。现实的谋生、致富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离得是那样近,显得是那样重要,他们确实感觉到只谈理想和信仰是不能当饭吃、当衣穿了。当为自我谋利益的行为受到现实社会的鼓励后,他们不再犹豫了。从我出发,成了人们发财致富的诀窍。这种经济上成功的诀窍进一步推广到整个社会人生领域,许多人便认为,一切从我出发、一切为了我自己也是人生成功的诀窍。第三,是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在我们国家中,有一些贪官居于各级领导岗位,他们动用自己的权力和关系中饱私囊,上行下效,有些新闻记者对于许多事情就不再那么认真,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而已,重要的是能得点方便就得点方便,能占点便宜就占点便宜,“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成了牟取私利的普遍心理。

荣辱观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道德体系造成了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当然,在我们国家里,无耻的新闻记者毕竟还是少数,但这极少的影响却很大。在他们的影响下,社会道德风气在变坏,人们的耻感在下降,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精神在受到腐蚀,国格在遭受着侮辱,社会主义事业也在受到无形的破坏,因而应引起高度重视。

在一个意识、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有些新闻记者的荣辱观会出现颠倒错乱的现象,不能真正分清什么是羞耻。知荣明耻,既是维护道德的防线,也是一种精神动力和民族凝聚力。欧阳修认为,廉耻是“立人之大节”。宋代的思想家陆九渊曾经说过:“人唯知所贵,然后才能知所耻。”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陈寅恪说:“士大夫无耻,是为国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它应当成为我们每个新闻记者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那么,面对新闻记者荣辱观的严重缺失和错位,应该怎样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呢?

首先从新闻单位的党员干部入手。党员干部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他们的言行举止对社会的影响最大,加强道德修养也最为紧迫。孔子曾经多次强调:“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说法,意在强调领导者的德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上有克让之风,下有不争之俗”,“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风俗必败”。

其次,必须把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内化为新闻记者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荣辱观,唤起每个新闻记者内心的道德热情。《大学》中曾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为人看成封建时代为官治国的最起码的资格。《大学》中有一段精辟的阐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明代的黄绾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经常“悔恨发奋、闭户书室,以至终夜不寝,终日不食,罚跪自击,无所不至。”(12)可见,古人是非常重视人的德性“修炼”的。“德性为上”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国早期报刊活动家和政论家王韬、郑观应等对新闻记者的品性问题做了详尽的阐述。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强调新闻记者要重品德修养,因为新闻记者与三教九流相周旋,种种利欲诱惑,环伺于左右,“最易流于堕落”。故新闻记者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即人格、操守、侠义、诚实、勇敢、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此外交记者之训练修养所最不可缺者。”邹韬奋认为,一个合格的新闻记者,必须“大公无私”、“思想深入”,“有浩大的胸襟”,“有坚忍耐烦、勇往直前的精神”(13)。

修身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修养,治政先治身,这是为官为人古今遵循的规律与真谛。制度永远都是有漏洞的,特别是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体制、机制和制度的空隙还很多,新闻记者手中的公共权力能够带来的个人利益诱惑也很大。抵御诱惑,关键是记者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行为选择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律。记者要自觉维护记者的声誉,珍惜手中的笔和人民赋予的权利;要多一点危机感,少一点成就感;多一些责任感,少一些优越感。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在于自己的修身养性。倘若新闻记者都能在道德伦理上自觉地修身养性,“从我做起”,落实“八荣八耻”,便有了前提;“以德治国”,便有了希望;“和谐社会”,便有了奔头。

再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新闻记者必须有敬业精神,要毕生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一个国家如果想立于世界之林,也必须使其人民敬业。”(14)只有才华,没有责任心,缺乏敬业精神,我们是否真的能顺利前行?

敬业精神不是天生的,要靠平时的培养。

首先要把新闻工作作为一种追求。恩格斯在《给〈社会民主党人报〉读者的告别信》中曾满怀深情地写道:“这是革命的时期,在这种时候从事办日报的工作是一种乐趣。你会亲眼看到每一个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样真正像榴弹一样打击敌人,看到打出去的炮弹怎样爆炸。”(15)把自己的事业当做一种乐趣和追求,就会在工作中付出更多的精力,也就能够采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

其次是敬业爱岗、耐住清贫。邹韬奋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像我这样苦干了十几年,所以能够始终得到许多共同努力的朋友的信任,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我始终未曾为自己打算,始终未曾梦想替自己刮一些什么。这可以说是记者做人的最高境界吧。在当下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追逐物质利益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记者,应当洁身自好。爱因斯坦说过:“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走自己正确的路。”高尔基也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16)作为一个记者,他必须挣钱才能生活、搞采访,但他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搞采访。敬业爱岗,一定要经受得住虚荣的诱惑,不能贪小便宜,不要过分地经营安乐窝。时时处处注意新闻工作的社会效果,对社会负责,对群众负责。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以保证社会效益整体利益不受损害。

最后,记者要做一个诚实公正客观的人。党和人民给予新闻记者手中的笔以很大的权力,真正是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新闻记者要握好笔、用好权、写好稿。不说假话、不搞假新闻,这是记者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每条消息都应得到再次证实,最好是三次证实。”美国新闻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多次向手下记者强调,“观众信任我说的,所以,我有责任确保我说的内容全部属实,否则就会葬送我的新闻事业。”克朗凯特告诉杨澜说,没有对真相的追求,再多的信息也只能是没有光亮的隧道。(17)因为克朗凯特对新闻事实真实性的追求,所以他在美国成为最值得人们信赖的人。党和人民为什么要信赖记者,如新华社记者的报道,就是因为他们忠诚老实,实事求是,为党和国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故新闻记者应在头脑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报道假新闻为耻,不为达到个人目的去捏造事实、歪曲事实。同时,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要如法官一样公正,只有公正,才会说真话,讲真事。以公正当做做人本分和从业原则。克朗凯特说过:“我们的工作是举着镜子——告诉观众发生了什么。然后,由他们自己决定,他们是否信任我们的领袖与政府”。(18)所以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力求客观公正。

作为记者,不管是报道还是评论新闻事实抑或是曝光负面新闻,都是要引导大众、为大众服务的。因此,记者的社会责任、荣辱观和所承担的义务也会比普通职业更具严肃性。不以荣为荣,不以耻为耻,乃至以耻为荣,不仅败坏了记者个人的品德和形象,也容易进一步恶化社会风气,更影响着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的和谐与有序,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增强。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新闻记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树立了正確的荣辱观,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才能把真善美作为自己的内心需要和主观追求。

注释:

(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85页,第656页~657页。

(2)(3)刘济生:《历史的误读》,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第25页。

(4)(5)傅佩荣:《庄子心得》,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75页,第106页。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戈公振:《中国报学史》,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8)(9)陈桂兰:《新闻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设施•薪继火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9页。

(10)黄瑚、钟瑛:《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8页。

(12)黄绾:《明道编》,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59年版,第23页。

(13)复旦大学新闻系:《人民的喉舌》,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6页。

(14)阿尔伯特•哈伯德[美]:《致加西亚的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9页。

(16)南振中:《记者的战略眼光》,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60页。

(17)莫书莹:《外滩画报》,2009(7),第26页。

(18)陆生:《走进美国电视》,上海:上海复文印刷厂,2007年版,第267页。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

编校:施 宇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公益广告: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关于拟领取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的公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试谈如何提升新闻记者的采访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