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虎 许 娅
摘要:中国西部电视传媒是中国整个电视传媒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专题片作为有鲜明创作特色的电视节目形态,它的发展在体现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同时,同样对电视传媒事业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做好西部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与发展工作,在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同时,有利于对西部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丰富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西部策略发展
电视专题片是电视节目系统中一个具有鲜明创作特色的节目形态。它不同于其他任何电视节目,也是因为它有自己不同于其他电视节目的独特价值。经过多年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实践,证明这种特点越来越明显,它独特的价值体现得越来越分明。
电视专题片是当代人审视现实生活的重要窗口。观众可以通过小小的屏幕,看到整个社会生活,电视专题片也可以把整个社会及人们生存的情况,通过电视屏幕输送到每一个家庭,达到信息共享。当下关于西部社会发展的讨论中,电视作为最为快捷、内容最为丰富的传播媒体,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中不容小觑的一部分,通过电视专题片,西部老百姓可以及时、准确、深刻地了解到当前西部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还可以了解到发生在自身周边小环境范围内的变化,又可以及时地反馈自己的见解,真正做到和社会互动,使电视贴近生活。
电视专题片是目前电视总体制作水平的体现。从目前中国电视发展的特点来看,在诸多的节目形态里面,有三大节目支柱: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电视文艺。电视新闻主要是给观众提供真实的信息;电视文艺主要是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在诸多的电视节目里面,把新闻去掉,把文艺去掉,剩下来的所有电视节目都可以囊括在专题里面。西部电视传媒业的发展,任重道远,但是作为电视节目三大支柱之一的电视专题片无疑是一个最为合适的切入口,它独有的大包容量,以及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所受的重视程度,都可以产生带动力量。
树立精品意识,创建品牌延伸机制
电视专题片从节目定位、节目取材、节目周期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有其特有的活力和张力。
日本主持人筑紫哲将电视节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电视观众想看的节目,一类是电视台希望观众看的节目。如果栏目日常播出的是“观众想看的节目”,那么专题片应该是一个栏目厚积薄发的窗口,应该是力量积蓄一定阶段后的迸发性的报道,这种力量可以是社会形势累积或是编导思想认识沉淀所形成的,可以归结为“电视台希望观众看的节目”。专题片产生的社会背景、作者思路和所涉及的题材结构是决定专题片较易形成精品的先决条件。
由于日常栏目受时长、形式、定位、板块的制约,对题材的把握往往缺乏层次和深度。专题片就成为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7日7频道》是北京电视台的品牌栏目,2003年“十一”和2004年“五一”期间,利用黄金周,连续7天推出解决集贸市场菜农子女入托问题的专题片《菜娃乐园》和关注低保贫困人群,倡导完善社会捐赠制度的《爱心家园》,从时间长度和节目形式上有力地保证了节目的完整性和深度性。制作专题片必须要有精品意识,一般而言,专题片所触及的社会现象及文化背景有一定的关注度,因此在题材处理上必须精雕细琢。作为电视台希望观众收看的节目,如果没有精品意识,粗制滥造,不认真分析题材、形式、找准观众的兴趣结合点,专题片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市场经济追求产品边际利润的最大化,在树立品牌的同时,依托品牌效应,形成核心价值的产业化。电视节目进入市场也必然遵循这一市场规律。专题片作为特定题材的电视作品,较易产生社会共鸣,从而能在特定时期内迅速形成节目品牌。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我在北京》作为非典后的城市宣传片,在非典后重新树立北京形象,宣传北京,不仅在北京台、中央台播出,还在CNN等国际主流媒体进行了多次播放。节目制作成中英文双版DVD,在国际会议上向世界各国代表发放,并翻译成9种主要外语,制成DVD和录像带提供给我国驻外使馆用于对外宣传。正因为此片的成功和影响力,北京电视台特别设置了一档《我在北京》的栏目,进一步扩展专题片引发的品牌效应。另外,电视品牌延伸的典范莫过于迪士尼公司的动画节目的收益,分为节目发行、卡通形象的专利权买卖和经营主题公园等。一个节目的成功推出,迅速带动了节目引发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品牌的市场价值。
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
在媒体进入融合时代,电视节目品牌化经营的今天,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品种的电视专题片,在受众日益挑剔的目光中如何完善自己,是当前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电视专题片不要求时效性,它追求历史的、文化的和社会价值,它兼容某些新闻的特性,但与新闻有着本质的不同。它的重要功能是“对事实和对真实自然的人、人性的高度尊重与揭示”。因此它既不会取代其他电视艺术形式,也不会被其他电视艺术形式所取代,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回顾我国电视专题片的创作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身上的时代烙印。而今的电视专题片已经开始拒绝枯燥无味的叙事和冗长的镜头,而注重追求“可视性”、“节奏性”、“故事性”。这就需要对电视专题片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策划与包装。专题片首先要精心选材。专题片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包括会议专题、历史题材、民生报道等,而选题的关键是在于它们的内涵价值。专题片,因为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给了观众一个心理切入口,使观众能动地介入到专题片中,产生情感的共鸣,达到心灵的互动,然后带着思索离开。其次专题片的策划还要从制片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电视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这是一种平民化的意识的表现,它平视、客观的特点赋予了电视专题片感染力和生命力。所以在制片时,策划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主观色彩的说教,而要从受众心理的角度给专题片定位,彰显平民意识。
没有策划和包装的专题片是黯然无色的,没有加工的素材是平淡无奇的,电视专题片排斥人为的虚构却不排斥创作者的艺术表现,这就需要采编人员深入挖掘电视表现的潜力,整合人才和声画资源,全方位进行包装。电视策划首先是一种智力投入,它不仅仅是一两个点子,而是许多创意的集合,它就像是一条贯穿节目始终的智慧线,在节目中承担了思想引擎的作用。电视策划就是理论对实践的支撑。没有相关知识的积累、人生阅历,不了解电视媒体的特点和优势,是难以胜任的。这就要求专题片的制作人员应该是一个多面手,既具备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艺术审美能力,还要擅长计算机操作。这样才能在节目的定位、创意、制作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另外,电视制作软件的强大功能支持,也是为电视专题片的制作提供广阔的空间。比如蒙太奇手法的巧妙运用,各种特技、滤镜、漫画、图表、照片、字幕的恰当使用,使得电视专题片精裁细剪,风光无限。总之,电视专题片的策划与包装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经过精心策划和包装的专题片,就像一座完美的雕塑,立体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是也应该注意,电视策划与包装虽然不排除人为的虚构、不否认创作者的艺术表现,但这种艺术表现强调的是真实自然,它追求异彩纷呈,不提倡光怪陆离;要求容量和深刻,拒绝繁冗和堆积。
人才是关键
即将到来的数字电视时代,对电视从业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数字电视相对于传统电视革命性的发展,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就进一步要求电视工作者从技术创新到思维创新都要有个全面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积极地适应数字电视时代。在未来的电视节目制作中,能否发挥数字技术的力量,关键在于创作人员的创造思维和想象力。因此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要引进专业知识技术人才,在强调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同时,更加强调专业素质、专业理想。基于历史原因,西部电视机构中,有过硬专业素质的人才较少,大多数职工都是经过短期培训之后直接上岗的,有的处于半学半工作的状态之中,这部分工作人员,对电视媒体本身的认识程度较浅,自然对电视节目的审美性、思想性等各个方面的理解不够到位,再加上电视文化本身紧跟时代的步伐,变化远远快于其他文化形式,在这种情形之下,势必会影响到电视专题片思想深度和审美高度,从而影响到电视专的题片的整体发展。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广播电视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大高校先后开设了电视新闻专业,培养出了一大批掌握了先进专业知识、精神劲头十足的年轻的专业人才,所以西部的电视机构应该放弃旧有观念,推陈出新,广泛引进人才,为电视专题片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与网络联姻
当今社会,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它的作用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其他媒体相比,它的传播力度和广度有着独特的优势,它最容易跨越空间,实现信息最广阔的传播。所以对于业已成熟的电视而言,与网络联姻,无论是对其节目的推广还是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电视专题片理应借助最新的传媒形式——网络,創建属于电视专题片的网站。在西部的电视媒体中,宁夏电视台率先上网,于2000年1月1日开通了宁夏电视台国际互联网站,成为西北省级电视台中第一家电视节目在网上实现视频播出的媒体。据央视索福瑞2002年统计,宁夏卫视覆盖人口1亿,综合人气指数居全国第14位。宁夏电视台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与电视上网有着莫大的关系,所以说,西部各大电视机构应该积极借鉴这样的成功经验,运用新的形式,扩大自身的影响,为电视专题片的发展营造一个比较新颖宽松的环境。另外,建立一个关于西部电视专题片的专门网站,一方面可以增进西部各电视机构之间专题制作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将西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推广出去,开拓市场,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创作群体的联系站。
外部环境的扶持
电视作为国家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策在极大程度上左右了其发展进步,可以说政策的积极调整就意味着电视整体创作环境的变化。因此要依靠政策全力扶持,推动西部电视专题片事业的发展,培育电视专题片创作队伍中的鲜活因素,给他们提供更大的便利和展示空间。电视台应积极鼓励独立制片人的电视专题片作品在电视台播出,为市民的DV创作安排独立的节目时间,在允许多元化的电视专题片形式并存的同时,片酬待遇予以一视同仁,以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电视专题片的繁荣。对于独立制作人和DV创作者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更便于采纳的人力资源,这一方面降低了电视台专题片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本土专题片的资源配置。除此之外,地区及省级电视台的节目设置还应该进一步放开,以利于营造宽松有利的专题片制作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魏南江:《优秀电视节目解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幸:《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视听界》,2004(1)。
4.李岭涛、吴秀娥:《品牌中国电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
5.邵清风、李俊等:《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
编校: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