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电视体育解说中的种族偏见研究

2010-12-20 08:55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2期
关键词:人种解说员转播

魏 伟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欧美国家主流社会中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已经逐渐从显性转向隐性,但在这些国家的主流电视媒体中,体育解说中显性种族偏见依然比比皆是。根据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表明,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话语对于受众对赛事的认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电视体育解说中存在的种族偏见很可能对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在种族志和价值观等层面上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问题的提出

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美国家中,白色人种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和偏见较之上世纪中前期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以白种人为压倒多数的西方电视体育解说界,解说员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和偏见依然是客观存在的。尤其在美国,国家形态几乎是直接从奴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种族问题显得十分敏感。在体育社会学领域,这个问题被称为“同等能力的人遭遇的不平等待遇”。2003年,美国ESPN星期日美式橄榄球NFL赛事解说员拉什·林堡在转播中表示,费城老鹰队的四分卫多诺万·麦克纳布被低估是因为媒体太渴望看到一位成功的黑人四分卫了。由于涉及敏感的种族问题,林堡一定会被ESPN解雇,在被解雇前林堡选择了主动辞职。与之类似的是,1983年,美国CBS美式橄榄球解说顾问吉米·斯奈德在转播中说出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话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大个子黑种女人交配后,就生下了大个子的黑人孩子——这就是现在黑人运动员的起源。”斯奈德立即被公司解雇。相关的例证不胜枚举。霍华德·科塞尔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电视体育解说员之一。即使是他,也曾卷入过解说种族偏见的案例中。1983年,科塞尔在解说NFL比赛中,在针对华盛顿红皮肤队的黑人运动员阿尔文·加雷特比赛时说道:“那只小猴子放松了,不是吗?”尽管随后他表示他对自己的孙子也是这样称呼的,但公众对他种族偏见话语的批判声不绝于耳。①在英国,曾经因为侮辱中国妇女是世界上最丑的人群而臭名昭著的足球解说顾问朗·阿特金森在转播切尔西队的比赛时把切尔西队法国籍队员德塞利称为“那种专门培养狗娘养的黑鬼的学校调教出来的懒人”,遭到几乎全社会的一致谴责。如此多的例证足以确定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种族偏见呢?以白色人种为主的西方电视体育解说界对不同种族又有哪些不同的歧视或偏见呢?

对非洲裔黑色人种的偏见

20世纪上半叶,非洲裔黑人运动员在社会中总是遭到以白人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为了得到同等的竞技机会,黑人运动员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杰西·欧文斯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几乎尽人皆知。1938年,美国电台转播了黑人拳击运动员乔·路易斯与德国白人运动员马克斯·施梅林的比赛。虽然施梅林与纳粹毫无关系,但在路易斯取胜之后,收听了转播的几乎全美国的非洲裔黑人都欢呼雀跃。也就是从那时起,当一名出色的运动员成了不少非洲裔黑人的梦想。但这种梦想,却几乎总是遭到以白人为主的电视体育解说员的打击和嘲笑。欧美国家在20世纪较早的研究中发现,以白色人种为主的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倾向于过多地表达对非洲裔黑人运动员的偏见,较少称赞与白人运动员处在相同地位或有相似能力的非洲裔运动员。解说员强调白人运动员的身体和认知能力,并将他们描述为有抱负的并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而将非洲裔黑人运动员描述为有侵略性的人,缺乏自己的决策而由其他因素决定行为的运动员。这种解说范式持续的时间相当长。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解说员并非有意识地让关于种族的有害而危险的观念长久存在,但种族的意识形态已经深深扎根于西方社会,以至于有时候种族主义会无意识、无意图地存在着。即使是媒体人努力地避免这种固定的报道模式,种族意识形态的言行仍然没有消失。②

近年来,以白种人为主体的西方电视体育解说界对非洲裔黑人的歧视和偏见逐渐从显性转变为隐性,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新西兰文化学者托尼·布鲁斯在对美国的NBA和NCAA两大篮球联盟的比赛进行转播的电视台体育解说进行定量分析后发现,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中涉及占联盟压倒多数的非洲裔黑人球员时,多数只用他们的名字而不是姓氏;而在提到白人运动员时,却主要呼叫他们的姓氏。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考察,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隐性的种族偏见。因为对于受众而言,解说员在解说中使用名字多是着重于运动员本人,而使用姓氏则会使受众与运动员的距离拉开,更容易使运动员享受到英雄般的礼遇。在非洲裔运动员有着非凡的表现时,解说员会再三强调这些运动员拥有过人的天赋,而非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今天的成就。③

即使是在同一解说团队中,不同成员间有时也存在着隐性的种族偏见。在1980~1981年度NBA总决赛波士顿凯尔特人与休斯敦火箭队的第五场比赛中,转播方美国CBS请到凯尔特人前宿将比尔·拉塞尔和火箭前球员里克·巴里与解说员加里·本德搭档解说。身为白种人的里克·巴里在看到屏幕中播放拉塞尔与队友夺得奥运会金牌的照片时,说道:“快看照片,那个西瓜般傻笑的家伙是谁啊?”拉塞尔顿时勃然大怒,以不再继续解说表达自己的抗议。事后他对本德表示这是他平生遇到的最直接的种族歧视。由于在当时种族歧视在主流社会中已不多见,发生在国家级电视台重要比赛中的这一事件引起了轩然大波,各路媒体也不断关注事件的后续报道。最终巴里虽然当面向拉塞尔道歉,但两位篮坛巨匠的关系已无法彻底修复,从此也再没有合作的可能。④由此可见,解说团队的成员来自不同种族时,每位成员都应当在种族问题上小心谨慎。有时即使是一句不经意的玩笑,也可能引发相当严重的后果。

对亚裔黄色人种和其他人种的偏见

事实上,总体而言,近30年中,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电视体育解说员在对待非洲裔黑人运动员的表现时用词已十分谨慎,但在对待其他种族运动员时却依然有延续惯性思维的趋势。根据1996年一份对美国电视国际体育节目的调查显示,相关节目在对待不同种族的运动员时采取的是不同的话语方式。对非洲裔黑人运动员的消极评价几乎没有,对亚洲裔运动员则充满了文化刻板成见,对西班牙语系的拉丁运动员则介乎两者之间。⑤

目前在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主流电视体育媒体中,电视体育解说员对亚裔黄种优秀运动员的偏见仍比较显著。美国学者卡特琳·拉维尔在其博士论文《美国中产阶级眼中的姚明和男性:有关NBA比赛解说中种族呈现的话语分析》中用大量电视体育解说员的解说话语来证实,NBA希望塑造姚明这样一个英雄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亚裔人群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但由于惯性思维,以白种人为主的解说员在解说中有意识地针对姚明的负面评价还是屡见不鲜。⑥在现今NBA中身材最矮小的队员内特·罗宾逊利用疑似犯规的动作封盖姚明时,几乎所有的美国主流媒体都以一种嘲笑的口吻揶揄姚明,并将这一画面编入了精彩集锦当中反复播放。而当姚明在比赛中有了颇具统治力的表现时,绝大多数美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会在解说中不厌其烦地强调“想想他的七英尺六英寸吧”,仿佛姚明所有的成功皆拜其无敌的身高所赐。无独有偶,英国电视体育解说员也多有类似的评论。虽然傅家俊、丁俊晖等华裔运动员早已在斯诺克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但他们还远远没有得到英国主流媒体的深度认同。在个性相对鲜明的梁文博出人意料地闯进2008年世界斯诺克锦标赛八强后,BBC斯诺克项目解说员克里弗·埃弗顿竟然惊呼:“终于在斯诺克比赛中看到了中国人还有面部表情!”其言语中透露出的种族偏见相当明显。不仅如此,不少解说员对于亚洲运动员擅长的乒乓球、羽毛球等技巧类体育项目不屑一顾,认为那根本不是当代主流竞技项目。但事实上,这些运动大都发源于英国等西方国家。更有甚者,还有不少西方体育解说员从人种志的维度对亚裔运动员进行简单界定:亚裔运动员普遍安静、偏执,疯狂般训练,缺乏随机应变。每当亚裔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成功时,解说员不时还要刻意强调“他们比过去开放多了,居然可以兴奋得笑出声来”。

以白人为主的西方电视体育解说员群体在对待其他有色人种时也存在或多或少的话语偏见。有学者指出,NFL联盟中的华盛顿红皮肤队(Redskins)的队名就意指土著印第安人,这几乎是英语中对印第安人最恶毒的贬损称谓。⑦高尔夫球明星泰戈尔·伍兹由于自己复合人种(高加索、非洲裔、印第安和亚洲裔混合)的身份和无与伦比的成绩,才没有遭受解说员显著的话语偏见。但在绯闻事件发生后,所有高尔夫球解说员的口径趋同,即使伍兹重新回到赛场,恐怕也难以享受到此前的话语立场。

事实上,类似ESPNSTAR和EUROSPORT等国际性的电视体育媒体都将种族问题列为解说员解说话语的禁忌。尽管如此,当一个特定种族的运动员在被公认为不适合该种族人从事的运动中取得历史性突破时,仍然会被大书特书。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在110米栏上的神勇表现不仅令本土解说员,甚至令日本NHK解说员也不禁站在种族立场上谈论黄色人种的短跨能力取得了惊人突破。2006年都灵冬奥会上,美国黑人运动员沙尼·戴维斯获得了有史以来黑人运动员在冬奥会的第一枚个人金牌,为此,美国HBO《真实体育》节目主持人布莱恩特·甘贝尔发动了一场有关体育人种论的大讨论,在全美引起了不小的争论。⑧为此,NBC解说员汤姆·哈蒙德认为,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黑人起初都从热带地区来,他们从不参加冬季体育项目。他还结合自己解说的田径项目对解说中的人种问题进行了睿智的回复。虽然他个人也认为高加索人种似乎更适合中长跑,黑色人种更适宜短跑,但镜头语言中运动员自身的肤色已经最好地诠释了这种差距,无须解说员追加说明。⑨

有学者认为要改善西方电视体育媒体中的种族偏见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从少数民族裔群体中雇用更多的解说员或解说顾问。但遗憾的是,在美国,除了职业篮球以外,压倒多数的解说员和解说顾问是白种人。在英国,这种现象更加突出,黄种亚裔人几乎从未出现在这两个国家主流电视机媒体赛事转播的解说团队中。

国内体育解说员的“人种决定论”论调

中国内地电视体育解说员在解说中的种族偏见迄今仍不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少数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时常在不经意中成为体育“人种论”的散布者。例如,某电视体育频道田径专项解说员在解说中每每强调“黑人运动员”超强的爆发力和柔韧性。诚然,这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可能是左右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但以人种志将运动员的专项运动能力进行刻板式的划分,容易使受众也陷入“人种决定论”的论调。例如,不少受众在解说员的引导下坚持认为,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黄色人种在田径比赛的竞赛项目上永远无法与黑色人种相抗衡;由于身体限制,中国男子团队球类运动项目永远无法企及欧美一流水平等。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受众对整个体育世界的认知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可能影响到青少年对运动项目的选择。值得欣慰的是,如邵圣懿等部分年轻的体育解说员在转播中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在无法回避的前提下,将人种志放置在非绝对化的语境中加以特殊说明,如此良苦用心收到的效果是良好的。

注释:

①Linda Fuller, Sportscasters/Sportscast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pp.101~109,193

②杰·科克利[美]著,管兵等译:《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第487页。

③Toni Bruce, Marking the Boundaries of the“Normal” in Televised Sports: The Play-by-play of Race, Media, Culture & Society, 2004(26),pp.861~879

④Gary Bender, Michael Johnson, Call of the Game: What Really Goes on in the Broadcast Booth, Chicago: Bonus Books, 1994, pp.116~118

⑤Don Sabo, Sue Jensen, Danny Tate, Margaret Duncan, Susan Leggett. Televising International Sport: Race,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tic Bias. Journal of Sport and Social Issues,1996(20),pp.7~21

⑥Katherine Lavelle, Yao Ming and Masculinity in Middle America: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Racial Representations in NBA Game Commentar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2006

⑦Kenneth Shropshire, In Black and White: Race and Sports in America,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p.12

⑧Steve Berry, Sportscasters Comments Take a Turin for the Worse. The Columbus Dispatch, 2006-02-15, p.8C

⑨Andrew Billings, Olympic Media: Inside the Biggest Show on Television, London: Routledge, 2008, p.77

(作者单位:成都体育学院新闻系)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人种解说员转播
什么是北京冬奥会“云上转播”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姐妹三人种芝麻
一斤干饭,九两苹果——“十六连丰”后,陕西人种啥?吃啥?
小小解说员
我是黄种人
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
体育赛事网络转播法律保护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从著作权法适用的角度谈对网络实时转播行为的规制
游戏解说员:把游戏变成职业